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上二▪P3

  ..续本文上一页云散灭。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缘尘既灭心体即空。故决判云。毕竟无有。言缘心者。则前缘气之心也。问无尘可得。下三句亦说法空。何得一向判属人空。答此指缘尘各散正显心空。故结云无心可见。身之与心总属我执。第二法空。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前于身心之中推求无我。故名我空。此则身心及境一一自空。故名法空。然身等本空非今始灭。故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但以迷时执有。今执尽始无。义言灭也。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有遍计之情即见幻生。有观察之智即见幻灭。对幻生故则言幻灭。对情执故则言智慧。对待之法皆属缘生。缘生则无相。故皆云灭。般若心经云。无眼界乃至无智亦无得。楞伽云。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大文第二显理。即二空所显真如理也由前执尽故此理现。如云散月出尘尽镜明。非谓无云便名为月。但于无云之处而见月矣。非谓无幻便是真如。但于无幻之处见真理矣。文中二。初法。

  幻灭灭故(蹑前)非幻不灭 正显也。显圆觉性本净圆明独体全真不因修得。众幻虽灭自性常存不假缘生。故云非幻。金刚三昧经云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然对前妄尽释云真如。若以本宗但名圆觉。后喻。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虽云磨镜。却是磨尘。所言修道秖是遣妄。夫镜性本明非从外得。尘复则隐。磨之则显。隐显虽殊明性不异。今谓。人执法执是垢。寻伺如实是磨。真心本觉是明人法二空是现。自下大文第二明法界观也。文二。初印前显后。二拂迹入玄。二圆彰法界。初中谓印前二空显后圆通法界。文中又二。初标。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 此印前也。幻谓虚幻无有实体垢谓尘垢坌污为名。由迷幻相执取系着。坌污净心故云幻垢。诸佛菩萨虽有身心。由了如幻不取于相。无坌污义故非垢。由了幻空故非幻。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此显后也。根尘诸法十方法界普清净也。此由身心垢翳妄执自他故成局碍。今既我空法寂。何所不通。后释文二。初喻。

  善男子 由珠镜二事所喻不同。故复标告。

  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谓摩尼体性莹净绝瑕都无色相。由性净故。一切色相对则现中。青黄赤白黑五色各各随方而现。然此一喻亦喻印前亦喻显后。言印前者。五色喻五道。随方喻随业。愚人不了珠体。但见全是青黄。既是青黄则不见珠体。故华严云。凡夫见诸法。但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性。以是不见佛。若以三性配者。摩尼喻圆成实性。即前所显之理也。现色喻依他起性。即前幻也。愚人定见青黄。喻遍计所执性。即前尘垢也。若远即前身心等相。以此文印定前文之义。故指前也。言显后者然此圆珠由彼愚人执其定色。所以破色因配三性以印前文。然但无计执之人。即此珠种种之色一一清净一一同体。悉是圆珠妙用应现。无体可破。以喻后文十方法界一切清净圆满不动交参无碍。故言显后。然前之境喻但一面明。又云因磨而现。表二空之理破执方显。对执得名。今摩尼珠本净本明十方俱照。以显后法界之宗也。后法。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 即前种种幻化生于觉心也。义如彼释。

  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 显圆觉虽现非其定实。故云愚说。论云。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亦复如是 合前喻也。余义喻中以具对释。详之可知。第二拂迹入玄。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 此上先说迹之所以然。其迹也相蹑而起。亦相蹑而拂本。以众生妄执幻化故。佛说云幻垢。众生依教离垢故。复说名菩萨。此下正拂其迹云。

  垢尽 幻垢如珠中之色。达之本无故云尽也。

  对除 所离之垢既无。对离之智何立。

  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者字贯通两句。谓对垢者菩萨也。说名者佛也。既无对治之智。何有起智之人。深浅之执本无。何有说教之者。故俱无也。对机之佛亦不可得方见法身。法身说经义在斯矣。然上人法各三。三对六只尽是所拂之迹也。谓法有执垢离垢及与名数。人有众生菩萨及佛。问曰。人自有差法本无异。何说三名。答克体虽无。义说即有。为对人法各分能所故也。第三圆彰法界。文二。初一真法界。后三重法界。言一真者。未明理事不说有空。直指本觉灵源也。下对诸法圆泯圆收。方说三重等别。今初。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 标告及指当根所证者。为欲进显不思议境界。境界殊前故。却蹑前功用明其得入。所以发起后之文势。

  证得诸幻 观行成就。

  灭影像故 依他亦泯。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约身为主外见东西。我相既无更何方所。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然虚空离识亦非实有。故首楞云。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一时销殒。谓迷情所覆觉处见空。尘影既销空元是觉。显谓空销觉现。发谓妄尽心开。翻覆观之俱无边际。首楞又云。闻复医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是知空有双绝。但是觉心。独鉴明明灵知不昧。后三重法界者。一真空绝相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此中义意全同华严法界观门三重行相。故依彼科之。今初第一真空观者。彼观门中有四句。谓会色归空观。明空即色观。上二皆简情显解三空色无碍观。解终趣行。四泯绝无寄观。行起解绝。今经文二。一色相空净。二空色同如。今初经文皆云清净者。谓由前二空观门简情显解。次拂迹灭影。同于行起解绝。故皆清净为真空矣。故智论云。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清净与空皆绝相义。若就心说。即如净名经。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等。故云清净。文中七。一内身根识。

  觉圆明故 蹑前显清净之因也。由拂泯等故得圆明。

  显心清净 比迷觉心心中执法。今见法性法即皆空。故云清净。如人不识珠体但执青黄。若见摩尼即色清净。七段之中皆同此也。然展转蹑前以显清净者。义如后释。今且销释法数名体。心者总相明其我心。即赖耶体。成唯识论说第八识种种别名。于中有四种名。通一切位。心即一也。迷时由执藏及能所藏。故名赖耶。今观智成就觉性圆明。故但云心。没赖耶名矣。心既清净同无垢识。故此下文顿同佛境。

  心清净故 牒前也。下皆准前。

  见尘清净 下闻觉等例此皆云尘也。谓由我心计执故。见一切色相。由执相故即见等是尘。不单说外色等名尘。亦不独说根识名尘。根尘识三自有文故。寻此见尘等体。还是我执之心。但以就取相生过之处。而别立名。又亦不离根境识三而别有体。知五蕴之法与蕴中之我非别非同。

  见清净故 但牒见字不言尘者。足显即见是尘非外尘也。闻等亦然。

  眼根清净 下余五亦例此也。六皆名根者。识所依故。能发识故。前五各从自种生自现行。四大所造净色为体。意根即第七识。由此攀外起意识故。

  根清净故。眼识清净 下余五亦例此也。皆云识者。随六根境种类异故。由具五义随根立名。一依根之识。非由境色识定生故。如盲不见等二根所发。识由根变异识必变。异如眼根损见青为黄。非色坏时而识坏也。三属根之识。由识种子随逐于根而得生故。非色种子识种随也。四助根之识。由根合识。识所领受令根损益。非境界也。五如根之识。根识二法俱有情数。非彼色法定是有情。根五胜义故说依根。若依起信皆名意识。此六皆依意所起故。意之识故。故彼释生灭因缘云。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心即梨耶自体。意即五意。以梨耶二义中有不觉义故。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云名分别事识。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上皆释竟。然八识中不言第七者。义当见闻等尘也。以七合第八。名见等尘。故瑜伽云。赖耶识起必二识相应。又七合第六。名见等尘。以意识缘外境时。必内依末那为染污根方得生起故。故上引论云。即依此相续识。乃至名为意识故。论及此经所列无别末那。楞伽亦尔。皆由第七计内为我合于转相。计外我所合于事识。若不连前带后。则显示心数相蹑生起。义不便故。二外境六尘。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六皆名尘者。坌污心识故。约凡夫说也。亦云六境。此通凡圣。言色等者。眼等所取故。色有通别。今即别也。谓唯眼所取。有见有对变碍之相。最粗显故。声等可知。唯意所取法尘一境通于一切。三内外四大。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即于根尘不取发识牵心之义。直取四大之体也。宝积经说四大各二。谓内及外。地界二者。内谓自他身内所有坚者。谓发毛等。外谓身外所有坚者。谓土木等。水界二者。身内润性泪汗等。身外润性雨露等。火界二者。身内热体热相能消饮食等。身外热体热相能成熟等。风界二者。身内风体风名速疾住四支等。身外风体动转等。四世间诸法。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牒前)十二处 六根六尘是生识处。处是生门义故。亦名为人。意识常昏根尘相入故。

  十八界 六根门中根识尘三各有分界故。亦是因义。种族义故。前为六二。解者息于业因。此是六三。观之治于我执。兼之五蕴即具三科。大小乘宗无不约此以明诸义。前说妄认四大身心。及云中外合成等。即五蕴义。故此略之。

  二十五有清净 四洲四趣四禅四空无想净居梵王六欲为二十五有。此皆是有。各约实报非正智摄故。然梵王在初禅。无想净居在第四禅。四禅位中别举此者。梵王有见。外…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上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