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 (于凌波居士著)▪P6

  ..续本文上一页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大有感悟,回去告知目犍连,带著弟子一同皈依世尊。

  这二人皈依后,世尊因他二人学识优越,对他二人特别重视,这就引起旧日弟子中有以为不平的,世尊因说四句偈道: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自此,僧团中渐渐有了戒律的制定。戒、梵文叫波罗提木叉。

  憍萨罗国的须达多长者,受世尊教化,与太子只陀共建祇洹精舍——这就是有名的祇树给孤独园。此后世尊就常往返于竹林精舍与祇洹精舍之间,以这两个地方作为说法的重要地点。

  这时净饭王听说太子成道,并在邻国王舍城说法。就遣使者请世尊返国一行,世尊就回到迦毗罗城为亲族说法。阿难陀,阿加律诸王子都随世尊出了家。后来世尊之子罗侯罗也剃度出家,世尊因他年岁过小,就为他制定了沙弥十戒,这是僧团中有沙弥的开始。

  世尊如是前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度人无算,到了世寿八十岁的时候,这时三藏教典已经尽备,四众弟子普沐教泽,度生之事渐毕,就在拘尺那伽罗城外希连若跋提河畔示疾,择在娑罗双树间,命阿难敷设床座,示以即将涅槃。

  这时诸大弟子都伤感无已,就推阿难向世尊请示四事:“一、佛灭后依谁为师?二、依何安居?三、如何调伏恶性比丘?四、如何结集经典令人证信?”世尊指示说:“第一依戒为师;第二依四念住处为安住;第三恶性比丘默摈;第四在经典前冠以“如是我闻”四字令人证信。”这时有外道婆罗门须跋陀罗赶来求度,成为世尊最后的度化弟子。

  二月十五日中夜月圆时分,世尊右胁而卧,汨然入寂。后来诸弟子将世尊圣体于拘尺那揭罗城的天冠寺中荼毗,所遗舍利由摩揭陀等八国分别供养。这时是西历纪元前五四四年,民国纪元前二四五五年,当周景王元年的时候。

  六、三藏结集

  世尊灭度后,僧团中有不守戒律者,摩诃迦叶诸大弟子深以为忧,为防止此等垢渎佛法的事情继续发生,遂有会众编篡佛语,流传后世之议,于是在佛灭后数月,于摩揭陀国王舍城外的毕钵罗窟内,由摩诃迦叶会集上座比丘五百人,结集三藏圣教。其时由佛弟子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由持律第一的优婆离诵出律藏,由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诵出论藏。复经大众同意,定为佛说。前后历时七月,完成结集。由于这次结集在毕波罗窟内,后人称此为窟内结集,或上座部结集。

  窟内结集仅五百上座比丘参加,尚有未参加斯选的彿弟子众,亦别为集会,以婆师婆为上首,结集五藏。五藏者,是经藏、律藏、论藏、杂藏、咒禁藏。因其结集在毕波罗窟外,后人称此为窟外结集或大众部结集。

  佛灭之后百年,有比丘苦于戒律太严,倡议重订者,长者耶舍乃邀请大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勘律文,结果上座保守派胜利,否决从宽之议,仍恪遵释尊遗制。后人称此为七百结集,或第二次结集。

  佛灭之后二百三十余年,阿育王笃信佛法,对僧众供养极为优厚,外道徒众有穷于衣食者,乃作比丘形,混入僧团,改窜佛典,扰乱佛义,佛徒被诱入邪见者甚众,这时阿育王亲迎目犍连帝须尊者为上首,选出精通三藏之比丘千人,集于波吒利佛城整集正法,淘汰魔僧,此为第三次结集。

  佛灭后四百年,印度犍驮罗国迦腻色迦王崇信佛法,极力弘布,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说者多有相异之处,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渗入教典,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义。”王接受尊者的建议,乃招大德尊者五百人于迦湿弥罗城,从事三藏注释,历时十二年。造经律论三藏注解各十万颂。此即有名之大毗婆娑论。此为第四次结集。

  释迦世尊的遗教,经过数次结集后,卷轶浩繁,内容丰富。我国的经典,系汉魏六朝唐宋各代均有翻译,至今日所传之藏经,或五千余卷,或八千余卷。世界上的宗教,言经典之丰富,教理之圆融,实未有超出乎佛教之右者。

  第四章 佛教在华弘传概要

  一、大法东来

  佛教源起于印度,创自释迦世尊,已如前章所述。释尊灭度后,两千余年来,渐次向外传播,南则由锡兰而缅甸、暹罗、南洋,北则由中亚而中国、西藏、朝鲜、日本。近年来更遍及于英美德法诸国。然而其中弘传最广,变迁最著,而史实足征者,则首推中国。

  佛教东来,相传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历六十七年),然而永平之前,早有佛法东来的史迹,如列子仲尼第四谓:“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此似是孔子已知佛为大圣。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载:...又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宝经来化,始皇不从,遂禁利防,夜有金刚丈六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按此说在佛祖统记中亦有记载,但释利防名为室利房。

  魏书释老志载:“汉武元狩中,霍去病获昆邪王及金人,率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此中所谓丈余金人,可能是指佛像而说。

  佛祖统记载:...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笠,始闻有浮屠之教。”

  以上诸说,虽可视作永平以前佛教已东来中国之证迹,但皆为片断史料,无其他可征文献足资证明。而在史书上可资征信者,为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载楚王英喜为浮屠斋戒祭祀事。传谓“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喜为浮屠斋戒祭祀。八年(永平),诏司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三十匹,诣相国曰:“托在番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衍罪。相国以闻,诏报曰: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沙门之盛馔。”

  该诏书赐于永平八年,书中有浮屠(即佛陀之义),伊蒲塞(今称优婆塞,为佛门在家信众),沙门(即出家僧众)等译名,可见当时不但已有佛教之仪式,即翻译事业已略其端倪。按汉代中国与西域交通而言,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交通已通,其后霍去病击匈奴,李广利伐大宛,自敦煌至盐泽皆为汉有。宣帝时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天山南北及葱岭以东诸国,悉为汉属。其时交通既已通达,则佛法东传,自属可能,不过一般公认者,系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我国。

  我国正史所载,后汉书西域传谓:“...明帝夜梦金人,长大,项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遗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谓:“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

  以上二说,略而不详,佛祖统记中有较详尽之记载,且亦为一般所采信者,谓:...(永平)七年帝梦金人丈六,项佩日光,飞行殿庭,旦问群臣,莫能对,太史傅毅进曰:臣闻周昭之时,西方有圣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寻求佛道。

  十年,蔡愔等于中天竺大月支,遇迦叶摩腾、竺法兰,得佛经像梵本六十万言,载以白马,达洛阳,兰以沙门服谒见,馆于鸿胪寺。

  十一年,敕洛阳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摩腾始译四十二章经,藏梵本于兰台右室,图佛像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

  综上所说,佛教来华,当在汉武帝之后,至明帝时天竺沙门来华,朝廷尊之,遂载之史籍,传于后世。其后西域译经大师相继东来,宣译佛经,华土有志之士也相继西行求法,于是释迦世尊的经教就渐渐在中国弘传流布了。

  二、佛经翻译

  东汉末季,西域沙门相继东来,弘传世尊之教。然而佛法弘扬,须藉经典为媒介,故我国早期佛教,恒视译经为一重大事业。我国上自晚汉,下迄中唐,前后七百年间,佛经翻译的工作未尝间断。今日大藏经所传,数逾八千余卷,是皆为古德筚路蓝褛之下所遗留的智慧结晶。

  佛经的翻译,可略分为三个时期;自东汉至西晋可称为前期;自东晋至南北朝可称中期;自隋统一至唐中叶可称为后期。宋元以降,虽亦偶有译者,然不过补苴而已。

  国人之知有佛经,早在西历纪元之前。魏书释老志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从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图经。”是为国人闻佛经之始,然此仅为口传,并无笔译——事实上,释迦世尊的经教,最初结集的时候,都是闇诵口传,并无笔录记载。至佛灭数百年后,随教所彼,各土渐有佛经写本。我国最早的译经,相传为迦叶摩腾译的四十二章经。而佛教史上最早的译经事业,除摩腾外,当以安世高,支娄迦谶来华为始。

  安世高,安息国(今波斯地)人,早岁出家,博探经藏。弘化四方,遍历诸国。以汉桓帝初来华,至洛阳,未久通华语,宣译众经,改梵本为汉语。其后二十余年间,译出安息守意经等三十九部。高僧传称其所译之经:“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支娄迦谶,月支人,汉桓帝末抵洛阳,于灵帝光和中平间,译出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等十四部。

  在前期译经事业中,除安、支二公外,尚有支谦及竺法护者,贡献亦多,支谦本月支人,从支娄迦谶弟子支亮受业,汉献帝末年,避乱入吴,孙权拜为博士,自吴黄武初至建兴中,译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等经数十种,江左译经风气,实由谦启之。

  竺法护者,系出月支,世居敦煌,八岁从外国沙门竺高座遍历西域诸国,通三十六国言语文字,西晋泰始二年,大宝梵本,自敦煌至长安,复入洛阳,再至江左,沿途传译,未尝间断,曾译出光赞般若、维摩、正法华、无量寿等经一百五十余部,其时佛典广为流传,护力居多。

  自后汉历曹魏孙吴,以迄西晋,二百五十年中,共译出佛经七百余部,一千四百余卷,译经缁素计三十余人。除前述数人外,尚有安玄、严佛调、支疆梁接、竺叔兰等译经师多人。此时期内,译出的佛经数量上虽颇可观,但多是零品断简,少有整部全…

《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 (于凌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