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讲记(纯果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明所引起,以有无明才展转生出十二因缘法。现在要灭,亦须由无明灭起。故顺则众生法,逆即缘觉法。缘觉所修,先由流转门作为空观,次则以逆观门作为修证。

  无苦集灭道。

  这一句,是空四谛。上来十二因缘既空,当然这四谛法也是要空了。

  四谛,也作流转门还灭门两种解释。苦集二谛,是世间流转门,灭道二谛,是出世间还灭门。谛,是确实义。如苦,其性实是苦,如集,其性实是惑,如灭,其性实可证,如道,其性实可修,这四者皆是实在的事。此四谛十二因缘,虽是二乘所修,其实也是通大乘的桥梁。因其要旨,皆是断生死本,灭无明因,归于清净本性。诸经典佛虽诃斥二乘,责其小根小器,但佛一边呵斥,一边又要他们好好的修,他们若能从这四谛十二因缘去修,将来也可修成正果。所以这四谛十二因缘,我们不可作为等闲看。

  虽然在理上讲,无苦集灭道,但在事上来讲,我们是应从四谛十二因缘去修,而且要逐步逐步修,因为它是有阶层的。真空实相虽重在于理,但也不能废其事。上面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事理双举,即事即理,我们明白这点,就不会说般若专谈空理了。现在这四谛法,苦,是流转门苦果,是我们所感受的业报身。因我们有这业报身,就难免要病要老要死,要受种种的苦,如三苦八苦之类,如《法句经》云:“昔四比丘论世苦事,一云媱欲恼人,一云饥渴逼体,一云嗔恚扰乱,一云惊怖恐惧,各执己是,竞谓他非。佛知遂问,比丘具答。佛言:汝等所论不究苦义,身为诸苦之本,众患之原,当求寂灭,此最为乐。”集,是流转门惑因,惑,是烦恼业,我们这业报身,究竟从何处来?就是从烦恼所感受而来,所以集是招感义,它能招感我们这业报身,而受种种的苦。这两种是世间因果,集为因,苦为果。我们既知苦集二谛是生死循环,我们要脱离,就要从灭道二谛去修。灭,是三界外清净无为乐果,假如我们能证这乐界,就可脱离三界生死,同时犹可享受界外清净无为涅槃。我们要证这涅槃,是要从道谛去修。道,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道,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些法门。我们随便从那一法去修,将来都可证到这种乐果。如僧问〈马祖〉,如何修道?师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又问:云何即得达道?师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马祖〉曰:“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即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这两种是出世间因果,道是因,灭是果。而今先果后因,是欲令众生“即苦断集,慕灭修道。”

  无智亦无得。

  这一句,是空菩萨法。然真空实相中,非但空声闻缘觉法,其实菩萨法也不得容许,故菩萨法也在排除之列。若不是这样空,而这真空实相中就有智与得的毛病。智,是能证之智,即是六度之主。得,是所谓的法,即是双道二边。有智有得,就有能所。有能所,就有增减。有增减,就有两边。而这真空实相中就有污染。此也非现在〈观自在菩萨〉所说真空的空。须知真空实相中是无智与无得,无能证的智,无所证的得。能所双亡,空有俱遣。我们若能到这田地,方达真空之理。故《大论》云:“无所得有二种:一者世间欲有所求,不如意,是无所得。二者诸法实相中,决定法不可得,故名无所得。非无有福德智慧增益善根,如凡夫人分别世间法故,有所得诸善功德亦如是。随世间心故,说有所得,诸佛心中则无所得。是略般若波罗密义。”又《大般若经》云:“佛言:如是般若波罗密多,以虚空为相,以无著为相,以无相为相。何以故?般若波罗密多甚深相中,诸法诸相皆不可得,无所有故。”又《指月录》云:“〈须菩提〉尊者,在岩中宴坐,诸天雨花赞叹。尊者曰:空中雨花赞叹,复是何人?天曰:我是梵天,敬重尊者善说般若。尊者曰: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云何赞叹?天曰:如是,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此即无智无得义。可是现在一些权浅菩萨,不能了达此义,只觉体外有智可修,有理可得,所以广修六波罗密。所谓布施度悭贪,持戒度破戒,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既有这种行门,就有分出能证与所证,此是不明真空理。而真空理,是亡智与亡得,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摩诃萨,既思惟已,为普救度诸有情故,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先应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波罗密多,后应修行般若波罗密多,菩萨摩诃萨虽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而观一切都不可得。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无故。”以上由“无无明”至此“无智亦无得”共六句,是明真空实相中无三乘法,又名断其圣解。

  以无所得故。

  这一句,是承上无得而言。是显般若之法,能度一切苦厄,固无得而得,才是实得。上面所说般若,是显空义,以下所说般若,是显不空义。因般若之法,但扫除后,另又一种境界,这境界正是真空般若境界,如古德说:“若不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现在因知无得,故菩萨方便而行六波罗蜜行,如《大般若经》云:“佛告〈舍利子〉言: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能住所住不可得故。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应以无著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又无得,如〈唐〉〈慧海〉禅师云:“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又曰:“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证有得,以为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何以故?《维摩经》云:〈舍利弗〉问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证辩,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于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又《传心法要》云:“问曰: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功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栏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然而,六祖因默契得,故五祖付衣传法。而六祖真是深契般若,故古德示众云:“〈黄梅〉衣钵,非但时时勤拂拭者不合得,直饶何处惹尘埃,亦不合得,且道毕竟作么生,合得衣钵?一僧下九十九转语,不契。最后云,定要他衣钵作甚?古德乃忻然肯之。”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几句,是明菩萨证果,即显般若不空义。菩提萨埵,是能依人,般若波罗蜜多,是所依法。菩提萨埵,此翻觉有情,是自行成就,则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现在称菩萨,是省略语。如《大智度论》云:“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成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如偈说: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这二句,是显菩萨功行。现在〈观自在菩萨〉因依得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才能功成理显,故得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是自在义。因自在,就没有业缚。因没有业缚,所以才得心无挂碍。故《大论》云:“无碍智者,菩萨得般若波罗蜜,于一切实不实法中无碍。得是道慧,将一切众生令入实法,得无碍解脱,得佛眼,于一切法中无碍。”又〈布袋和尚〉歌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现在众生不能了达诸法空,所以心是有所挂碍。因其有虑此虑彼,诸忧悲苦恼等。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者,恐怖,即诸恶境,菩萨既得心无挂碍,而诸恐怖境界,自然消灭。《大论》云:“见有则恐怖,见无亦恐怖,是故不著有,亦复不著无。”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二句,正明证果。远离,如《大论》云:“远离者,是空之别名,菩萨得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心皆远离。”又《大般若经》云:“佛言: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并非定要居其山岩石窟,及阿练若,独坐远离,修远离法。修远离法者,谓离烦恼恶业,离声闻独觉。作意勤修般若波罗蜜多,及诸余殊胜功德,即名真远离行,非一定居其山林旷野为远离也。若果能离恶业烦恼,离二乘地,专…

《心经讲记(纯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