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二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二

  发心品第五

  释曰。如说已分别菩萨种性。次分别菩萨发菩提心相。偈曰。

   勇猛及方便  利益及出离

   四大三功德  二义故心起

  释曰。菩萨发心有四种大。一勇猛大。谓弘誓精进甚深难作长时随顺故。二方便大。谓被弘誓钾已恒时方便勤精进故。三利益大。谓一切时作自他利故。四出离大。谓为求无上菩提故。复次此四种大显示三种功德。第一第二大显示作丈夫所作功德。第三大显示作大义功德。第四大显示受果功德。此三功德以二义为缘。所谓无上菩提及一切众生。由此思故发菩提心。已说发心相。次说发心差别。偈曰。

   信行与净依  报得及无障

   发心依诸地  差别有四种

  释曰。菩萨发心依诸地有四种差别。一信行发心。谓信行他。二净依发心。谓前七地。三报得发心。谓后三地。四无障发心。谓如来地。已说差别。次当广释。问如此发心。以何为根。何所依止。何所信。何所缘。何所乘。何所住。何等障难。何等功德。何等自性。何所出离。何处究竟。偈曰。

   大悲与利物  大法将种智

   胜欲亦大护  受障及增善

   福智与修度  及以地地满

   初根至后竟  随次解应知

  释曰。菩萨发心以大悲为根。以利物为依止。以大乘法为所信。以种智为所缘。为求彼故。以胜欲为所乘。欲无上乘故。以大护为所住。住菩萨戒故。以受障为难。起异乘心故。以增善为功德。以福智为自性。以习诸度为出离。以地满为究竟。由地地勤方便。与彼彼相应故。如此已广分别。次说受世俗发心。偈曰。

   友力及因力  根力亦闻力

   四力总二发  不坚及以坚

  释曰。若从他说得觉而发心。是名受世俗发心。此发心由四力。一者友力发心。或得善知识随顺故。二者因力发心。或过去曾发心为性故。三者根力发心。或过去曾行诸善根所圆满故。四者闻力发心。或处处说法时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故。又习善根者。或现在如法常闻受持等故。复次彼四力发心总为二种。一者不坚发。谓友力发心故。二者坚发。谓因等三力发心故。已说世俗发心。次说第一义发心。偈曰。

   亲近正遍知  善集福智聚

   于法无分别  最上真智生

  释曰。第一义发心显有三种胜。一教授胜。亲近正遍知故。二随顺胜。善集福智聚故。三得果胜。生无分别智故。此发心名欢喜地。由欢喜胜故。问此胜以何为因。偈曰。

   诸法及众生  所作及佛体

   于此四平等  故得欢喜胜

  释曰。四平等者一法平等。由通达法无我故。二众生平等。由至得自他平等故。三所作平等。由令他尽苦如自尽苦故。四佛体平等。由法界与我无别决定能通达故。已说胜因。次说胜差别。偈曰。

   生位及愿位  亦猛亦净依

   余巧及余出  六胜复如是

  释曰。第一义发心复有六胜。一生位胜。二愿位胜三勇猛胜。四净依胜。五余巧胜。六余出胜。问此六云何胜。偈曰。

   生胜由四义  愿大有十种

   勇猛恒不退  净依二利生

   巧便进余地  出离善思惟

   如此六道理  次第成六胜

  释曰。生胜由四义者。一种子胜。信大乘法为种子故。二生母胜。般若波罗蜜为生母故。三胎藏胜。大禅定乐为胎藏故。四乳母胜。大悲长养为乳母故。愿大有十种者。十大愿如十地经说。发此愿胜故。勇猛恒不退者。能行难行永不退故。净依二利生者。一知自近菩提。二知利他方便故巧便进余地者。得趣上地方便故。出离善思惟者。思惟住诸地中所建立法故问云何思惟。答如所建立分齐分别知故。以是分别亦知无分别故。已说发心。次说譬喻显此发心。偈曰。

   如地如净金  如月如增火

   如藏如宝箧  如海如金刚

   如山如药王  如友如如意

   如日如美乐  如王如库仓

   如道如车乘  如泉如喜声

   如流亦如云  发心譬如是

  释曰。如此发心与诸譬喻。何义相似。答譬如大地。最初发心亦如是。一切佛法能生持故。譬如净金。依相应发心亦如是。利益安乐不退坏故。譬如新月。勤相应发心亦如是。一切善法渐渐增故。譬如增火。极依相应发心亦如是。益薪火炽积行依极故。譬如大藏。檀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以财周给亦无尽故。譬如宝箧。尸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功德法宝从彼生故。譬如大海。羼提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诸来违逆心不动故。譬如金刚。毗梨耶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勇猛坚牢不可坏故。譬如山王。禅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物无能动以不乱故。譬如药王。般若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惑智二病此能破故。譬如善友。无量相应发心亦如是。一切时中不舍众生故。譬如如意珠。神通相应发心亦如是。随所欲现能成就故。譬如盛日。摄相应发心亦如是。如日熟谷成熟众生故。譬如美乐。辩相应发心亦如是。说法教化摄众生故。譬如国王。量相应发心亦如是。能为正道不坏因故。譬如仓库。聚相应发心亦如是。福智法财之所聚故。譬如王路。觉分相应发心亦如是。大圣先行余随行故。譬如车乘。止观相应发心亦如是。二轮具足安乐去故。譬如涌泉。总持相应发心亦如是。闻者虽多法无尽故。譬如喜声。法印相应发心亦如是。求解脱者所乐闻故。譬如河流。自性相应发心亦如是。无生忍道自然而流不作意故。譬如大云能成世界。方便相应发心亦如是。示现八相成道化众生故。如此等及二十二譬。譬彼发心。如圣者无尽慧经广说应知。已说发心譬喻。次说不发心过失。偈曰。

   思利及得方  解义亦证实

   如是四时乐  趣寂则便舍

  释曰。菩萨有四种乐。一思利乐。谓思惟利益他时。二得方乐。谓至得巧方便时。三解义乐。谓解了大乘意时。四证实乐。谓证人法无我时。若人弃舍众生趣向寂灭。应知是人不得菩萨如是四乐。已呵不发心。发心者应赞叹。偈曰。

    最初发大心  善护无边恶

   善增悲增故  乐喜苦亦喜

  释曰。若菩萨初发大菩提心。尔时依无边众生。即得善护不作诸恶。为此故是人远离退堕恶道畏。复次由有善及增故于乐常喜。由有悲及增故于苦常喜。为此故是人远离退失善道畏。已赞发心。次说因此发心得不作护。偈曰。

   爱他过自爱  忘己利众生

   不为自憎他  岂作不善业

  释曰。若略示彼义。菩萨爱他过于自爱。由此故忘自身命而利于他。不为自利而损于彼。由此故能于众生绝诸恶业。已说得不作护。次说得不退心。偈曰。

   观法如知幻  观生如入苑

   若成若不成  惑苦皆无怖

  释曰。菩萨观一切诸法如似知幻。若成就时于烦恼不生怖。菩萨观自生处如入园苑。若不成就时于苦恼亦不生怖。若如是者。更有何意而退菩提心耶。复次偈曰。

    自严及自食  园地与戏喜

   如是有四事  悲者非余乘

  释曰。菩萨以自功德而为自严。以利他欢喜而为自食。以作意生处而为园地。以神通变化而为戏喜。如此四事。唯菩萨有。于二乘无。菩萨既有此四事。云何当退菩提心。已说不退心。次遮畏苦心。偈曰。

   极勤利众生  大悲为性故

   无间如乐处  岂怖诸有苦

  释曰。菩萨以大悲为体。是故极勤利他。虽入阿鼻地狱如游乐处。菩萨如是于余苦中岂生怖畏。因此怖畏而退心耶。偈曰。

    大悲恒在意  他苦为自苦

   自然作所作  待劝深惭羞

  释曰。诸菩萨大悲阇梨常在心中。若见众生受苦即自生苦。由此道理自然作所应作。若待善友劝发深生极重惭羞。偈曰。

   荷负众生担  懈怠丑非胜

   为解自他缚  精进应百倍

  释曰。菩萨发心荷负众生重担。若去赊缓此是丑事。非为第一端正众生。菩萨应思。若自若他有种种急缚。谓惑业生。为解此缚应须百倍精进。过彼声闻作所应作。发心品究竟。

  二利品第六

  释曰。已说发心。次说依此发心随顺修行自他利行。偈曰。

   大依及大行  大果次第说

   大取及大忍  大义三事成

  释曰。大依者。依止大菩提而发心故。大行者。为利自他而发行故。大果者。令得无上菩提故。如其次第。大取者。发心时摄一切众生故。大忍者。发行时忍一切大苦故。大义者。得果时广利一切众生业成就故。已说次第。次说自他无差别。偈曰。

   他自心平等  爱则于彼胜

   如是有胜相  二利何差别

  释曰。菩萨得他自心平等。或由信得。谓世俗发心时。或由智得。谓第一义发心时。菩萨虽有此心。然爱他身则胜自身。于他既有如此胜想。则不复分别何者为自利何者为他利。俱无别故。已说无差别。次说他利胜。偈曰。

   于世无怨业  利彼恒自苦

   悲性自然起  是故利他胜

  释曰。菩萨于诸世间久绝怨业。是故恒为成就他利。自身受诸勤苦。由大悲为体自然起故。由此道理则利他为胜。问如是利他云何随顺。偈曰。

   善说令归向  令入亦令调

   令成亦令住  令觉令解脱

   集德及生家  得记并受职

   至成如来智  以是利群生

  释曰。三种众生。谓住下中上性。菩萨如其所住而摄取之。以十三种随顺利益。一者善说。由随教及记心故。二者令归向。由神通力故。三者令入。由向已能令信受正教故。四者令调。由入已断其疑故。五者令成。由成熟善根故。六者令住。由教授令心住故。七者令觉。由得智慧故。八者令解脱。由得神通等诸胜功德故。九者集德。由遍集福智故。十者生家。由生佛家故。十一者得记。由八地受记故。十二者受职。由十地受职故。十三者得如来智。由入佛地故。问如此随顺云何成立。偈曰。

   不倒及不高  无著亦通达

   能忍及调顺  远去亦无尽

   应知此八义  成就彼十三

  释曰。不倒者。若人已住于性。菩萨随…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