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札记(十七)

  华严札记:

  是独自寂静还是广度众生

  ——两种修行方式的探讨

  记得法会刚开始的时候,贤清法师刚召集僧团同学写华严札记,看到法师平时都在佛协随侍师父,事情非常多,很少有机会回寺里来。正好是过年的机会法师回来,虽然只有八九天的时间,可是法师却又要召集大家写博客,每天修改,审稿非常的忙碌和辛苦。当时我曾问过法师一个问题,就是说法师发心做这幺多事情,会不会感到辛苦。因为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发心做事还好,一旦发心做事就会面临各种人事物的境界,反而搞得一身苦受,再做事就不想发心,不想发心。

  法师当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给了讲了关于修行的两种方式:

  佛法的修行不外乎两种方式:一种就是通过远离所缘境,减少身语意三业造作机会的方式来灭除烦恼,求的独自的寂静;一种就是通过扩大所缘境的方式来修行,通过面对各种境界的方式来扩大心量,对境练心,融化烦恼。不仅是自己要成佛,而且要度一切众生成佛。

  就我自己的理解:第一种方式就是二乘的修法,因为二乘追求的是独自的寂灭,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内心烦恼的调伏,所以二乘的修行原则就是少事,少业,少烦恼。凡是和调伏自己烦恼没有关系的境界他都不会去关心,而且会刻意的躲避,因为如果面对的事情太多,就会很苦,就会有起烦恼的可能,所以就尽量的避免境界,缩小,乃至消除所缘境。外在世界的有无,虚实跟他们是没有关系的,他们只要证人我空,观到我的虚幻不实,就可以不为我执缠缚,跳出轮回,出离三界了。所以二乘不需要去证法空,在他们看来外在的世界是真实的,在这个世界里呆着没有一点欢喜快乐可言,所以必须速速地离开,再也不要回来。而且因为他们以为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所以他们不敢回来,来了以后就会被这个世界缠缚,最好的办法就是独自寂灭,远离人事等一切境界,早日超出轮回,了脱生死。

  第二种就是大乘菩萨的所走的修行道路,大乘菩萨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他更考虑众生的问题;要度的不仅仅是自己,而且要度脱一切众生。既然要度脱一切众生,就不能只考虑自己,就必须扩大所缘境,将所有众生,所有的人事物都当作自己的所缘境。这样的话他就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只追求独自的寂静和快乐,必须考虑一切众生的烦恼,以自己的悲心和智慧度化他们。这就要求大乘的菩萨必须扩大自己的心量,扩大心量不可能是通过独自寂静,闭门造车的方式来实现的;扩大心量必须通过面对各种境界来对境练心,在与人事物的互动中提升自己,在不断的磨合中放下我执,调伏烦恼。因此大乘的菩萨不仅要破除对自我的执着,也要破除对外在世界的执着,既证人我空,又证法我空。证到人我空,可以灭除烦恼,出离轮回;证到法我空,就能够在度众生之时不被外境缠缚。所以菩萨可以乘愿再来,能够自在的化现各种形象在各种国土度化众生,就是因为这些外在的世界对于菩萨来说也是虚幻不实,这样菩萨就可以自由的出入生死以各种善巧方便度化众生,而且菩萨发愿为了度化众生本来可以证得涅槃,却不去急于求证。这就是菩萨“智不着生死,悲不住涅槃”的悲智双运的修行路径和宗教情怀。而这大乘的般若智慧和普度众生的大悲心,菩提心无不是通过无限量的扩大所缘境的得以成就的。

  扩大所缘境,就是要扩大自己的心量。如果心量不够,只是扩大所缘境的话,因为自己的心量小,就会被这些境界所转,会执着在这些事项之上不能自拔,就会患得患失,只是去求取所做事情的果相,这样就会做的很苦很累,做着做着就没了心力,就会出现一开始我所提出的问题。结果不外乎两种:一种就是执着于事项,而忘记了做事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修心,是对境练心。一个就是逢难而退,闭门造车,关注自我,不去做事,不去参与。

  如何才能成就大德心量呢?不在乎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以大的悲心大的愿力为先导去实践大行,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发心,发愿。《华严经•十地品》的第七地在讲到七地前的菩萨和二乘阿罗汉果位的区别时,有这样一段问答: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初地来所有无量身、语、意业,岂不超过二乘耶?”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彼悉超过,然但以愿求诸佛法故,非是自智观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

  就是说在七地之前的菩萨虽然在自己观察空性的智慧力上还不及二乘的阿罗汉,但是因为菩萨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所以虽就其当下的智慧力而言还不如阿罗汉,但是在成佛的种姓上从一开始就超过的二乘。而且经文还在下面举喻说:初地的菩萨就如同刚出生王子,二乘就如同睿智的大臣。虽然就当下的治国的经验,智慧而言,作为婴儿的王子不可能赶得上年老的大臣。但是就作为王族的种姓而言其从出生就超过大臣,因为他当来必当为王,自然超过大臣。菩萨与二乘的关系就如同王子与大臣的关系,菩萨一登地因为其愿力便入了如来家族,当来必定成佛。

  昨天在僧团同学讨论《华严经》的时候,贤超师的一个提法对我很有启发,就是关于《瑜伽师地论》的“种姓”一词的探讨,贤超师说道所谓“种姓”也就是我们的习性,习性是熏习而来,自然也就是无常的,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一下子不能发起大乘的心,没有关系,我们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在大乘团体的理念和事业的不断熏染下,自然也就会改变,逐渐具备了大乘的“种性”,就可以发起大心。

  当时禅兴法师讲到师父在开示中所说的,我们的心“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这个命题,就是说我们的心是可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我们的心在观察力方面能够做到非常的细微精确,可是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甚至连非常细微的潜在的意识都能观察到,意识到。能够及时的意识到自己心念问题的所在,及时加以对治,不会稀里糊涂陷到烦恼里去,被境界所转。但同时又是其大无外的,就是说我们的所缘境,我们的心关注的对象是可以不断扩大的,从一开始只缘自己,扩展到一个班,整个僧团,整个龙泉寺,进而整个佛教界,整个中国,整个世界,人类,进而其它道的众生,整个宇宙所有生命体、无生命体,最终到无量无边的极微数劫世界的众生。那样你的心量就同这个所缘境一样大,你的心就能将所有的众生全部装下。

  我们的心量能扩大到这个程度关键在于有度化这些有情的愿心,你觉受到自己很苦,要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对那些和自己一样,还在五欲中挣扎,在业力推动下在无限生命中受尽痛苦,无有归宿的人,我们怎么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呢?他们过去世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不去度化他们谁去度化他们呢?这样去思维我们的愿心就会发起来。

  第二点,就是尝试着放下自我,关怀别人,配合团体。

  或许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行持中还做不到这么高的程度,那没关系,我们就依着次第慢慢来做。先从当下做起,从缘身边的人开始,用一颗慈悲的心来对待他们。师父在早斋开示中讲过,我们发慈悲心去利益别人,别人得到了关心。但关键是自己收获了快乐。没有一颗时刻关心他人,利益他人的慈悲心,我们自己本身就不可能真正快乐的起来。慈悲的心量培养起来,我们才会有关心他人,利益他人的行动。

  如果能按照师父讲的做,就不会天天只缘自己,起心动念都是围着自己转。如果我们只想利益自己,不想利益别人,最终是不可能真正利益到自己的,因为我们的心就会小的只容得下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就如同不流动的水一样,久而久之就会臭掉,坏掉,废掉。

  师父在开示中破除了我们修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行,就是我既不去损恼你,也不去帮助你,利益你。看起来境界很高,其实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会和别人不相关。虽然住在同一个寮房,学习在同一个教室,天天在一起生活,其实彼此的心隔的很远。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之关注自己,自然心量就打不开。

  师父在第一次的早斋开始中提到通过一起过堂修随众的开示。对我启发很大,我们如果习惯于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团体,不关注整体,就会忙于自己的事情,而不去随众,也就不能去参与团体的活动,久而久之与团体的业缘就会疏远。

  就我自己理解所谓随众并不仅仅限于大家一起的过堂、上殿、诵经、拜佛。当然这些是练习随众的基础。关键在于我们的心要随众,我们的思想、理念、意识要随顺团体,随顺善知识,这样我们的行为在随众上才会有力度。说到底随众就是在培养我们的团体意识,我们团体意识的强弱就在我们随众的修行中体现了出来。只有我们的心真正的随顺了善知识,随顺了团体的引导方向,团体的发展方向,我们的自我的执着才能放下,自己的各种意见才能放下,心结才能打开,心量才能放大,这样我们的所缘境就不会仅仅是我自己,而是整个团体的发展和进步,是善知识的愿力,心量和视野。

  第三点就是敢于面对境界,接受挑战,对境练心,扩大心量。

  为什么我们的修行需要善知识呢,就是因为成佛,修行这条路我们没有走过,一点经验也没有,如果自己摸索或自搞一套,不仅仅是走弯路,还有可能走死路。所以必须有过来的有修行经验的善知识引导才行。我们在善知识的引导下,要想改变自己,获得修行的经验和力量。就必须对境练心,在做事中,在承担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各种各样挑战,敢于超越,敢于承担。师父在09年新春给大家寄语:“困难不应退,皆有修力成。”

  这个修力是什么呢?我自己理解就是修心,转心的能力。我们面对困境,不如意的人,不如意的事,如何面对,如何思维,如何处理,如何放下。这无不是在教我们如何对境练心,教我们如何将学到的佛法在实践中用的上,生起切实的体会。如此辗转增…

《华严札记(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华严札记(十八)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