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内在精神与发展趋势(张华)▪P5

  ..续本文上一页人文精神所昭示的发展趋向也正是人间化,这意味着人间化里含有世俗化的内容,但人间化不等同于世俗化。

  所谓人间化,依印顺的观点,就是以人类为本,而非以天(神)为本,要修“人菩萨行”;而在星云看来,就是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使佛教与生活不二,给现实人间带来幸福和富乐,两者没有根本的冲突。然而,人间佛教强调贴近现实人生,接近生活实际,需要有世俗化的方面,但不能完全定位在世俗化上,目的就是为了保留佛教的超世俗性质。因为世俗化在佛教里从来都是一种方便,佛教要因应时代变革,化导世俗人心,不能没有“巧妙的”方便,但正如印顺所说,顺着世俗心的方便,到底是越减少越好,不然就会迷失“佛出人间”而误入歧途。因为作为一种趋势,世俗化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神佛不分,“天佛一如”,这方面,佛教的历史已经有了足够沉痛的教训。太虚把人生佛教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具体人格的培养和完成上,他说“人圆佛即成”,但他还说“仰止唯佛陀”,从人做起而不忘佛的境界。

  世俗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佛教义理诠释方面的世俗化,还指寺院生活的世俗化。目前对世俗化的界说,没有操作性的定义,多停留于一种无法客观衡量的心理感受层面上,这某种程度上给世俗化的评论带来了困难。但如果说世俗化就是与世俗社会趋同的话,那就不能笼统地来谈世俗化,在教团服务社会大众方面应该趋同,而在僧众的修持、僧团的自我建设方面则应该非世俗和超世俗。我很赞成“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这种提法,我觉得其中包含着人间佛教健康发展的内在精神机制,它是出世精神与入世精神的有机统一。这种提法也可视为人间佛教的核心理念。这是佛教教团自我建设所需要的,要保持一种高尚的出世精神,作人类的表率,然而又有一种入世的热情,关怀人世间事。所谓出世精神,最简单地讲,就是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闻利养,不分别执着,有慈悲利他精神等。因此,这种提法不仅仅对出家人来讲的,在家人也是适合的。

  四、 结语

  太虚的人生佛教与印顺的人间佛教一脉相承,共同理念是“即人成佛”的菩萨道或菩萨行思想。结合人间佛教当前的发展趋向,追求人生的幸福快乐应不违背人间佛教的理念,是人间佛教题中应有之义。但如何追求?至少有四个原则:一、追求幸福快乐,要以慈悲利他为先;二、不向往天上的快乐、神仙的快乐,而追求人间的快乐;三、从平实稳健处做起。何处为平实?“人菩萨行”是唯一有利而没有险曲的大道;四、由人做起而行菩萨道,不忘佛的究竟境界。

  --------------------------------------------------------------------------------

  [1]在《游心法海六十年》中, 印顺说:太虚大师在民国十四、五年,提出了“人生佛教”。在抗战期间,还编成一部书——《人生佛教》。他以为,人间佛教不如人生佛教的意义好。

  [2] 参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见于黄夏年主编:《印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 如台湾学者江灿腾说:人间佛教是批评人生佛教而产生,是旧瓶里装了新酒。见江著《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研究》,台湾稻香出版社,1989年,第205页。

  [4] 参印顺:《太虚大师菩萨心行的认识》,同注2,第202页。

  [5] 参太虚:《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见于黄夏年主编:《太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5-46页。

  [6] 参印顺:《太虚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31页。

  [7] 参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太虚卷》,《真现实论》(楼宇烈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又参周学农关于太虚的博士论文,北京大学哲学系,1996年。

  [8] 参印顺:《人间佛教要略》,见于《印顺集》,第158页。

  [9] 参太虚:《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见于《太虚集》,第70页。

  [10] 参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见于《印顺集》,第203页。

  [11] 参印顺:《太虚大师菩萨心行的认识》,第202页。

  [12] 参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见于《印顺集》,第119页。又杨惠南说,“人间佛教”的提出和提倡并不是仅止于一、二人,1934年《海潮音》杂志即曾出过这一论题的专刊。稍后,太虚的学生――慈航法师,也在星洲创办了一个名叫《人间佛教》的刊物。而在抗日战争期间,浙江缙云县也出了一个名为《人间佛教月刊》的杂志。其后,同为太虚的学生――法舫法师,在暹罗也以“人间佛教”为题,作了一次演讲。但是,把“人间佛教”进一步推广并建立其理论基础的是太虚的学生――印顺法师。由于他在1952年以后就一直定居台湾的关系,以致深重影响目前的台湾佛教界。印顺所提倡的“人间佛教”,自然受到了太虚的启发。见于杨著《当代佛教思想展望》,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第109-110页。

  [13] 参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见于杨惠南《当代佛教思想展望》,第121页。

  [14] 释昭慧在《人间佛教的播种者》第93页写道:“太虚大师有大开大合的气象,毕生为振兴中国佛教而努力,甚至因提倡“教制革命、教理革命、教产革命”,而引起传统佛教界强力的反弹,卒郁郁而终,不得竟其志业。印顺法师虽不将“革命”放在口中,却以他深厚的学术功力,用支笔主导了那个时代掀天动地的思想革命,而在未来长远地影响着佛教,无形中挑战着许多传统观念,给老旧沉闷的华人佛教界,意外地注入了新生的力量――新生代的知识分子与学校青年,多半受到他思想的启发。”

  [15] 参释昭慧:《人间佛教的播种者》,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第53、56页。

  [16] 参释昭慧:《人间佛教的播种者》,第54页。

  [17] 参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见于《印顺集》,第117-118页。

  [18] 参江灿腾:《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研究》,台湾稻香出版社,1989年,第221页。

  [19]参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见于《印顺集》,第91页 。

  [20] 同上。

  [21] 同上。

  [22] 同上,第92页。

  [23] 同上,第94页。

  [24] 同上,第102页。

  [25] 同上,第101-102页。

  [26] 同上,第107、110页。印顺认为,“初期大乘”经,深(观)广(大菩萨行)而与通俗的方便相统一,入世而又有神秘化的倾向。到了“后期大乘”,……在理论上,达到了“天佛一如”,也就是“神佛不二”,这是与印度教的兴盛有关的。到了“秘密大乘”,念天的影响更深。……念天而演变到以“天(鬼神)教”方式为佛法主流,真是世俗所说的“方便出下流”了!重信仰,重秘密,重修行,“索隐行怪”的“秘密大乘法”,是“念佛”与“念天”的最高统一。

  [27]同上,第116页。

  [28]江灿腾:《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研究》,第205页。杨惠南与江灿腾的观点稍有不同但基本同调,认为印顺的人间佛教建立于太虚的人生佛教基石之上;基本上,太虚的人生佛教,虽然打着佛教革命的旗号,但是由于太虚个人深具“融贯”的容忍性格,以及他对佛法所具有之传统式的体认,他的人生佛教毕竟还具有多分保守的特质。(《当代佛教思想展望》,第123页)

  [29] 江灿腾:《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研究》,附录《冰雪大地撒种的痴汉——(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读后》,第222页。

  [30] 江灿腾认为,印顺人间佛教思想是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断裂。江先生作出这个断言有两个预设:(一)太虚的中国佛教复兴运动,有一无法突破的瓶颈,即太虚所理解和宣扬的,依然是中国传统的佛学思想,有其先天性的限制,故即使太虚尽力研究佛学,而不从事僧伽教育的改革运动,仍然脱不出这个圈子;(二)印顺一生的治学态度,可以说皆由其返归印度佛教本义一念而发。此所以他对“真常唯心论”素发无好感;对中国的三教同源论,斥之为末流。江氏把太虚与印顺的这种差异,归结为中国佛教的本质与印度佛教的差异。在该文结论中,他又说: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与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有着极大的差异。太虚从中国传统佛学出发,是中国式的,印顺则从印度的空观精义出发,而归依菩萨慈悲的本怀,使出世入世统一,而非暂时的妥协。

  [31] 《太虚集》,第222页。

  [32] 江灿腾:《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研究》,第223页。

  [33] 印顺针对一些学者认为他与太虚思想有分歧,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说了几点:一、大师是峰峦万状,而我只能孤峰独拔;二、大师长于融贯,而我却偏重辩异。(见于《冰雪大地撒种的痴汉》)

  [34] 《印顺集》,第118页。

  [35] 《印顺集》,第119页。

  [36] 从1952年初秋由香港到台湾,至1964年初夏在妙云兰若掩关,将近十二年,印顺在台湾卷入了一场佛教界的风波,使他视公开宏法和世事应酬为畏途。掩关时,他有一首《举偈遥寄,以告谢海内外缁素同道》曰:离尘卅五载,来台满一纪。风雨怅栖其,岁月惊消逝。

  [37] 《印顺集》,第155页。

  [38] 《印顺集》,第165、166页。

  [39] 同上。

  [40] 《印顺集》,第128-9页。

  [41] 印度佛教传人中土后,唐慧能提出“若欲修行,在家也得,不由在寺”。可谓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打通出家与在家的界限,因此有“六祖革命”之称。近代太虚提出人生佛教,则是近代时势下的一种“教理革命”。与慧能禅宗强调“即心成佛”相比,太虚主张“即人成佛”,范围不局限于禅宗理论,依人生增进而成佛,重心在人格的培养和完成上,而前者则系于一心之迷悟。

  [42] 印顺作为佛门弟子,体悟佛陀之觉源,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作为中国人,血液里还流淌着孔子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他继承了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他的人间佛教最反对“索隐行怪”、“神佛不分”。所以,他曾在《冰雪大地撒种的痴汉》一文里,针对一些学者说他“返归印度”,而补充说,“我虽不为“民族情感所拘蔽”,而对流行于印度或中国的“怪力乱神”,“索隐行怪”的佛教,与(太虚)大师同样的不会尊重他们,也许我还是个真正的中国人!”

  

《人间佛教的内在精神与发展趋势(张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