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基础知识 (广超法师主讲)▪P10

  ..续本文上一页告诉我们要看他不净的地方,比如他的皮、肉、血等,没有一样是干净的,皮肤流出来的是汗,七孔流出来的都是粪,是肮脏的。皮肤下的血肉是臭腥的,肚子里所装的都是粪便,所以我们的身体是“粪桶”,不是“饭桶”。我们最严重的贪欲就是淫欲--色欲,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不净观以破除之。(请参考《四念处》)

  2、慈悲观:慈悲观是要对治嗔恨心,修慈就是要给众生快乐,修悲就是要拔除众生的苦。我们要经常作这个慈悲心的观想,慢慢地对于众生就不会嗔恨,生起怜悯之心,所以说慈悲观能对治嗔恚。

  3、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以对治愚痴。在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无我、无作者,没有受者。(请参考《十二因缘》)。

  4、界分别观:我们观察十八界以对治“我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称为十八界。我们个别观察它,里面没有一个我,这十八界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称为一合相,它也不是我,所以观十八界可以对治我慢。

  5、数息观:称为阿那波那,译为持息念(数息)。修数息观对治散乱的心,我们的心如猴子般跳来跳去,所以要把它系在呼出吸入的息气上,慢慢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这五种修行方法称为五停心,它可使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慢以及不定的心平静。

  (2)、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

  1、身念住--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身体干净的颠倒想。

  2、受念住--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乐舍,三种皆是行苦,因为它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

  3、心念住--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无有一念停留,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儿变化,佛陀说吾人之身还有几十年慢慢地发生变化,可是我们的心念一秒钟却不知道变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常。众生执著这个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心。这是一种颠倒,一种错误,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并不是永恒不变,所以要观心无常。

  4、法念住--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无我所,而我们执著有一个我,所以我们要观法无我。

  四念处必须从观身不净,而观受是苦,然后观心无常,最后观法无我。因为身体的活动叫粗,受比较微细,心比受微细,而法是最微细的。(请参考《四念处》)

  (3)、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对宇宙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智所证知,直窥实相。世间正见只是一堆经验所积累的知识,是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罢了。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禅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闻佛法而分别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见,所以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得来。

  2、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比如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我们应该杀它,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那人类损害其他的众生,它们也应该杀我们!这是不正确的思维,因为这其中掺杂了“我”的烦恼,以人为中心,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所以我杀它不要紧,它杀我不行!

  3、正语:即戒止口之四恶业。

  (1)、不妄语欺骗。

  (2)、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

  (3)、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4)、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绮语。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我们应该合理、真诚、以及和蔼可亲的话。

  4、正业:不是正当的职业,而是正当的行为,即戒杀生、邪淫、偷盗等,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于修道时,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

  5、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众,则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这里的正精进专指修禅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谓四正勤既是:

  (1)、未生善令生

  (2)、已生善令住

  (3)、未生恶另不生

  (4)、已生恶另灭

  7、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既是忆念正法,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为正念。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比如念佛,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也是失去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8、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禅定时的用心不外两种情况:

  (1)、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并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单一之定境中。

  (2)、观(毗婆舍那):于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观察实相。

  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恼;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

  ┌戒:正语、正业、正命

  三无漏学-┼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见、正思维

  (三)、总结:

  (1)、在道谛中并没有祈祷,膜拜与仪规,因为这些不是正道。不过,对于教义不理解之初信者,由于宗教情操的需要,通过优美的习俗与仪式来引导他们走上这条圣道。

  在小乘经典中注重正见,大乘经典中注重般若,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有人认为正精进不属于定学,修八正道时,每一道都要精进,然而对修解脱道者来说,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应该偏重于修定、修正念、修智慧,并非在正业、正语、正命此三道中精进。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直精进的修正语,讲好话,那他的心就散乱了。

  (2)、八正道有时又被解释为两种:一者、世间之八正道,既是正确生活之标准。二者、出世间之八正道,既是修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之生活标准。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唯有八正道才能净化众生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实相的途径。

  烦恼

  在四圣谛(苦、集、灭、道)的苦圣谛中,苦的生起因是我们过去所做的业及现前的烦恼。过去所做的业已造,现世要受报;而现前的烦恼决定于我们,可要它生起或不生。那些修行的圣者,证果的圣人,可以把握自己的烦恼,不让它生起;我们凡夫没办法,这其中有多个原因,一般认为这是我们业障深重,但是根据佛陀说我们的烦恼是从六根接触外境后,因为迷惑而生起的。烦恼的种类很多,有的分成六根本烦恼、有的称为三毒;六根本烦恼再分成十惑;再分成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等等。现在要讲的是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各种随烦恼。

  一、根本烦恼:

  最根本的烦恼有贪、嗔、痴,称为三毒。一般人说某人很贪心,很会发脾气,很愚痴,这与佛法中所说的贪、嗔、痴有点不同。

  (一)、贪:佛法中说贪是于三有及资具(顺境)染著不舍。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众生贪欲界、色界的种种事物,及贪无色界的种种心态,使他们继续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六道)中受生,再度轮回生死。众生对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欲界;众生对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色界;众生对无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无色界。当一个人无欲界的种种贪爱,就会生到色界;对欲界、色界之种种贪爱已断除,则在无色界受生;断除这三界的种种贪爱,就再也不来三界,叫做不受后有,再也不贪著这三有了。

  贪著三有及资具是讲贪著三界中的种种事物。我们生长在人间,贪求人间所享有的物资。比如贪著住富丽堂皇的房子,睡高广的大床,穿华丽的衣服,坐舒适的椅子,此种贪著使我们再来欲界受生。但是此贪心是过去的业习,它在我们过去业中形成了这种心理,就如一个人他本来没有抽烟,今生有人叫他抽,慢慢学习,对香烟染著,上了瘾,生起贪爱的心,看到香烟就想抽,以后没看到香烟也想要抽,我们说他对香烟有贪爱。凡夫对三界的事物也好想染上烟瘾一样,没有在眼前,内心都想要,所以造成下一世再来三界中的任何一界受生死轮回,所以贪是三有之贪。

  (二)、嗔:一般人对嗔的了解是:发怒,生气等,但佛法中说嗔是于三苦及资具(逆境)憎恶不能忍受。

  苦有三苦:

  (1)、苦苦:既是身心之苦受。生、老、病、死、怨憎会属之。

  (2)、行苦:东西变化无常,我们做不了主。五蕴炽盛苦属之。

  (3)、坏苦:既是乐受变坏或得不到。爱别离、求不得苦属之。

  对于这三苦,凡夫不能忍受,不想要它,但业报又是如此这般做不了主,又丢不掉,所以对这三苦起嗔心,然后对引起三苦的东西也起嗔恨。例如:某人嗔恨某某人,对仇人的东西也起嗔恨心。又如有人驾一辆老爷车,半路抛锚了,不能准时赴约,结果苦恼起,嗔心生,连那辆老爷车也都被敲、被踢,这就是对此资具也讨厌。

  贪是对于顺境起贪爱之心;嗔是对于逆境起嗔恚之意,它们所对的境是绝然不同的。贪、嗔的心绝对不会同时生起,贪爱那个东西,绝对不会嗔它;嗔那样东西也绝对不会贪它。或许有人会这样认为:我爱某个人,我也恨他。这件事是应该如此理解:比如一对恋爱中的男女,结婚前觉得对方有许多优点与美德,结婚后却发现对方有一些缺点,结果有时贪爱他,有时又嗔恨他,但贪爱与嗔恨…

《佛学基础知识 (广超法师主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