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九讲 下篇

  

师父开示百法第十九讲要点笔记(下篇)

  

  甲二、自誓皈依不言其余,尽形寿励力勤修

   我们翻开广论105页,第二段,一直到106页第一段,念一遍。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毗奈耶广释中说。由不言余而归依。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唯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谓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殊胜赞云:“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又云:“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不欺罔乐解脱者,唯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如殊胜赞云:“何故由尊教,安乐得安乐,故于说法狮,尊教此众生。”赞应赞亦云:“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此纯显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此专一妙善,彼唯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僧伽差别由此能知。”

  

  乙一、由自誓受而归依者

   好。我们昨天谈的是三宝功德的差别相,今天谈的是自己皈依,我们自己要发誓,自己要发愿来受皈依。我们念三皈依,“誓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己发誓要皈依,这是很重要的。自己要求皈依,我们自己要受皈依,“由自誓受”,我们自己要发誓,发誓之后就不能改变,不要改变,不会改变,来受三皈依。

   “谓由誓受依佛为师”,那我们发什么誓呢?发什么愿呢?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依法为师,“归依僧伽为修助伴”,依僧为师。这是三宝,“由如是门而正归依”。

   佛,涅槃,僧伽,助伴,就是说僧伽、出家众是我们修行、证到涅槃的助伴,帮助我们修行获得涅槃。我们自己本身也好,出家众也好,都是根据法来修行,法是佛说的,法才能够让我们到达涅槃,证得涅槃。所以出家众、在家众,法都是一样,戒律不同,修的法都是一样,都是为了证到涅槃。修的法,每个人修到什么程度,修到什么层次,是不同的。有时候很难说到底是哪一个人修得高,哪一个人修得低,这都不好说。但是必须要有僧伽作为我们的助伴,这是非常重要的。

   “由如是门而正归依”,从这方面来正说皈依。“如毗奈耶广释中说”,在这上面有更加详细的开演。

  这一科主要让我们明白说,受皈依是自己发愿要受的,如果说自己没有发愿,没有发誓,别人强迫的,那这个都不能算,都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不是发自于内心。或者说自己没有愿,没有誓,没有发誓,没有发愿,别人念几句经文,自己也跟着,顺口溜,念几句,当然效果就不好。

  

  【常见问题:内心没有真实皈依心,对三宝不希求、不恭敬。】

   我们为什么学佛法不能受用,跟这个皈依有没有真正发起心来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真正皈依发起了心,那么你对佛、对法、对僧就有恭敬心,信心就培养起来。培养起来,就是不同。比如我们看到经卷,我们看到法师说法,我们听到佛法,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我们皈依心没有真正生起来,没有持续下去,三宝就离我们很远,乃至内心当中就没有三宝的形象,没有真正三宝的内涵,内心当中真正对三宝就没有希求,这就无求了,没有希求,就没有恭敬心。

   我们常常说要有希求心、恭敬心,那么,什么叫做希求心,什么叫做恭敬心呢?三宝为什么名为宝呢?他珍贵、尊贵。就用世间的比喻来说,比如金银财宝,你家里的金银财宝,你肯定把它收藏得很好,不敢乱丢,乱丢就会被人偷走了。你心心念念就会挂碍,出门以后,家里的好东西是不是会被人偷走。如果是值钱的东西,被人打破了,丢了,我们内心就会很难受,就会很难过,一件古物、古玩弄破了,心里很难受。三宝,让我们用这样的比喻说,佛、法、僧对我们来讲是宝,对修行人来说是宝,是最重要的,就名为宝。我们光这种心要用起来是非常难的。

   为什么我们听法听不进去,昏沉、瞌睡?都是因为有业障。业障怎么产生?是因为对法不恭敬。不是说你过去世不恭敬,现在世也不恭敬。现在如果恭敬,就会有希求心,有希求就不会困,就看得下去,对不对?我们常常说,看书,看一本好书,很好看,我借来也要看。看一部电影,大家都喜欢看,就是有希求心。我们读佛经,天天读,读久了,心就没有了,他说,“我读过,到处都有”,希求心就没有了,没有(希求心),就不恭敬,不恭敬,在自己心里就造成障碍,障碍的时候,你就听不进去,法就起不来。

   所以我们常常讲,对法宝、佛宝不恭敬会有业障,我们总觉得很远,不是很远,当下都能兑现。喜欢听法的人,肯定对法宝就恭敬。对佛法有受用的人,都是对法很恭敬的。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恭敬都不恭敬,说明这个法就不尊贵,不尊贵肯定不会去求,不去求你就没有,你有的话也都会丢掉的,这都是有关联的。

   不是法本身需要我们去恭敬,我们恭敬心生起来,才能跟法相应,因为法是清净的,世间法是杂染的,不一样的。我们只有生起恭敬心,生起信心,才能够跟清净的法相应。恭敬心、清净心起不来,就不相应,我们情绪、烦恼当道,没办法相应,相应不了,这就是很简单。

   但是我们的心转不过来,难就难在这里,心转不过来。你说我们也要有恭敬心,我们也很想学,但学不进去,那怎么办呢?你就培养恭敬心。恭敬心培养不起来,就去净罪集资。净罪集资,做什么呢?你先到厨房里面去洗菜、洗碗,你先去洗厕所,你就去干活。干半个月,干一个月,罪障就消了;培福,有福才能开智慧,没有福智慧开不了。没有福报的人,天天生病,天天都是业障,福跟慧不可偏废。

   但是我们这种恭敬心不是说要做给人家看的,是发自于内心,不是说有人就恭敬,没有人就不恭敬了,做样子,那个不行,我们要真正发自于内心的恭敬。这个是“自誓受而皈依”,自己要皈依,非常重要。不是说,我本来不想皈依的,是因为某某人带我庙里边来,所以才皈依的;是因为法师让我皈依,这个都不算,都不算真正的皈依。

  

  乙二、不言有余而正皈依

   自己发誓、发愿,那么以后就不能再皈依别的宗教,不能信仰别的宗教,所以说“由不言余而归依”,就是不可以再去说皈依别的,天魔外道啊,其他宗教啊,为什么不能皈依呢? “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佛跟外道的教法,“诸学法者”,出家人,“所有胜劣”,通过比较,“唯于三宝执为归处”,我们认为说,只有三宝才是真正的皈依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不同于三宝的,不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我们皈依三宝以后不可以再去皈依别的宗教。皈依三宝后再去皈依别的对象,就证明说我们信仰不虔诚,立场不坚定。

   信仰的立场不坚定是肯定不行的,肯定就学不好。社会上面有些有钱的人,我都有遇到过,他家里死了一个人,他法师、道教、牧师全部请过来,阿訇,他认为这样最保险,总有一个神会接他。后来我就问他,到底你要让你的祖先去什么地方?你自己也搞不清楚。很多人都是内心有缺陷,内心不信赖,认为没用,这个是迷信,是一种迷信。这是真的,不是我乱说,是确有其事。

   我们很多居士,很多信佛的人,只是问题没有这么严重而已,但是我们也有相应的问题。相应的什么问题呢?比如我们人,平时也有念阿弥陀佛,也有念药师佛,也有念观音菩萨,也有念释迦牟尼佛,我们要死了,临终的时候,要念阿弥陀佛,我们平时遇难的时候,就念观音菩萨,也念药师佛,也念释迦牟尼佛,当然我们佛、法、僧,菩萨,跟外道不好比,但是就是说,如果我们对这些佛真正有信心,我们现世、后世都能得到庇佑,为什么有这么多佛菩萨,也就是为了适应我们不同根性的人,佛菩萨的用不同。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就是佛差别,“谓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与此相违,不等于说他一点功德都没有,而是没有达到圆满的这样一个境界。“殊胜赞云:“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又云:“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这个是教主的差别。

   下面是法的差别。“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不欺罔乐解脱者”,如果我们好乐解脱的人,追求解脱的人,这个法不会骗我们。“唯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其他宗教,有的宗教认为说,不信他的,都是魔鬼,都要杀头。佛教没有这么说:你不信佛就要杀头。不信佛的人,我们可怜,我们慈悲,这个不一样,教义有很大的不同。

   “如殊胜赞云:“何故由尊教,安乐得安乐,故于说法狮,尊教此众生。”赞应赞亦云:“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此纯显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此专一妙善,彼唯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僧伽差别由此能知。”僧伽就是我们修行的助伴。

  

  乙三、摄彼等义

   这些论里头,就是告诉我们佛、法的殊胜,目的也就是让我们能够更加坚定信仰,坚定信心,去了解佛法僧的殊胜处。我们受了皈依,都是自己要受的,自己发愿要受的。然后,我们受了皈依以后,应该要怎么做,天天应该怎么坚持,乃至尽形寿,一直到我们生命的结束,这些在皈依当中,都是有很好的说明。也有很多大德都说:“我们一生都是修皈依。”我们早晚课都念三皈依,无论汉传的、藏传的、南传的,都非常注重皈依,所以不能把皈依当成一个很简单,好像很初级的、入门的,它是非常根本的一个法类。

   通过我们这几天的学习,大家对三宝的恭敬心、对三宝的皈依心,对皈依的理论,对皈依的一些方法,以及对皈依的一些下手处,慢慢、多多少少也会有所认识,法会完了以后我们也可以去借录音带,好好去学。学,不要贪多,应该要学懂,要学明白,然后要能够给自己的行为配上套,然后要慢慢去实践。实践,要一直去实践,实践到任运、无间,这很重要。你不能任运,就会有造作;你不能无间,就东动西进,东动西进,你状态好的时候就可以,状态不好就完了。这样的话,一个法类实践有效果,再修别的法类就比较容易。好,我们就讲到这里。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九讲 下篇》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认识人生之四 1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