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P3

  ..续本文上一页指也。善达觉性不因修生决择无疑。名正知见。法句经云。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已来究竟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如住于实际。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名真善知识。华手经云。有四法者。当知为善知识。谓善知教化修道各及过患。

  心不住相 离凡夫烦恼境界。谓不应住色生心等。

  不着声闻缘觉境界 离二乘滞寂境界。称赞大乘经云。宁在地狱经百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亦可正知见者简外道。不住相简凡夫。不着等简二乘。上皆顺行下逆行云。

  虽现尘劳 即贪等也。

  心恒清净 现染之中而不染也。如净名云。虽有妻子常修梵行等。华严云。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

  示有诸过 欲度有过众生。先以同事相摄。心既相亲方能受教。如净名云。入诸淫舍示欲之过等。亦同华严善财善友婆须蜜女等。

  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或为利益。或有别缘。所作非仪暂乖真教。秖得贬已承非。不得饰非说理以误凡下。此乃不同邪人自造诸过。复说非梵行事为其真实。令无量人堕大险趣。但为同事摄故。虽现诸过常须赞叹真实梵行。故论云。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虽坏行而不破见者。是则人天真胜福田。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结成大益。二令事文二。一举身命之难。二例身外之易。初中二。一正举。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如雪山舍身香城破骨之类。儒典尚令竭力事父致身事君。何况为法。故大乘四法经云。诸苾刍尽寿乃至逢遇丧命因缘。必定不得舍善知识。二遮疑。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 指前顺行。

  乃至示现种种过患 指前逆行。

  心无憍慢 正明不疑。夫菩萨化现权道难测。但依法门莫疑其迹。不以顺行即效虔诚或睹逆行便生憍慢。故智论云。于诸师尊如世尊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然为师之难为徒不易。勿因此诫误敌粗人。欲验真虚如前简择。已谙其道如此遵承。又此药治徒。师勿错服。服之增病。无药可治。以缚解缚无有是处。二例身外之易。

  况复搏 搏食也。译之讹略。应云段食。

  财(钱帛)妻子(最亲)眷属 仆从对前身命之难。故言况复。二显益。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 由前无慢故也。憍慢若起恶念便生障覆自心。法何得入。

  即能究竟成就正觉 既无恶念之覆。即得正觉成就。

  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觉心既明即慧光开发触向无染。故曰心华。称体无边照十方刹。二分别四病令除者。答第二问。标以妙法。释依圆觉。圆觉是所依法故。此法离于四病方可依故。除病之问下自有答。然文似滥故含而科之。文三。一总标征起。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心病无边要唯此四。随有其一即不堪为师。二别释行相。皆名病者。总缘不以教为绳墨不以师为指南但自举心作如是意。故经文皆云。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言是意言矣。文四。一生心造作。

  一者作病(标名)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 辨相也。思惟揣度计校筹量。兴心运为拟作行相。造塔造寺供佛供僧。持咒持经僧讲俗讲。端然宴坐种种施为。止息深山游历世界。勤忧衣食谓是道缘。故受饥寒将为功德。观空观有爱身厌身。于多行门随执其一。托此一行欲契觉心。既是造作生情。岂合无为寂照。此病从前幻观中来。彼云。一切菩萨从此起行。至诸轮中皆云度生起行起用。失彼文意成此作病。

  彼圆觉性非作得故 指体以破也。圆觉性非造作。造作如何契之。若了觉性本圆。不用兴心求益。不兴心处即合觉心。合觉心时自无诸妄。无诸妄已则所作相应。积土聚沙皆成佛道。即于上来诸行。遇缘力及便为。随病随治不顺妄念。但得妄尽性自开明。歇即菩提岂从外得。

  说名为病 结名也。此上四节。下三亦同。二任意浮沉。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 意云。生死是空。更何所断。涅槃本寂。何假修求。不厌不欣无起灭念。

  任彼一切随诸法性 如火热水湿之类。各各差别之性也。今时见有一类人。云妄从他妄真任他真。各称其心。何必改作。作亦任作好闲任闲。逢饥即餐。遇衣即着。好事恶事一切不知。任运而行信缘而活。睡来即卧兴来即行。东西南北何定去住。此病因前云圆觉清净本无修习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失彼文意。自谓已觉何必作幻。故成任病。

  欲求圆觉 谓言闲即契道。

  彼圆觉性非任有故 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放纵身心。设令善恶不拘。即名无记之性。七贤岂是大道四皓宁为圣人尚昧欲天焉冥觉体。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警怀。勿沾斯病。故前云。若不修行常居幻化云何解脱。

  说名为病 三止息妄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 生心恐非。随情虑失。一向止息岂合任之。但止妄即真。何须别照。

  得一切性 息念故离相。离相故得性。是诸法无性之性。非即觉性。

  寂然平等 意云。由我心生妄想故。招苦乐差殊。今但止息妄心。妄尽自然平等。此病从前静观中来。迷彼取静为行。及证诸念之言。因成此病。

  欲求圆觉 谓言止妄即真。

  彼圆觉性非止合故 觉本无念。见念既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既乖真。性本无止。止亦违性。故言非止合故。故前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说名为病 四灭除心境。

  四者灭病 前但止息心念令寂。此则计于身心根尘本来空寂。又前不妨见有根尘。但不随念爱染。故云止息。此则于根尘亦无。坚持空寂之相。由见空无故云除灭。

  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 意云。烦恼之本即是身心。若执身心烦恼何断。故标断烦恼。释身以空。又断尽烦恼空却身心身心尚空根尘何有。

  一切永寂欲求圆觉 身等本空故名永寂。诸相既。泯寂相现前拟将此心求证圆觉。此病从寂观中来。彼诸轮中皆云。寂灭及断烦恼。迷彼成此。

  彼圆觉性非寂相故 夫觉体灵明不唯寂灭。今灭惑住寂。岂得相应。况圆觉者非动非静。双融动静。恒沙妙用无碍难思。住寂之心何能契合。言即似近理即全疏。与理相违故言非也。

  说名为病 三结明真伪。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 将前四行自验其心。随落一门则知是病。故言离者则知清净。然上四门皆是诸经观赞。况前三观具有斯文。今此以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无观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穷善友圆意。不究佛教圆文。才悟一门之义。便不能久事明师。才见一经妙文。便不能广穷圣意。但贪单省执一为圆。是以经文总诃为病。若能四皆通达不滞一门。即此四中并皆入道。虽然作种种行。元来任运清闲。虽顿觉身心本空。习起还须息灭。又须常冥觉体。不得取四为心。则自然休时非休。作时非作。故净名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即上所释病除法在。是正观也。虽不取四病。而慧解昭然不得惧落四中便不建志立节。

  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复有闻斯四过离四。又更生情便信胸襟别为见解。故云邪观。又作是观者离四也。他观者取四也。问为说简师之时求于离病之者。为说学人自离四病。若说师病者。何以问中别标其目。又结云作是观者等。若说学人病者。云何标云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答二皆不异。既闻经识病。须求离病之师。既事此师。即修离病之行。然别释之中。若师若徒病无别相。虽含二意而无二途。解释结文之中即须科简。若结行人即依前释。若结简师。师无四病即须归依。名为正观。若纵智别求。名为邪观。故菩萨戒云。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而实有德。是故不得观法师种姓。意云。但观病中离与不离。莫观种姓贵之与贱。三辨事师之心。此当答第三行何等行之问。故标云欲修行者。结云如是修行。然且唯说事师更无别行。故但作此科判以当修行。谓菩萨行门本无定迹。随当时事随差别机。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闻菩萨行。文殊亦不具说。但令亲近善友矣。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 如善财南迈普贤西游等也。涅槃经说。是具足因缘故。故法句经说。善知识如父母眼目脚足梯蹬衣食铠绳药刃等。乃至云。善男子善知识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我今教汝亲近。大众闻已举声号哭等。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 夫善友度人种种方便。师徒心契法意方传。是以俯就物机相亲相近。愚者无识憍慢便生。慢既翳心即不入道。故云应断。

  若复远离应断嗔恨 或欲除慢或遇异缘。相去相离便生嗔恨。云疏我亲彼。说爱说憎既一念嗔百万障起。非论失道。亦堕三途。故此令断。论语云。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又怨。怨则此嗔恨也。不逊则此憍慢也。

  现逆顺境 远离名逆。亲近名顺。又违情曰逆。随情曰顺。故胜鬘云应摄受者而摄受之。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则佛法久住。

  犹如虚空 心无改易。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 结示同体悲智。所以然者。若不了善友及诸众生与己同体者。则虽知菩提可进。而不能屈节事师。虽知萨埵可悲。而不能忘躯弘道。故此示也。

  如此修行方入圆觉 结因成果。四名除病之行。是答第四除去何病之问。文二。初明所治。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