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 (于凌波居士著)▪P4

  ..续本文上一页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暇。”佣报主者:“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

  时代背景变迁,主佣关系已不若两千余年前之密切。但在原则上说:老板与伙友,主妇与下女之间,仍适宜用上述办法相待也!

  除伦常关系外,世尊常教我们量入为出,开源节流,整齐清洁,注重卫生。这些,在在都是与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关系。善生经说:“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业。”杂阿含经说:“始学工巧业,方便积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业生业;余一分密藏,以济于贫乏。”关于医药卫生方面,世尊告诫我们疾病常由下列原因而起:“一、择余食。二、不亲近医药。三、多忧。四、喜嗔。五、不起慈心,向嗔病人。”避免上述的原因,自然少罹病患。患病后应如何调养呢?世尊于五法经中说:“一、病人选择而食。二、随时而食。三、亲近医药。四、不怀愁忧。五、咸起慈心,向瞻病人。”

  我们看这些经文,是何等平易,何等切实,而字字都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佛法与人生的关系,自世间法由个人至家庭,社会,国家。以至出世间法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至于成佛,无一不备。而对著如此高深圆融,博大精微的妙法,如何不使我们五体投地,向佛皈依呢?

  六、佛法与科学

  在部份人的观念里,认为科学是新颖的,进步的,切实的。佛法是陈旧的,落伍的,迷信的。这二者背道而驰,不能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讨论,我们先把科学二字的意义讨论一下。

  科学有广义狭义之说,自广义言,凡以一定对象做研究的范围,而探求系统的确实的知识者,就叫科学。国父孙中山先生亦谓:“学问之有系统有条理者谓之科学。”自狭义言,则仅揩研究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法则或发展规律的科学而言。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广义的科学则除自然科学外,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学科亦包括在内。

  科学的范围已如上述,研究科学的方法不外逻辑学中的归纳和演绎。而研究科学的精神,在于纯粹客观,不渗感情,重分折,凭实验,以求出研究对象的正确结论来。根据上述原则,我们来分析佛法是否合乎科学。

  我国佛经,多由梵文翻译而来,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翻译,如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等所主持的译场,规模宏大,人员多达数千,译场中有主译、译语、笔受、证义、润文等等职别。一经之成,几经考订,非特义理与梵本相符,即一音之微,亦辩之至切。此种大规模的译场,其分工合作,组织严密的方法,确实合乎科学精神。

  其次看佛经的组织。南北朝时,道安法师整理传译经卷,将佛经判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段,每大段下又层次井然的分为若干小段,这种严谨的科判,也合乎科学的精神。再者,每部佛经,开始多有六种证信序—信、闻、时、主、处、众六项,来说明佛说此经的时间、地点、听众等要点,这恰与今日新闻学上的六何—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相似,又与科学工作者写实验报告,政府机关写会议纪录的程序相同。实验报告开头要写主持人,共同实验者,时间,地点,实验目标,使用器材。会议记录开头要写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出席人,主席,记录者。所以要这样写,是表示此报告或记录的正确性。殊不知此种形式在两千数百年前,早已为结集三藏的佛弟子所采用。佛经的此种结构,岂非合于科学精神?

  更实际一点说,今日科学上的若干发现,两千余年前的佛经上早有记载。笔者是学医的,兹举几点佛经上有关医学方面的记载与今日科学上的发现加以印证。

  例如,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详见治禅病秘要经及正法念处经。今日由于寄生虫学的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由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算起,以至于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姜片虫等,不下数十种之多。由此可知佛是大智者,由他慧眼观察事物的结果,真实不虚。此外,再如修行道地经中所述胎儿在母体中发育的经过,竟与现代医学中的胎生学有若干吻合之点。如该经上说:“胎成七日,初不增减,二七日如薄酪。...六七日如瘜肉。...九七日变五泡,两肘,两髁及项。十七日续生五泡,两手腕两足腕及头。...”按医学上胎儿发育的情形,在月余(六七日)时长约三公分,重约十克,状如瘜肉。在第三个月中(十七日)长约六至八公分,重约四十余克,此时四肢渐显,诸骨化骨点出现,已可与他种动物辨别,故称胎儿。使人惊异的是,两千多年前尚无生理学解剖学之名称,佛经中对此记载竟如此详尽,诚属不可思议。

  过去,世人观念中的世界,不超出地球的范围,如平常所谓环游世界,不过是环绕地球一周。所谓世界大战,也不过是地球上大规模的国际战争。而佛经上屡说:“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三千个世界,而是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世界。因其中含有三个千的倍数,故称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祗是一佛摄化之土,经中说,虚空无尽,世界无量,国土众生无量。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亦无量。吾人所处的地球,不过是太空间的一粒微尘。这种说法在科学未发达前,实难为人接受。但由于天文学的发达,证明银河系中的星球多至不可胜数,星球间的距离亦大至不可胜数。例如太阳距地球的距离是八分半钟光年(一光年的距离,为每秒钟三十万公里乘一年的秒数)。而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竟达十二光年。更有星球距地球之距离达数十光年者,由此可知佛经上所说的虚空无尽,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皆不是揣测之词了。

  佛经上说到数字,往往说万,说亿,说恒河沙,无量数,百千万劫,非算术譬喻所能知。我们不要以为这种数字过于危言耸听,试问十二光年是多少公里,要多少个零才能写得尽?数月前美国掘到一具一亿七千万年前的动物化石。一亿七千万年较诸人类数千年有记载的历史,要长出多少倍?

  学者李石岑先生曾谓:“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精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可见佛法并不违科学,甚而是超科学。科学愈进步,愈能证明佛法的精微高深。

  第三章 释迦世尊传略

  一、太子诞生

  在叙述过本书的缘起,和解释过社会人士对佛教的误解后,接著再要介绍的,是佛教的源起和流传。但要谈佛教源起,必自教主释迦牟尼佛说起,因为在我们所知的历史记载上,世间之有佛教,是释迦牟尼佛降世以后的事情——过去也有诸佛降世,但因时间过久,事迹湮没,一切无从查考。我们祗就现代历史文字的记载,来介绍释迦世尊的应化事迹。

  释迦牟尼佛,又称释迦世尊。释迦是种族名,义译为强勇;牟尼义译为寂默,是称赞之号,称释牟迦尼者,意思为释迦族之圣者。称释迦世尊者,是为其觉圆德备,出世三乘,世间六凡,无不共尊,故号世尊。

  两千数百年前,印度社会阶级分为四种。一为婆罗门,主持宗教;二为刹帝利,系王族,掌理政治;三者吠舍为商贾,四者首陀罗为农人奴隶。释迦世尊是刹帝利族,父为中印度迦毗罗国国主净饭大王,母为摩耶夫人。他于两千五百多年前降生于世,但在其降世之前,即有种种殊胜因缘。如因果经中所载,在过去无量劫前,燃灯佛住世时,有一位善慧仙人,皈依于佛。并买得五茎莲花,以供养佛。当时燃灯佛为善慧仙人授记,将来成佛,号释迦牟尼。有一天,善慧仙人看见燃灯佛走来,因地面潮湿,善慧即将自穿的鹿皮衣铺在地上,又将头上的长发加铺上去,待佛走过。于是燃灯佛更授记善慧;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度诸众生。善慧便自此出家,修菩萨行。

  又经过若干劫后,到迦叶佛时,善慧菩萨功行圆满,命终生兜率天。兜率天为欲界空居天的第二层,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为享福报的天人所居,内院为位登补处,将欲继承佛位的菩萨所居。善慧菩萨已登补处,在此天中为诸天众演说妙法。嗣因观娑婆众生根性已熟,时机已至,便下生人间,成就佛道。

  上面是因果经所载释迦世尊宿世因缘的故事,下面再介绍世尊降世后的事迹。

  两千五百八十余年之前,在中印度恒河支流,罗泊提河岸的迦毗罗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喜事,那就是国主净饭大王,在已逾五旬之年得了太子。

  净饭王早年与天臂城的释种善觉长者之女摩耶结婚,摩耶夫人温和贤淑,夫妇恩爱异常,但婚后多年不曾生育,使净饭王心中留下了一团阴影。直到摩耶夫人四十五岁的时候,夜梦一人乘六牙巨象扑向怀中,自左胁进入腹内。夫人大惊而醒,乃把梦境告诉净饭王。净饭王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未久时日,夫人怀孕的喜讯就传遍了王宫。

  夫人怀孕期满,按照当时头生子要回娘家分娩的习俗,净饭王派了一千侍从,护送夫人归宁。当途中经过迦毗罗城外的蓝毗尼园的时候,夫人一时兴起,便命侍从停车,她带著宫女入园赏玩。在园中她走到无忧树下,伸手想折树上的花蕊,忽然间惊动了胎气,太子由她右胁间降生下来。

  当太子降生的时候,天上乐声鸣扬,华鬘飘坠,宇宙光明,万物欣豫。太子落地后,不扶而行,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自己说道:“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时地下随太子足迹所至涌出莲花,天空有二龙踊出,在虚空中口喷清泉,为太子沐浴。

  这消息传报到迦毗罗城的王宫中。净饭王闻知,立刻赶到蓝毗尼园,看见太子身现黄金色,三十二相,瑞应殊异。自然欢喜万分。回宫后就召请有名的婆罗门,为太子议立名字,众婆罗门共议结果,对净饭王说:“由太子降生时的种种祥瑞看来,太子应名为悉达多才好!”

  按悉达多,汉语是吉祥的意思。这就是…

《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 (于凌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