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教义卷第三▪P3

  ..续本文上一页生。是名为生。十二老死者。生因缘故则有老死种种诸苦。是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之大树也。若闻此因缘发真无漏。亦名因缘觉。备说具出大集经。三次明一世十二因缘者。此但约现在。随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为辟支佛人说此因缘也。经曰。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名为无明。为爱造业名之为行。至心专念名为识。识共色行名为名色。六处生贪是为六入。因入求爱名之为触。念色乃至法名之为受。若心贪著名之为爱。求是等法名之为取。此等法生名之为有。次第不断名之为生。次第断故名之为死。生死因缘众苦逼切。名之为恼。乃至意法生贪亦复如是。是十二因缘一心一念。悉皆具足。若闻此因缘。心开意解发无漏慧。亦名因缘觉也。璎珞经文又出十种十二因缘。若随闻一种发真无漏。皆名因缘觉也。今不备出。涅槃经云。譬如老人年百二十。不堪付金意在此也。问曰。独觉亦得悟道上来所说诸因缘不。答曰。皆由前生之宿习也。问曰。若依三种因缘教。得无漏智。即是禀教缘觉。名利根声闻。云何生闻等三慧耶。又问。何等为生得慧。何等为方便慧耶。答云。二明分别大小不同者。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一者本是学人。在人中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二者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根胜。于诸深法总想别想。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罗也。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分别大小也。若因缘觉分别大小亦如是也。三明宿缘者。今此大小二种独觉辟支迦罗。宿因植不同。或于前世。若偏修性念处。观十二因缘。善根淳熟出无佛世。因于远离自然独觉。成小辟支迦罗也。若于宿世修性共二种念处。理事善根淳熟。独觉自悟。具足三明八解脱。及六神通。成大辟支迦罗也。而其共不发四无碍辨者。禅定是内证习因符慧而发名义。是外法故。虽有宿习而不得发。皆约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宿缘也。若生佛世闻生灭十二因缘三藏之教。即发四辨还名罗汉。在声闻众数。犹如迦叶舍利弗等。皆是辟支佛根性人也。亦名辟支佛。若不尔者。那得便为求辟支佛乘。说十二因缘。此人设不值佛亦自有得道故。法华经云。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皆是因缘觉也。根性三种十种。宿缘不同可知。四明观法者。十二因缘观法有二种。一者观属爱十二因缘。二观属见十二因缘。一观属爱十二因缘者。即为二意。一推寻。二观破。一推寻者。是人闻正因缘生灭之法。信解分明觉一切。属爱烦恼。皆是十二因缘。入定。欲息心达本源求自然慧。乐独善寂修习停心得诸禅定。住此定中知属爱烦恼即是无明。逆顺推寻即见十二因缘。云何逆推之此贪爱因何而生。即知因受。受因何生即知因触。如是触因何生。即因六入。六入因名色。名色因识。识因于行。行因无明过去一切烦恼也。复顺推此爱。爱能生取。因取即成有业。因此有业则有未来二十五有之生。因生有老死忧悲苦聚。轮转无际。若因停心观入深禅定。如是逆推寻。或时见歌罗逻初受生。乃至见过去身起业烦恼。乃至二生百千生也。顺寻取有。若因禅定之力。或见未来一生乃至十百千生。若见过去未来事。其心悲感道心精进。转复增盛也。二明观破属爱十二因缘者。即是性念处。历别观十二因缘也。性念处观略如前说。所以者何。若观爱即是污秽五阴性四念处。若观受触六入名色识。即是现在果报无记五阴性四念处。若观于行。即是善不善五阴性四念处。若观无明。即是过去污秽烦恼五阴性四念处。若观于取。即是现在污五阴性四念处。若观于有。即是现在善不善五阴性四念处。若观未来生老死。即是果报生无记性四念处。是则用四念处。逆顺观察十二因缘破四颠倒。颠倒若灭即是无明一切烦恼灭。以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是名用性四念处。历别观属爱烦恼十二因缘之观智也。二次明观破属见烦恼十二因缘者。亦为二意。一者推寻。二者观破。一推寻者。若见神及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是则现在生身边四见。因此身边四见。生十四难六十二见。此身边四见即是四取。逆顺寻此四取。逆寻四取。四取因四爱。四爱因四受。四受因四触。四触因四入。四入因四名色。四名色因四识。四识因四行。四行因四种无明。复顺寻四取四取能生四有。此四有即受一切二十五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若因停心观得深禅定。或见过去未来生事。具如前说也。二明观破。因性四念处观。观四取身边四见。如是次第乃至无明。破过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身边二见污秽五阴也。又顺观有四取。乃至未来生死。破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边非无边。身边二见污秽五阴。若能如是用性四念处。破三世身边二见之四见。即破十四难六十二见一切属见烦恼一时皆灭。是名无明灭即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若属见烦恼灭。即还用前观爱十二因缘性四念处观。破欲爱色爱无色爱皆灭。是则三界烦恼业道灭者。名为有余涅槃。若爱苦道灭者。则是无余涅槃。是名用性四念处智慧。观十二因缘入涅槃也。性念处观法略如前说。故经云。十二因缘其义甚深。难解难见意在此也。如佛说大涅槃经时。有一外道名曰富那。问世尊言。瞿昙。汝云何令我知神及世间常乃至非常非无常。佛答言。汝若能毕故不造新。即能知神及世间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梵志即言。我已知竟。佛问。汝云何知。梵志答言。故名无明。新名取有。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即知神及世间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是时梵志求索出家。为佛弟子也。又中论明。声闻经入第一义谛。并约观十二因缘。破六十二见入第一义。若深得此意。不止破外人也。若佛弟子学问坐禅。发种种见取着诤论。起诸烦恼总二十五有生死之业。皆是属见十二因缘也。觉知此者。能用性念处。捡破即能得解脱。其迷此者。十二因缘流转生死无有边际。故中论云。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如是则生死非有边无边也。共念处缘念处。助观十二因缘。类前可知也。五明料简者。问曰。若问曰若宿习自然觉悟者。何须佛为说十二因缘。答曰。间说则疾得。不说自悟少迟。如果熟虽应自堕。若须急取薄摇即落。问曰。辟支佛乘。何意不判果。答曰。声闻人钝故判果。若辟支佛久习智慧神根利故。不须判果。譬如二人共行。其身羸者须止息处。若其身强者直到所在。故佛但说辟支佛道。不立果位也。复次总想断结。智慧粗故但除正使。名声闻乘。别想观因缘。智慧细故侵除习气。名辟支佛。复次声闻钝。故先观苦谛。缘觉利故先观集谛也。问曰。声闻念处。别想为粗总想为胜。今何故总想为粗。别想为胜。答曰。还用别想总想历别细观十二因缘。故别为胜也。复次声闻功德禅定力浅天眼极远。但见小千国土。辟支佛久种善根禅定力深。若发天眼乃过三千。见他方世界。略明三藏教有门缘觉位竟。空门如成论。分别昆勒非空非有门。经论既不度来则不可知也。

  

  

《四教义卷第三》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四教义卷第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