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而不自觉。一旦宿世善根成熟,遇善知识开导,皈, 依佛门,但在初学的时候,往往是信疑参半,精懈不定,同时,我们的烦惑习气,不对治还罢,对治之下,愈觉得妄念起伏,难以抑制。譬如初修持者,于念佛、止观、或禅定、持密之际,愈想使一心不乱,愈觉得妄想杂念接踵而来。这并不是我们在修持时妄想杂念特别多,而是在平时,妄心对境攀缘起伏,不为我们觉察罢了。但在这种过程之时,我们只要精进不懈,时时觉知一切事相的顺逆,好恶、是非、爱憎,皆是妄心的虚幻分别,日久之后,定力渐强,慧力日增,烦惑习气也就日渐销落,不如往昔的坚固执著了。
第十章 专介净土
一、净土意义
本文上一章,介绍了几个修持的方法,如参禅、修密、观心、念佛。但在这些法门中,若求其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适合末法时期众生根性的,则惟有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故特将此一法门,在此作一较详细的介绍。
念佛法门,何以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法门呢?因为其他修持法门,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断惑证真,方能有所成就;倘若教理不明,盲修瞎炼,若非得少为足,便是著魔发狂。纵然深明教理,精进不懈,然倘烦惑丝毫未尽,依旧不脱生死轮回。所以这些法门,称之为仗持自力修持的法门。
而念佛法门,不论上智下愚,利根钝根,但能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纵然不明教理,未断惑业,只要信深愿切,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所以净土法门,是仗持佛力又兼自力的法门。仗持自力的法门,好比出门旅行,不乘舟车,惟靠两足之力,故其行也慢;仰仗佛力又兼自力的法门,好比驾车远行,以自力驾驶,加机器的动力前进,故其行也速。故被尊为莲宗十三代祖师的印光大师,在净土问答并序一书中称扬净土曰:“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当逊其奇特。十念一念,即登不退;历劫修证者,当仰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叶,得预补处,即此一生,证大菩提。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是以华严海众,尽尊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如斯大力用,诸佛共宣扬,若此极发挥,诸祖皆如是。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谭,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所谓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称为秽土者比较而言的。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称为“婆娑国土,五浊恶世。”按娑婆义为堪忍,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虽受众苦逼迫,仍安忍不求出离,故称堪忍;西方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称极乐。
西方净土的由来,载在佛说无量寿经。经中说:世自在王如来住世时,有国王因闻佛法,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出家修道,号曰法藏。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发下了四十八条度生大愿,普度有情。这四十八愿的十八、十九、二十愿,说的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其后法藏比丘,请世自在王佛,为其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的情状作为蓝本,经五劫之久,以大愿力创造了这个极乐世界,法藏比丘成佛后号阿弥陀佛,就是这极乐世界的教主。
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清净平坦,氧候温和适中,万物光丽,宫殿庄严,六时雨花,宝连充满,宝树发音,化鸟演法,是一个微妙庄严的清净国土。而极乐世界的众生,身相端严,寿命无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且具智慧辩才,得无生忍,道心不退,不堕恶道,这就是此西方世界所以称为极乐,也所以称为净土的原因了。
二、净土宗史
释迦牟尼世尊住世之时,于耆阇山说无量寿经,于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于祇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说明西方净土的情状,及阿弥陀佛以大愿力创造此极乐世界的因果,开阐此众生念佛往生的方便法门。
世尊灭度后,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劝生净土;世亲菩萨造净土往生论,并为弘扬。此外诸大乘经中,多有赞扬。故佛法传入中国后,此净土法门即有流布,然大弘此宗,实地修持者,首推东晋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与大德居士刘遗民周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共结莲社,六时念佛,专倡净土法门。远公居庐山三十年,足不出山,倡励圣教,后世尊为莲宗初祖。
其后北魏有昙鸾法师,受菩提流支之净土论,尽力弘化念佛法门,法泽远被四方。著有净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等。昙鸾之后,唐有道绰大师,上继昙鸾之教,专修净土,日诵阿弥陀佛名号七万声,为化有缘道俗,讲观无量寿经将二百遍。从之者甚众。
道绰之后,则有善导大师,清凉大师,永明大师,自行化他,大弘此宗。宋代以后,禅宗诸大宗匠,如长芦、天衣、圆照、大通、中峰、天如、楚石诸祖师,虽弘禅宗,亦弘净土。此后明代的莲池、蕅益、截流、省庵、梦东诸大师,亦弘扬净土,不遗余力。尤以近代的印光大师,一生专弘净土,从化者无算,一部印光法师文钞,风行天下,发行至数十万部之多,可见影响之大,弘化之广了。
东晋慧远大师结社念佛的时候,并未标明开宗立派之意,但期同愿,无取传承,故千余年来,本宗虽弘布日广,并无师资授受的系统。至宋代四明晓法师,以异代同修净业,而功德高盛的几位大师,立为七祖。这七祖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等七位大师。
后人又列入莲池、蕅益、截流、省庵、彻悟,合称莲宗十二祖,近人更公推已故之印光大师为莲宗第十三祖。然此亦不过景仰先德,后世推定者,与他宗之师资相承者有所不同。
三、起信发愿
念佛法门,是个易行难信的法门,尤其是对智识分子来说,说是西方有个极乐净土,念佛可以转生西方,脱离轮回,骤听之下,颇难使人接受。然这种不能接受,是我们拘于成见,妄测圣境,并不是没有这个极乐世界,或释迦世尊以此方便说法的。
佛经里告诉我们,我们要证实一件事情的真实性,可以依照三个标准来衡量,这三个标准是现量,比量,圣教量。
量是量度,如秤之于轻重,尺之于长短,我们亲眼看见的事实,对于它的存在毫不怀疑的,叫做现量。现量具有现在、现有、现露三义,不须推测判断,能直觉亲证到这种境界的。例如我面前有一张桌子,我手中有一册书等。但有些事,我们虽没有亲眼看见,然根据常识的推测判断,也可相信它的真实性的,叫做比量。例如望见炊烟之处知其下必有火,在室内闻马达声知有汽车经过,这些都是用比量判断的。
但在现量比量之外,尚有很多事情,我们既不能目击其存在,又不能以常识经验来判断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相信圣教量。
圣是圣人,教是教法,因圣人文教而知的事物,叫圣教量。史书所载古时有文武周公孔孟,对这些人物我们虽未目睹,但却应信其存在。科学家说地球是圆的,月球较地球为小,对这两个星球的大小我们虽未能亲自比较一下,但因相信科学家不会谎言欺众,所以也就相信这种结论。释迦牟尼世尊,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佛说妄语是基本五戒之一,岂有佛戒人妄语,而自己先以妄语造出一个极乐世界来?
西方极乐世界,是释迦牟尼佛亲眼所见,亲口所说,在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中,反覆宣示出阿弥陀佛的愿力,极乐净土的因果,以及念佛求生西方的方法。佛的一切经,皆是真理,我们若对佛的经教深信不疑,自然就相信西方净土的真实性了。
或者说,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证西方净土的存在?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蚁的目中无全象,我们的眼光怎能洞悉宇宙?但这并不说我们永远不能证得,这是修持上的程度问题,学加灭乘除时不能了解微积分,但到能了解的程度时自能了解也。因此,对此净土法门,我们不当怀疑,也无须怀疑。
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为三个往生的条件,由起信而发愿,由发愿而实行,三者具备必定往生。
信者,一信释迦世尊的圣教量,世尊说净土三经,决非虚假;二信我人所居娑婆国土之外,确定西方极乐世界;三信阿弥陀佛弘愿无量,我今发愿求生西方,临终必得蒙佛接引。
起信之后,继以发愿。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假如一个学佛的人,相信有个西方净土,及阿弥陀佛发下四十八条弘愿接引众生。信虽是信,但他信佛的本意只希求人天福报,或希求生其他佛土,这与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相应,所以信虽是信,因无愿力故不能往生。必须起信发愿。以此愿力为往生的资粮,弥陀愿接,行人愿往,两愿具全,自力与佛力兼备,就具备了往生的条件。
发愿前有发愿的仪式,通常是在佛前拈香礼拜后,跪在佛前发愿,并恭读发愿文。经过佛前发愿,这一愿力佛菩萨悉知悉见,就等于在阿弥陀佛前备了案。
关于发愿文,有读古德遗留的,也有自己撰写的,内容不外说明行者愿于此生报尽命终,祈佛接引,往生西方之意。
有一篇慈云忏主的发愿文,内容颇为详善,今抄录如下,以做参考:
慈云忏主发愿文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
《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 (于凌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