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
作梦,是夜间发现白天之五蕴。其中有梦中吟诗作文、腾空越壁,此皆宿世五蕴潜伏于脑内而一时翻出也。
生来五蕴:生来五蕴,即谚语所谓:“山河易改,秉性难移是也。”此亦宿世五蕴扣在里面而生此奇特性情耳。此种五蕴,共分五十种,列表如下:
五十种五蕴
色阴十种
身能出碍:对一种动作,分明可惧,而以为无碍。
拾出蛲蛔:生性执拗,心地阴诈,蛲蛲蛔蛔,如虫类之弯转。
空中闻法:凭空说无中生有之无聊神话。
心光见佛:假称闭眼能见一切之过去、未来。
空成宝色:凭空说能明了他人之思想。
暗见如昼:故意说在黑暗中能见鬼神。
烧斫不觉:自行烧斫,诡称不觉。
佛国无碍:言人如得师法,即作恶事亦无妨碍。
遥见远语:千里眼、千里耳之人,以幻术欺众。
形体迁改:即五种不男、五种不女之人。
注:五种不男,即未完成男性之五种人。一、生不男。二、犍不男。三、妒不男。四、变不男。五、半不男是也。五种不女,即未完成女性之五种人。一、螺、二、筋。三、鼓。四、角。五、脉是也。
受阴十种
悲心过分:事不当悲哀而悲哀之人。
勇功陵率:作事不自量力。
枯渴沉忆:夜间妄想横生,起来实无一事。
慧力过定:自作聪明。
忧心求害:杞人忧天之类。
喜悦不止:无忧无虑,风流自喜。
大我慢起:自高身价,徒事夸张。
随顺轻安:毫无准绳,遇事轻就。
拨无因果:怂恿他人去做恶事,反言绝无果报,即否定因果道理。
爱极发欲:所求不遂,因之生病。
想阴十种
锐思贪巧:以奸巧方法愚弄他人,如言能点石成金等。
游荡思历:飘流各处,专说人之来历。
绵吻求合:明知人不喜我,而设法求人欢娱。
物化求元:明明失意,偏要得意。
悬应求感:凭空要求感应。
乐寂求静:听风动鸟喧,即嫌烦乱。
爱研宿命:好研究生前之事。
贪取神通:语极怪诞,言来颇为神通。
爱灭求空:言人死后无一不了。
贪求长寿:想长生不死之人。
行阴十种
计度本末无因:言人本精血所成,实无灵魂可说。
计四偏常:本来是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而偏要反着说。
四颠倒: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长,而偏要反着说。
四有边:言人身三十六种成分属于地、水、火、风四部,不划界限。(见注一)
四不死:言人身地、水、火、风四部,永久不死。
死后有:言死后灵魂不能投胎。
死后无:言死后灵魂即行消逝。
死后俱非:说死后胎、卵、湿、化、鳞甲、羽毛全归乌有。
七断灭:说人身的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完全皆非。(见注二)
五涅槃:言天天在财、色、名、食、睡五者之中,即是不生不死。
注一:组织身体之成分,分地、水、火、风四大。骨、肉、爪、发之坚质属地;汗、血、精、液之湿性属水;流动属风;冷、暖属火。
注二:念是思想,择法是选择,精进是不怠惰,喜是应该做的便喜,不应该做的即不喜,轻安是应该做的去尽责任,定是不要散乱,舍是舍开分外的一切。
识阴十种(比以前四十种人较为高尚)
因所因:认根本无明为佛性,以真正学佛之因为错误。
能非能:言能等于无能。
常非常:能达到目的,反言达不到,而以达不到为到。
知无知:可以了解,反言不能了解,是以无知而说知。
生无生:可以能修,反言不能修。
归无归:将来能达到,反言不能到。
贪非贪:贪着去成佛,反言不贪着。
真非真:佛性是真的,他说不真。
定性声闻生缠空:小乘人断六根是不对的,他偏说是对。
定性辟支不回心者迷正知见:中乘人断一念妄动性是不对的,他偏说是对。
注:小乘定性声闻,因生缠空,不能成功。中乘定性辟支,迷正知见,亦不能成功。
执生(下列八种人是执着于五十种五阴的。换言之,此八种人尽可概括五十种五阴也)
外道:佛法以外之道。
大慢:自大傲慢者。
倒圆:明明颠倒,自谓圆满。
倒知:明明颠倒,自谓知的很当。
颠化:即疯颠。
断灭:即断灭种。
妄诞:一生出来就不对的。
天魔:天生魔鬼。
以上所述五十种五蕴,率皆乖僻怪诞狂妄纰缪之流,然不可尽以概诸世人也。亦有人自降生即忠、孝、仁、慈者,斯不知是何世之五蕴耳?照见五蕴皆空,非用观照般若之照见,乃佛性之照见。于此须明了下述三点:
一、观照般若内有五蕴,是照不破五蕴的。佛性没有五蕴,是能照破五蕴的,即佛性一经显示,其光明自然将五蕴照破。
二、不是佛性能起五蕴,是将五蕴照破即是佛性。
三、照破五蕴,尚须利用五蕴。
显示佛性后,则五蕴被光明一照,自然扫开,而五蕴亦即变成佛性。所谓扫开者,是扫开五蕴种子之谓也。故曰空五蕴之种子,非空五蕴。
佛性有体有用,体是如如不动的,扫开五蕴是佛性之用扫开的,亦非佛性之体教用扫开的;而五蕴变成佛性,亦是佛性之用变的,非佛性之体教用变的。尚须注意者,即“照见五蕴皆空”一句,关于讲解上,应依义不依字(语)。凡讲大乘经典,应明白法四依也。即一、依义不依字(语)。二、依智不依识。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依法不依人。
度一切苦厄
谓度一切苦厄,成就一切圆通也。缘人有八苦及无量苦,并有八风,皆依五蕴虚妄而生。若五蕴既空,则八苦、八风之一切苦厄,无不度脱而至快乐顺境,然须不为快乐顺境所转,方为是耳。换言之,即能转万物,不为万物所转,能支配一切,不被一切所支配,所谓“如能转物,即同如来”也。是说见《大智度论》。
2.正宗分
舍利子!
即舍利弗,为佛子大弟子,于弟子之中智慧第一。舍利译“鶖”,其目最利;母名“舍利”,以母名,故曰“舍利子”。以下对人显示,故呼舍利子而告之。此一段是辨别依据《心经》用功,如何不误之途径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炊沙不能成饭,榨沙不能得油,如五蕴与真如有所异同,五蕴即非真如,真如即非五蕴,纵智慧到彼岸,亦焉能照得空时?众生为五蕴所迷,不能放下一切上般若船,故不能到彼岸,不能照见五蕴皆是空,度一切苦厄耳。色是五蕴之首,故举一以概其余,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余仿此,即受、想、行、识亦复如色也。色即一切幻色,空乃般若真空,总诸色相名之为“色”,总诸心法名“受、想、行、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即五蕴诸法,空相即真如实相,非五蕴灭真空现,惟真空现则五蕴亦变成真空,与真如本体无二无别耳。真如本体不生灭、无垢净、无增减,故诸法亦是。此是复呼舍利子之名,进一层以告之也。《华严经》云:“云何说诸蕴?诸蕴有何性?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寂不可灭,此是无生义。众生既如是,诸佛亦复然。佛及诸佛法,自性无所有。能知此诸法,如实不颠倒。”《六祖坛经》曰:“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皆是此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空中,指佛性遍满虚空。世尊为迷心不迷色人说五蕴法,总诸色法为“色蕴”,开诸心法为“受、想、行、识”。四蕴既明,诸法空相,生灭、垢净、增减均不可得,是故空中无色、心二法。“无”字,是显法自性空义,非“有无”之“无”也,下同。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名十二处;根、尘相对,而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六识,合为十八界。根以“能生识”为义。尘以“染污情识”为义,根尘和合,识生其中。世尊为迷色不迷心人说十二处法,为色心俱迷人说十八界法,连说五蕴法,谓之“三科法门”,无非随众生机,俾各得解悟。故今既了达诸法空相,则蕴、根、尘、识、处、界皆变为真如实相矣。福州长庆大安禅师曰:“汝诸人各自有无价大宝,从眼门放光,照见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领采一切善恶音响。如是六门,画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即此意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明,迷昧不明之意;尽,灭尽也。无无明、无老死,言了达诸法空相后,根本已无无明与老死。即缘觉行人所修十二因缘还灭门,亦了不可得。
佛法之中乘法门是断一念无明,《心经》是大乘法门,即无无明与老死,亦无一念无明可断。十二因缘缘觉所修:“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触“缘”、“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言生灭无常,有起有尽,尽而复起,起而复尽,循环不已也。兹列表于左:
十二因缘还灭门,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苦、集、灭、道是名“四谛”,“谛”谓真理也。小乘人所修,以苦作受报之苦解(苦之果),集作招果之因解“苦之因”,灭作寂灭之乐解(灭苦之乐),道作修持之法解(成清净之果)。合讲即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之意。
智是证深般若之智;得,即得深般若之果。了达诸法空相后,无智可证,亦无果可得,更何有四谛?故曰:“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昔行思禅师参六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是小乘、中乘、大乘皆不要有之义?)”祖曰:“汝曾作甚么来?”曰:“圣谛亦不为。”祖曰:“圣谛不为,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以为是已见佛性的。据此则知,如显示佛性则五蕴皆空,何有阶级可落?而四圣谛亦言不到耳。
自“是故空中”四字起直至“无智亦无得”止,读者其注意之。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据上论断,则知佛性以外,是(觅)一法了不可得的。且欲显示佛性,亦非以心意识及世智辨聪所能测度而可得的;若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注:出《圆觉经》)。
菩提萨埵简称曰“菩萨”。菩提译曰“普济”,亦译曰“觉”;萨埵译曰“有情”,亦译曰“人”。合称即“普度众生有情”,此言普度之菩萨也。无所得故,能成就有情众生。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智慧到彼岸,则万里皆空,寸丝不罣,所谓“胸中不留元字脚”者是。换言之,心中无一丝丝痕迹,亦即丝丝站不住脚也。寒山诗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吾如何说?”此即表示得见佛性而无罣碍耳。
心无罣碍境界,是言佛性遍满虚空也。老宿(<证道歌>)尝云:“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又云:“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此言法身是遍满虚空,空中之雾露云霞,好似法身上衣,而头头无碍也。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究竟,作彻底解,即到尽头也,是指无余涅槃而言。涅槃,梵语译曰“寂灭”,又曰“圆寂”、“不生不死”。此言能至此即究竟圆满彻底,不生不死而成佛道也。
佛者,觉也。众生不觉,故对悲欢离合、生死苦乐,乃至种种幻境,皆生罣碍恐怖之心,所以有颠倒梦想;菩萨了达诸法空相,故能远离而至究竟涅槃。《楞伽经》曰:“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此之谓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译曰“无”,“耨多罗”译曰“上”,“三”译曰“正”,“藐”译曰“等”,“菩提”译曰“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也。此言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而成佛也。
无上,言性统一切也;正等者,言无偏亏,无高下也;正觉者,言性觉圆明普照也。声闻、缘觉菩萨虽各有正觉,而非究竟。因二乘只能自利,菩萨虽自利利他,未有究竟圆满,均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也。
3.流通分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总括上文,谓证般若波罗蜜多有不可思议功德。咒,总持也;大神咒者,谓具大神通,能转万物,不为万物所转;大明咒者,谓能大放光明,照破一切生死昏闇;无上咒者,即最终极之实在,万物之根源,无以复加也;无等等咒者,实相平等不动,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无有阶级次第是也。此言般若总持胜过一切一切,生死烦恼无不自然度脱,且系诸佛及观世音菩萨亲历境界。故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证道歌>云:“证实相,无人法,
那灭却阿鼻业。”是世界上无何可比,无等可等之总持。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此系《心经》之大总持,是由经内拣选而出之精华也。此咒字亦可作经内拣出之精华解,且咒字有密之意义,是显说未足形其妙,而法之真体亦不容解说,故说咒也。咒乃密说,依法不译不解,强译强解,便乖圣意。然圣经之真义在此,但能虔心持诵,其功德与奉诵圣经等。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世音菩萨将此经说毕,见释迦佛目已豁然,欲有所印证,即白佛言:“顷间所说,是否有合世尊心中之意?”佛告以:“汝之所说与我无异耳。”
此经以寥寥五十余言(句),为《般若经》之总钥,众生之指南。虽经文深微难穷,然究其指归,不外大乘法门,而为成佛度生之本。文虽二百六十八字,可包《金刚经》三十二分之全。读《金刚经》而不读《心经》,是涉博而不返约也。乌可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