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者的意思是,众生既非我所度化,则更不应执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被度众生的智愚高下了。
六、菩萨与佛
上求大觉,下化有情,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称为菩萨。然而,自初发心行菩萨道,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补佛位之妙觉菩萨,其间果位,共有五十一阶之多。这五十一阶,各有名称,此处为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尽述,略言之,五十一位,是十住,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是妙觉菩萨。
十住者,乃安住某处之义,谓以六度万行为所住之处也。其中由发心住,至灌顶住,共有十位。十信者,乃发心住位中修此十种心也!其中由信心至回向心亦有十位。十行者,谓依六度而作利他之行也:其中由欢喜行至真实行共有十位。十回向者。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之谓也。其中由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至法界无量回向共十果位。十地者,地为万法所依,又能生长万物,义谓有为无为与一切功德与所修行,依此令得生长也!其中由极喜地至法云地共十果位。最后果位是妙觉菩萨。
妙觉者,其义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不可思议者。换言之,亦即佛果之无上正觉。妙觉菩萨,即补处之佛也。
学佛修行的人,守五戒,行十善,祗不过是世间法,获人天小果,不出三界,仍在六道轮回之内。修四谛,十二因缘,断见思惑,破我执,断烦恼障,可证阿罗汉和辟支佛果,但二乘小果,祗知自觉自利,不知救人救世,且也非最高极果。若由此更进一步,内怀修道成佛之愿,外行布施利他之行,修六度,行四摄,最后破我法二执,断见思尘沙二惑,及烦恼所知二障,即达到自觉觉他的菩萨地位,当菩萨位满,再破尽根本无明,此时大觉已圆,即证佛位。
释迦世尊一生说法,对于根基浅钝者及二乘行人,多说苦、空、无常、无我。关于这些,在本文第七章已予介绍。但佛法是使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的法门,既然使人离苦得乐,可知学佛的终点,一定有个不苦、不空、有常、有我的境界存在。这个境界,就是大般涅槃所具的常乐我净四德。
大般涅槃,为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为大入灭息,或大灭度,大圆寂等。大乘义章云:“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亦名为灭。那者名息,究竟解脱永苏息故,息何等事,息烦恼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诸行事故。”
证果圣者,入于涅槃,即具常乐我净四德。常者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为常。乐者,涅槃之体,涅灭永安,名之为乐,又运用自在,所为适心,名之为乐。我者,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易,性不变易是名为我。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尘垢,名之为净,又随化处缘而不污,名之为净。这就是佛门修行者,自苦、空、无常、无我的凡夫境界,所证得的不苦、不空、有常、有我的圣者境界——佛的境界。
佛者,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觉者。佛有十号,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天人师、世尊、佛,合为十号。
这样看来,由凡夫以至证佛果,阶位如是之多,佛似乎是高高在上,渺不可期。但反过来说,心佛不二,佛与众生,原为一体,因有迷悟染净之分,才有众生与佛之别。古德云,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悟的诸佛。而迷与悟,惑与觉,祗在吾人方寸之间。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去何从,祗在吾人自己的抉择了。
第九章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
一、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众生同成佛道。而我辈众生,研究经教,诵经念佛,守五戒十善,实践六度万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的究竟,希求同成佛道。
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话是两条,而仍是一事。转迷成悟在于求真理,是属于解;离苦得乐在于修圣道,是属于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离苦;如果因修道而离苦,自然也可以开悟。所以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仍是一体两面,一个目的。
什么叫做迷呢?昧于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著,误认幻生幻灭的万法为常住,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这一切,都叫做迷。
迷有迷于理及迷于事的分别,迷于理的,则执身、边、邪、戒取、见取等诸见;迷于事的,则起贪、嗔、痴、慢、疑诸惑,这二者,前者谓之见惑,后者谓之思惑,见思二惑,合称利钝十使。
身见,是执著五蕴为自身,执身外事物为我所有。边见,谓我死后,或执断灭,或执常恒不变,皆为偏见,而非中道。邪见是谤无因果。戒取见是执取非理之戒禁,执为生天受乐之法,作无益勤苦。见取见,是取余四见一种或多种,执为究竟之理。
贪、嗔、痴三者,本文中屡有述及,不再赘述。慢者,恃己凌他,谓人皆劣于己,己独胜于人之意。疑者,是于实理实事,犹豫不决之谓。
以上身、边、邪、戒取、见取诸见,和贪、嗔、痴、慢、疑,,都是迷惑。学佛者欲转迷成悟,先要断惑。断惑才能证真,才能去掉我们心识上的妄想执著,才能显露出我们的真如本性。
我们的心识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业。有了业,就要因业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关于苦,有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以及内苦、外苦等,难以尽述,总之,“受即是苦”。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说是苦。
苦是与生俱来,无以避免。要想离苦,先要消业——使身口意三业戒恶向善——要想消业,先要断惑。断惑是转迷成悟,开悟后就可以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学佛的目的,归根结底说起来,也只是求得“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达成佛的目标。
但要学佛,有学佛的方法和途径,依此方法途径来修习的,才能达到学佛的愿望,现在,先自学佛的历程途径说起。
二、学佛的历程
学佛要经过四个阶段,是“信、解、行、证。”信是信受,我们对于一件事物,若先存下怀疑不信的念头,根本就不会去研究它。即是研究,但因心识上有著先入为主的怀疑之见,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难免断章取义,批评指摘。佛法博大精微,若不先具信心,深入研究,绝难融会其义,获得利益。所以学佛历程,起信第一。
其次是解。起信之后,就要了解它的内容——佛法何以能使众生转迷成悟,又何以能使众生了生脱死。只有在正确的了解了佛法的内容后,我们所起的信心才会坚定不移。佛经中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我们所信奉的,只是法——真理,不是人,神,或偶像。我们是绝对理智的抉择,不是盲目感情的冲动。只有在这种态度下去探求真理,开发智慧,在学佛的过程中才不致动摇信心,发生障碍。
在起信求解之后,再进一步就是“行”。行是实践,社会上,有些人,他们也承认佛法的博大高深,但承认只是承认,他并不信受。也有些人日常也看经研教,但他们只是当作学术来研究鉴赏,可以说是解而不行。这些人,只算是说食数宝,说了数了之后,与自己仍毫无相干。
学佛,是在明白了佛的教法之后,必须躬行实践,依法修持,端正行为,澄清妄念,这样才能明心见性,转迷成悟,获得学佛的利益。
学佛最后的一个阶段是“证”,在世间法上,我们对于一件事情,具备信心,充分了解,且脚踏实地去实践,最后必可获得成效。而学佛亦是如此,学佛的人,如果信心坚定,教法透澈,且依法修持,力行不懈,最后在心境上必有所得,这就是“证”。至于所证的境相究竟如何,那是“譬如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亲自证得者始可领会。
本文由开始到现在,已写完了八章,这八章中的第一二两章,缘起及释疑,是在劝人释去疑团,以启信心。由第三章到第八章是使对佛法已起信的人,进一步对佛法的内容有个概略的了解,所以把佛教的源起,在华弘传的概要,以及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大小乘佛法的意义,都作了个概略的介绍。现在再要介绍的,是学佛的第三个阶段,“行”的问题。
行是实践,也是修持。我们在家人学佛如何修持呢?这应先自入道皈依说起。
三、学佛的途径
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别。出家者,是出离家庭的生活,专修沙门净行。在家者,是有父母妻子眷属,及世事营谋劳役,而能兼修佛道者。
家,实在是烦恼的因缘。有了家,就有亲属以累其想,就有名利以动其意,就有世事以纷其心,就有祸患以扰其志。法苑珠林中说:“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即易,如海中泛舟;又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福实难,如陆地行船。船虽是同,由处有异,故迟速不同,修犯难易。是知生死易染,善法难成;早求自度,励慕出俗。”所以要修道,贵乎出家。
然而,舍亲割爱,专修梵行,实在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事。唐太宗曾说:“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王公将相所易为。”由此可见出家是一件大事,不能轻易的贸然从事。尤其是在今日社会上,各人都有本身的工作和职责,果然能摆脱一切,剃染出俗,固是超格丈夫;但如因环境不许,不脱本身工作岗位而兼修佛道者,也未尝不是宿世福德因缘成熟之所感召。故法苑珠林中亦说:“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荣亲,亦有君子,高慕释教,遵奉修行,贞仁退让,廉谨信顺,皆是宿种,禀性自然,与道何殊。”就是指在家修道而说的。
在家修道,先要经过入道的手续,才能称为佛门弟子。所谓入道者,就是皈依三宝,受持五戒。
三皈五戒,是释迦世尊亲口所订的。演道俗业轻云:“给孤独氏问言,初学道,始以何志?…
《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 (于凌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