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卷上▪P2

  ..续本文上一页应说名阿黎耶。复有余师。执身见说名阿黎耶。如此等诸师迷阿黎耶。由阿含及修得。是故作如是执。由随小乘教及行。是师所立义不中道理。若有人不迷阿黎耶识。约小乘名成立此识其义最胜。云何最胜。若执取阴名阿黎耶。于恶趣随一道中一向苦受处于彼受生。此取阴最可恶逆。是取阴中一向非可爱。众生喜乐不应道理。何以故。彼中众生恒愿取阴断绝不生。若是乐受与欲相应。从第四定乃至上界皆无此受。若人已得此受。由求得上界则生厌恶。是故众生于中喜乐不称道理。若是身见正法内人。信乐无我非其所爱。于中不生喜乐。此阿黎耶识众生心执为自内我。若生一向苦受道中。其愿苦阴永灭不起。阿黎耶识我爱所缚故。不曾愿乐灭除自我。从第四定以上受生众生。虽复不乐有欲乐受。于阿黎耶识中是自我爱随逐不离。复次正法内人。虽复愿乐无我违逆身见。于阿黎耶识中亦有自我爱。以阿黎耶名安立。此识则为最胜。是名成立阿黎耶别名

   相品第二

   复次成立此识相云何可见。此相略说有三种。一立自相。二立因相。三立果相。立自相者。依一切不净品法习气。为彼得生摄持种子依器。是名自相。立因相者。此一切种子识。为生不净品法恒起为因。是名因相。立果相者。此识因种种不净品法无始习气方乃得生。是名果相。何法名习气。此习气名欲显何义。此法与彼相应共生共灭。后变为彼生因。此即所显之义。譬如于麻以华熏习。麻与花同时生灭。彼数数生为麻香生因。若人有欲等行。有欲等习气。是心与欲等同生同灭。彼数数生为心变异生因。若多闻人有多闻习气。数思所闻共心生灭。彼数数生为心明了生因。由此熏习得坚住故。故说此人为能持法。于阿黎耶识应知如此道理。此染污种子与阿黎耶识同异云何。不由别物体故异如此和合虽难分别而非不异。阿黍耶识如此而生。熏习生时有功能胜异。说名一切种子

   云何阿黎耶识与染污一时更互为因。譬如灯光与灯炷。生及烧燃一时更互为因。又如芦束一时相依持故得住立。应知本识与能熏习更互为因。其义亦尔。如识为染污法因。染污法为识因。何以故。离此二法异因不可得故

   云何熏习不异不多种。而能为有异多种诸法作生因。譬如多缕结衣衣无多色。若入染器后于衣上种种相貌方得显现。如此阿黎耶识种种诸法所熏熏时一性无有多种。若生果染器现前。则有不可数种类相貌。于阿黎耶识显现此缘生。于大乘最微细甚深。若略说有二种缘生。一分别自性。二分别爱非爱。依止阿黎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生。由分别种种法因缘自性故。复有十二分缘生。是名分别爱非爱。于善恶道分别爱非爱。生种种异因故。若人于阿黎耶识迷第一缘生。或执自性是生死因。或执宿作。或执自在变化。或执八自在我。或执无因。若迷第二缘生。执我作者受者。譬如众多生盲人不曾见象。有人示之令彼触证。有诸盲人。或触其鼻。或触其牙。或触其耳。或触其脚。或触其尾。或触其脊等。有人问之象为何相。盲人答云。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帚。或说如山石。若人不了二种缘生。无明生盲或说自性为因。或说宿作。或说自在变化。或说八自在我。或说无因。或说作者受者。由不了阿黎耶识体相及因果相。如彼生盲不识象体相作种种异说。若略说阿黎耶识体相。是果报识。是一切种子。由此识摄一切三界身一切六道四生。皆尽为显此义故。说偈言

   外内不明了  于二但假名

   及真实一切  种子有六种

   念念灭俱有  随逐至治际

   决定观因缘  如引显自果

   坚无记可熏  与能熏相应

   若异不可熏  说是熏体相

   六识无相应  三差别相违

   二念不俱有  余生例应尔

   此外内种子  能生及引因

   枯丧犹相续  然后方灭尽

   譬如外种子  内种子不尔 

   此义以二偈显之

   于外无熏习  种子内不然

   闻等无熏习  果生非道理

   已作及未作  失得并相违

   由内外得成  是故内有熏 

   所余识异阿黎耶识。谓生起识。一切生处及道应知。是名受用识。如中边论偈说

   一说名缘识  二说名受识

   了受名分别  起行等心法 

   此二识更互为因。如大乘阿毗达磨偈说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此二互为因  亦恒互为果 

   若于第一缘生中。诸法与识更互为因缘。于第二缘生中。诸法是何缘。是增上缘。复次几缘能生六识。有三缘。谓增上缘所缘缘。次第缘。如此三缘生。一穷生死缘生。二爱憎道缘生。三受用缘生。具足四缘

   引证品第三

   此阿黎耶识已成立。由众名及体相。云何得知阿黎耶识。以如是等众名故。如来说体相亦尔。不说生起识。若离此名相所立阿黎耶识不净品净品等皆不成就。烦恼不净品。业不净品。生不净品。世间净品。出世净品等。皆不成就。云何烦恼不净品不成就。根本烦恼及少分烦恼所作熏习种子。于六识不得成就。何以故。眼识与欲等大小二惑俱起俱灭。此眼识是惑所熏成立种子。余识不尔。是眼识已灭。或余识间起。熏习及熏习依止皆不可得。眼识前时已谢现无有体。或余识所间从已灭无法。有欲俱生不得成就。譬如从过去已灭尽业果报不得生。复次眼识与欲等或俱时生起熏习不成。何以故。此种子不得住于欲中。以欲依止识故。又欲相续不坚住故。此欲于余识亦无熏习。依止别异故所余诸识无俱起俱灭故。同类与同类不得相熏。以无一时共生灭故。是故眼识不为欲等大小诸惑所熏。亦不为同类识所熏。如此思量眼识。所余诸识亦应如此思量。复次若众生从无想天已上退堕。受下界生大小惑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何以故。此惑熏习与依止。并已过去灭无余故。复次或对治识已生。所余世间诸识皆已灭尽。若无阿黎耶识。此对治识共小大惑种子俱在。此义不成。何以故。自性解脱故。无流心与惑不得俱起俱灭故。复次后时出观正起世间心。诸惑熏习久已谢灭。有流意识无有种子生应得成。是故离阿黎耶识。烦恼染污则不得成。复次业染污云何不得成。缘行生识分无得成义。若无此义缘取生有亦无成义。故业染污不成。复次云何生染污此义不成。结生不成故。若人于不静地退堕。心正在中阴起染污意识方得受生。此有染污识于中阴中灭。是识托柯罗逻。于母胎中变合受生。若但意识变成柯罗逻等依止。此意识于母胎中有别意识起。无如此义。于母胎中二种意识一时俱起。无此义故。已变异意识不可成立。为意识依止不清净故。长时缘境故。所缘境不可知故。若此意识已变异。是时意识成柯罗逻。为此识是一切法种子为依止。此识生余识。为一切法种子。若汝执已变异识名一切种子识。即是阿黎耶识。汝自以别名成立谓为意识。若汝执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故此识由依止成他因。此所依止识。若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止。名一切种子识。是义不成。是故此识托生变异成柯罗逻。非是意识。但是果报。亦是一切种子。此义得成。复次若众生已托生。能执持所余色根。离果报识则不可得。何以故。所余诸识定别有依止不久坚住。若此色根无执持识。亦不得成。复次此识及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俱起。此识不成。复次若离果报识。一切求生已生众生识食不成。何以故若离果报识。眼识等中随有一识。于三界中受生众生。为作食事不见有能故。若人从此生舍命生上静地。由散动染污意识。于彼受生是染污散动识。于静地中离果报识有余种子。此义不成。复次若众生生无色界。离一切种子果报识。若生染污心及善心则无种子。并依止染污及善二识皆不得成。于无色界若起无流心。所余世间心已灭尽。便应弃于此道。若众生生非想非非想中。起不用处心及无流心。即舍二处。何以故。无流心是出世心故。非想非非想道非其依止。不用处道亦非依止。直趣涅槃亦非依止。复次若人已作善业及以恶业。正舍寿命离阿黎耶识。或上或下次第依止冷触不应得成。是故生染污离一切种子果报识不可得立。云何世间净品不成。若众生未离欲欲界。未得色界心先起欲界善心。求离欲欲界。修行观心。此欲界加行心与色界心。不俱起俱灭故非所熏。是故欲界善心。非是色界善心种子。过去色界心无量余生及别心所隔。后时不可立为静识种子。已无有故。是故此义得成谓色界静心一切种子果报识。次第传来立为因缘。此加行善心立为增上缘。如此于一切离欲地中。是义应知。如此世间清净品义。离一切种子果报识。则不可立。云何出世净品离阿黎耶识不可得立。佛世尊说。从闻他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见得生。此闻他音及正思惟。不能熏耳识及意识。或耳意二识何以故。若人如闻而解及正思惟法。尔时耳识不得生。意识亦不得生。以余散动分别识所闻故。若与正思惟相应生。此意识久已谢灭。闻所熏共熏习已无。云何后时以前识为种子后识得生。复次世间心与正思惟相应。出世净心与正见相应。无时得共生共灭。是故此世心非关净心所熏。既无熏习。不应得成出世种子。是故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出世净心亦不得成。何以故。此中闻思熏习无有义能摄出世熏习种子。云何一切种子果报识成不净品因。若能作染浊对治出世净心因。此出世心昔来未曾生。习是故定无熏习若无熏习。此出世心从何因生。汝今应答。最清净法界所流正闻熏习为种子故。出世心得生此闻慧熏习为与阿黎耶识同性为不同性。若是阿黎耶识性。云何能成此识对治种子。若不同性。此闻慧种子以何法为依止至诸佛无上菩提位是闻慧熏习生随在一依止处。此中共果报识俱生。譬如水乳。此闻熏习即非本识。已成此识对治种子。故此中依下品熏习中品熏习生。依中品熏习上品熏习生。何以故。数数加行闻思修故。是闻熏习若下中上品应知是法身…

《摄大乘论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卷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