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 (于凌波居士著)▪P16

  ..续本文上一页,无非是个印有字迹的纸本子,若没有了纸和装订的线,还有书的实体可言吗?

  进一步说,纸和线亦非实体,若除去了纸和线中的植物纤维,何尝还有纸和线的实体?由此看来,所谓书、纸、线、甚至于纤维者,无非都是假名而已。大智度论上有关于假名的比喻说:“诸法性空但名字,因缘和合故有,如山河草木土地州郡城邑名之为国,巷里市陌庐馆宫殿名之为都...离是因缘名字则无有法,今除山河土地因缘名字更无国名,除庐里道陌因缘名字更无都名...”

  因此看来,所谓国者都者,亦系假名,何有实体?佛经上有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偈中,指出了佛法上对万物的假、空、中,三观。所谓国,所谓都,所谓书,所谓纸,都是假名,称为假观。国、都、书、纸,皆以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故皆曰空,这是空观。但国、都、书、纸,性虽然空,相却实有,我们不妨称它为国、都、书、纸,这是中观。领会了佛法上的假、空、中、三观的意义,就可知道佛法上说的空,不是没有,而是叫我们不要执著。能破除了我执和法执,自然就可以达到转迷成悟,离苦得乐的境界。

  佛经中,除了说空外,还常说到苦。那么,世界上到底有那些苦呢?原来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名娑婆世界,娑婆义为堪忍,意思是我们这个世界里,充满了众苦和烦恼,生活于这个世界里的众生,必须安于十恶,忍受三毒及诸痛苦烦恼,才可生存下去。

  事实上,三界众生,所受无非是苦,但因习以为常,不被察觉。有时反以苦为乐,生趣盎然。

  苦的种类甚多,智度论上说:“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为心苦,合此二者,谓之内苦。外苦亦有二种,一为恶贼虎狼之害,二为风雨寒热之灾,合此二者,谓之外苦。”

  说人生之苦说的最具体的,是涅槃经上说的八苦。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类苦,分述如下: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阴道,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燠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刺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来的。

  二、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劳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老之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到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发现,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退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焦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捱受痛苦,短时间还好受,若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纲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道家方士的烧汞炼丹,也到底仙道无凭。耶稣教在逻辑学上最大的错误,就是永生的问题。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未完成的壮志,因之世间就有多少死不暝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妻稚子,环绕榻前,生离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现,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途,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离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殇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生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妇,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昧;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生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恨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候,这岂不使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在工厂或化验室里实验研究,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办公桌上画“等因奉此”。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是第一个愿望求得了,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出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然,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集,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总之,娑婆世间,一切莫非是苦。然苦只是果,并非因,苦之因何在?这在“四圣谛”中有详尽的解答。

  四、四圣谛

  释尊在鹿野苑初转*轮,为五比丘说四圣谛。之后在游行说法期间,屡屡阐发其义,至涅槃之际,犹殷殷以已否了解四圣谛而询问弟子,由此看来,四圣谛实是佛教的基础,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

  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法。谛是真实不虚之意,此谛为圣者所知,故名四圣谛。

  四圣谛括尽世出世间两重因果——集为因,苦为果,是迷界的因果;道为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释尊说法,先说苦后说集者,乃欲使众生,先厌于诸苦的逼迫,追溯诸苦的由来,乃系集所招感,使众生知苦而断集;先说灭后说道者,乃欲使众生,先欣于清净安乐的灭,追溯灭的原因,乃出于道的修习,使众生修道而证灭。所谓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是也!

  关于苦谛,已如前节所述,然世间之苦,并非偶然而有,致此苦之原因,皆由集之招感。

  集是招聚的意思,旧译作习,有修习、薰习之意。集以业为因,以烦恼为缘,业有身语意三业,烦恼有贪、嗔、痴、慢、疑、见,六大烦恼,其中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合称十种烦恼,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叫做迷事惑迷理惑,有了惑,就使身语意作不善之业,有惑与业,故有三界轮回的苦果。这苦集二谛,是迷界的因果,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评判与观察。

  灭是苦灭无余的意思。灭以已离轮转生死为相,这是说人们所有的贪爱,永断无余,无染无著,寂静隐没,也就是涅槃。涅槃不是灭无,而是舍离种种积集,灭却一切痛苦,解脱三界生死苦恼的胜妙功德的圣者所证的究竟境界。

  涅槃的境界,是由修道而证得ll道是通行的意思,以顺此道而修,能离轮转生死而入于涅槃。这种道,以履中庸而求解脱,故名中道,亦曰正道。佛转*轮时,说八正道,至入涅槃之际,又增为三十七道品,但这只是广略之分,内义无别。八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内容如下。

  五、八正道

  不邪谓之正,通达无阻谓之道。正道者,可令众生苦集永尽,达于涅槃寂静的圣贤境界,故八正道亦称八圣道。

  一、正见:是正当的见解,世间正见如布施持戒;出世正见谓明达苦集灭道四谛理,不为俗见惑见所惑。

  二、正思惟:一般人所发的思维,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既见四谛理。当以无漏智慧发动思惟,而使真智增长,断除迷惑,而证真性。

  三、正语:以正当的言语而修口业,离诸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得正语,则口业自净。

  四、正业:梵行清净,不染三毒,谓之正业。我人起心动意,无非造业。修道须身不造杀盗淫,口不作欺妄语,意不起贪嗔痴,即谓正业。

  五、正命:命谓赖以生活的生计,修道者当离五邪命——诈现异相、自说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得供养——而以正当职业谋取生活。

  六、正精进:向出世之方、涅槃之道,努力前进,称正精进。得正精进者,不从事于徒苦心…

《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 (于凌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