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维摩经》与心灵环保
一、心净即国土净
第四讲的主题是「心灵环保」,这虽是一个很新的名词,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释尊所讲的佛法,已无一不与心灵环保有关。今晚是从「心的清净」这个着眼点来讲佛法,介绍《维摩经》中所说的心灵环保。
心的清净,关系到心灵的净化以及心灵环境的卫生,其实就是相当于心理健康,或说是心理卫生。一般人不是认为心在身内,就是认为心不在身内。从佛法来讲,心既不在身内,亦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意思是说,内在的心,不即环境不离环境,它是整个的,也可说它就涵盖了内在和外在的环境,是不二法门。因此,讲心灵环保要比一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更为深广。
我从《维摩经》中摘录出来的各句经文,看似彼此不相关联,其实是相互呼应的,是针对这个主题所摘录出来的。现在就进行对于经文的讲解:
「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佛国品第一〉
在印度的莲花,有青黄赤白紫等各种颜色,最上品的便是青莲花。一般人都说眼睛是灵魂之窗,也是代表着智慧。眼睛清净的话,就像一朵青色的莲花。「目净修广」,形容眼睛的相好,是三十二种大人相中的一种好相,这种眼睛并不像龙的眼,而是像大象的眼睛。修广的修是长的意思,广是宽的意思,这一句是形容眼睛,看起来就像青色莲花瓣一般的美。这种相好,唯有佛以及印度传说中的转轮圣王才会具备。这样的眼睛,也表达出内心的宁静。
「心净已度诸禅定」,诸禅定是指四禅八定,乃至九次第定及如来禅定。如果心已完全清净,就等于是完成了世出世间大小三乘的一切禅修功能。心一旦清净,便能不受环境的污染和困扰,即是进入禅定。我们常说某人定力已深,其实不一定打坐时,才能表现定力。当一个人面对会让自己心跳及发怒的情境,却能够不心跳、不发怒,就表示这个有定力,其心不受干扰,这就是心的清净。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佛国品第一〉
「缘起」是说任何一样东西的产生,都不是单独的、偶然的、突发的,而是必有其前因后果,以及许多因素的配合才得以完成的。如果能知道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就一定能断除执常、执断、执权威、执虚无等的偏见邪见。
邪见又称为常见或断见。执常执断,称为「二边」,「常见」者认为世间的一切是永恒的,本来就具有且永远存在的。一切的现象皆由它创造而离不开它,一切的现象亦是被它所破坏而毁灭。但是它本身却永不受破坏、毁灭,「它」是什么东西呢?可以叫它是神,是上帝的权威,也可叫它是理,或真理。
常见的另外一个解释,是说我们的灵魂,是不灭的,是永远存在的。灵魂随着我们这一生的出世而来,随着逝世而到另外一个世界去,或生天国或下地狱或重新回到人间等处。环境在变、现象在变,而灵魂不变,这叫灵魂不灭。很多人认为这种见解就是佛教,这是错误的,佛教不承认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存在。佛教对于生命持续于生死之间的主体,称为「神识」,更正确的是叫作「业识」,随着造业的性质,便改变受报的质能,不断地造业受报,业因不同,业果也变,所以是无常、非常的。
综合上述常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认为有一个第一因是为真理、上帝、神,另一种是以为灵魂不灭。这二种信仰,均非佛教的观点。佛教讲缘起,是指一切的现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有因缘的关系,前因与后果连续下来,成了因果的关系。在空间上的组成叫因缘,在时间上的连贯叫因果。用这二点来看,就会否定了常见在哲学上或宗教上的看法。
至于「断见」,是说人在出生之前是没有什么的,既无物质的肉体,也无精神的灵魂,死亡之后也不会有任何灵魂留在世间。人生存在于天地之间,除了身心的活动,没有灵魂,也没有神鬼。是人自己疑心所致而疑神疑鬼,内在的灵魂不存在,鬼神也不是实有其物,这叫作「断灭论」,又叫作唯物论的「无神论」。他们相信,宇宙人生只有物质现象的互动关系,否定神鬼、灵体等精神的存在。「断」是空前绝后,没有过去世,也没有未来世,生命的现象只有眼前的一世,人生如灯燃,人死如灯灭。此种唯物论者,不信有个人的三世因果,不能为人生带来后续的安慰和警惕。
「断」和「常」的见解,在佛法上称为邪见,因为常见违背缘起论,断见违背因果律;这二种见解也被称为「边见」,一是极右,一是极左,右是常,左是断,而凡是执持极端,都会为人间带来迷离和灾难。然而不执二道而执中间叫作中庸,在佛法上也是不成立的,佛教不讲中庸之道,因为那会造成骑墙式的调和论,故而偏左偏右都不好,执中的调和比较好,但执中庸之道,还是一种执着,而且兼顾两边放不下来。在佛法来说,不执二边,也没有中间,才是正确的中道观念。
「无复余习」,是说没有余留下任何的习气,乃至微细的烦恼也不存在。唯有能够深入缘起性空的佛,才能断除一切的烦恼余习。例如《大智度论》卷二云,二乘的阿罗汉与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佛三毒永尽无余。」
「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佛国品第一〉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菩萨品第四〉
《维摩经》中有两处讲到「直心」这个名词。「直心」的意思是什么?
昨天有一个在家弟子,写了一篇修行的报告给我,他说他是一个直心肠的人,是快言快语、直话直说的人,因此常存好心说好话却得罪人,不但伤了别人,也令自己觉得窝囊。请问诸位,这是我们现在要谈的「直心」吗?不,心直口快不等于是直心。心直口快是说话不经大脑,没有深思熟虑,因此会说出不得体的话语。这里谈的直心,是指心中没有一定要表现的意见,没有自我的成见。没有要表达什么,只是随缘应化,随机摄化。
这个「直心」,粗浅者可以用脑波器来测量,脑波在思考时会波动,情绪激动时,脑波的波动更是非常明显。直心的脑波是平静的,成一直线进行。当我们没有情绪的起伏和烦恼时,脑波便是平稳、平静、平顺的。
从修行的体验而言,当心中无我、无烦恼时,是非常平静、非常清明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像是住于菩萨净土。
在这种境界的菩萨成佛时,生在他的国土里的一切众生,都不会向人阿谀谄媚,也不会对人阳奉阴违,该处的一切众生,都是直心的菩萨。此在《楞严经》卷一,也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维摩经疏》卷一云:「肇卅: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什卅: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
反观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多的是表面奉承,言不由衷,只是为满足一己之目的和企图,为达私利而不惜巧言令色。「道场」在密宗称作曼荼罗,叫作坛城。例如《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云:「道场之处当作方坛,名曼荼罗,广狭随时。」很多人认为设一个佛堂,有佛像就叫道场,所以寺院就是道场;也有人说,找一个蒲团坐下来打坐修行的地方,就是道场。其实不一定,严格来说,佛成道处名为道场;菩萨以直心故成就佛道,故说直心是道场。后来的人将供养佛像处,称为道场。《注维摩诘经》卷四则云:「肇卅: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
《维摩经》中说,如果我们的心是质直的,心中诚质无谄,就是在道场中,道场就在其心中。心中有道场时,心外也就无处不是道场了。诸位坐在这里听讲,此刻诸位心中若有道场,那么这个演讲所在的国父纪念馆就是道场了。要努力去学习直心,便能体会到道场不在心外。
经文所指的「无虚假故」,是说不虚伪、不虚假,也是诚实无欺的意思。佛法说一切都是虚幻的,可是修道的心,则要诚实恳切,这就是道场。若一句句都是夸赞美妙动听的话,背后用心却是自私自利,有所企图,那便是虚假的。如果自己能够直心,也会影响他人直心,成佛时也唯与直心相应的众生来生到自己的佛国净土。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国品第一〉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此处的菩萨,指的是初发心的菩萨,是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初发心的菩萨,还在娑婆世界,还在秽土之中。我们若想求得净土,应当先自净心,而非先要心外的这个世界清净,由自我的内心清净做起之后,自然能够影响环境,使得他人也得清净。
一般人都是向外要求,要求外在环境及他人,改变成他所希望的那样。我有一位在家弟子,常对他的同事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对方问他为何如此要求他们,他回答:「这都是师父说的呀!」话是没错,但师父并没有要他去要求别人应如何,而是教他要求自己应如何才对。我们修学佛法,是拿佛法标准来检验自己的,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
「当净其心」,是净自心。举个例说,如果我们只要求别人的心清净,不说恶语、不做坏事,好让我们活在净土中,这是颠倒了,这不是心净国土净,而是要国土先净,而后心才清净。《维摩经》是要我们先清净自己的心之后,佛国的净土自然出现眼前。否则环境虽好,若内心烦恼,纵然身处天堂,依旧苦如地狱。
西方确实有个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佛国净土,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得清净,便体验到随时随处的世界,就是净土,这也就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其实我们这个世界,由凡夫所见是五浊恶世;由佛所见,就是一个佛土。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成佛,这个世界为他的化土、净土和佛土,我们就住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土之中。只可怜众生…
《维摩经六讲 第四讲《维摩经》与心灵环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