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诸法有无自性问题▪P2

  ..续本文上一页来所说的桌子房子等,也唯是名言分别有的了。遍计执性无不是名言假立的,离名言之外没有自相,所以说他无自性。

   依他起性,有一分是由无始虚妄习气现起的杂染法。这染分依他,不但由现行意言分别现起,同时也要由无始虚妄习气的内因才生起。三界中的一切有为法、无不是由无始以来虚妄分别之熏习于内识中,现在成熟才现起的、它与唯是独头意识上意言分别现起的不同;如有些有情,意识不发达,没有名言所起的分别,但还是有它的根身器界的识境。又如二禅以上的诸天,六识寻伺完全不起,当然没有意言分别,可是由不动业所感身器,还有他的定中境界。遍计所执,则完全是依托名言的,离了意言亳无所有;这染分依他,则亦托过去的分别习气为生起之因。例如龟毛兔角与翳华梦境,虽同是虚幻,但龟毛兔角只在意言分别上有,离言无别自相;翳华则依眼病而幻现,眼病未愈,翳华不会消灭;梦境因睡眠心生起,睡眠心未息,梦境也不能没有。染分依他也是这样,无始来虚妄分别习气没有断除,是无法使他不现起的。离现行意言之外,还是有世间现量的自相,所以说他有自性。

   依他起中,亦有离执因缘变事的清净分。由出离烦恼所知二障和我法二执的无漏因缘所变起的清净依他起法,如报化身土、四智菩提等是。这些既是因缘所起。所以也是依他起法;离开名言,还是有净智现量的自相,所以说他有自性。

   圆成实性,是离执净智所显的真理,不是名言所假立的;虽在悟他方便上也可以有名字的安立,但它“无有相状差别”。这无相状差别的真实性,是由“无分别智”证明的,所以说“离言有无相性”。由此应知,唯识宗说依圆有性,遍计无性,是依离言有体无体说的,如定执离言无体,则必拨无染净因果,落于损减执无疑。

   唯识的“识”,以标准的唯识宗义看,是属依他起性众缘所生的;若离开依他起性谈识,则将超越唯识宗的思想范围,走入他宗的思想体系。识、有能了别转变一切法的雄力,是依他起法中最殊胜最主要的法;所以唯识宗看一切法,或可离言而有,但决不可离识而有。凡执离识而有的,都是遍计所执,不问你有的是真如,是涅槃,是胜义谛,只要执为离识之外的,都落于遍计执。所以从外道所计的各独定实性,乃至大小乘说离识以外的有为无为法,都是遍计。甚至说离识之外有实空、实心,也还是遍计。诸法但名宗所说的“名”,大致都承涊 是不离识的,所以没有离识的遍计执成分。

   在西洋哲学里,有唯实论和唯名论。有的主张诸法的共相──观念或概念──普遍恒常,所以是真实的。他们以为事实上的桌子等,时间过久就要坏灭,空间则唯局一处,所以反是虚假;但桌子的名义──共相──倒是遍一切处一切时而真实的。所以叫做唯实论。反对唯实论的说;共相不可见闻,唯名无实,所以叫做唯名论。唯实论不免执名为实的遍计增益执;唯名论多少已走近不离识的途径。

   在不离识中看一切法,有为现实,离言有自相性,是依他起。无为真常与胜义皆空,离言有无相性,是圆成实。

   诸法假名,谓一切法都是现行意识上的名言分别,所以摄属遍计执性。然广义的如月称说世间根量,没有离了无始来虚妄分别习气的,所以都是假名,则此假名不但是现行意言分别,世包括了无始虚妄分别习气。最少可以通染分依他,甚至可以成立诸法“唯名论”,或“唯遍计执论”了。

   总之、唯识宗是以可离言不可离识来说明诸法或有自性或无自性的。空宗是以可离识不可离缘来说明诸法都无自性的。然“识”也是缘起法,以缘起义说“识”也空无自性,是亳无问题的;但不可离缘的法,是否都不可离识,或不可离假名,则不无问题。所以、各宗普遍所无的是各独定实自性,其余则有为、无为、胜义、世俗,有种种说法的不同。

  五、中国佛学的圆中自性说

   最后说到“即有真空即空妙有”的圆中性。中国佛典上常用“自性”一名,如六祖说:“明本自心,见本自性”;“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昔作曹溪禅的新击节,曾特拈“自性”而加以发挥。永嘉禅师说:“本来自性天真佛”。天台家在四弘誓愿后加四句说:“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佛道誓愿成”。这些,举不胜举,极力讲自性,极力称扬自性,是中国佛学的特点。但到底这自性是什么意义?和空宗等所斥为无的自性是不是相同呢

   当然是不同的!应晓得:离执净智所显胜意,因是离执,所以是空;净智所显胜义,则又是有。究竟真空就是妙有,遍常妙有就是真空。即有之空才是真空,则离有之空是顽空;即空之有才是妙有,则离空之有是妄有。凡是“有”者,皆性空缘起之有,微妙清净明彻之有;若一法不空,即不成妙有。凡是“空”者,皆缘起性空之空,真常圆满成就之空;若一法不有,即不成真空。这非妄有、非顽空、即真空、即妙有之如实义,无以名之,假名曰“圆中性”。举例说:如一株芭蕉,托于根种、水土、日光、空气的众缘而宛然生长;根种水土等因缘法也同样的需要依托众缘,从这展转依托的众缘上,求其边际不可得。就宛然的蕉相,层层剥完,求其中坚不可得。就根种之展转托于根种,向前推其开始时不可得,芭蕉复生芭蕉,向后推其终尽处不可得,所以是无边无中无始无终的。然后后当起,就从此开始;前前已尽,就至此为终。穷极众缘,即此是边际。现成宛然,即此是其中坚。所以即始即终即边即中的。无边无中无始无终。故毕竟皆空。即始即终即边即中,故统一切有。一芭蕉如此,一人、一芥、一色、一香、一微尘、一恒星、一毛孔、一念心、亦莫不如此。这圆中性,要到正智如如恒时相应的佛果正觉境界才能毕现。它是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其实普遍恒常本自如是,无庸上帝天神等之造作,所以叫做“自性”的。

   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没有一点儿离开一切法而单独存在的,所以就任何一法要想求得其独存的自性,终是毕竟空无的。而毕竟空无独存自性的任何一法,又莫不周遍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法为一法的现起之缘,一法即属一切法,离一切法无此法,故一一都是空,空到彻底空。而由众缘现起的这一法,遍入一切法,为一切法生起之缘,故具足一切有,有到彻底有。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一一法即是法界全体,故又法法具足而统一切法性。所以天台家常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随拈一法,皆是法界”。因为每一法都是统一切法的,所以随便拈起一法。小至一色一香,无非都是全法界。或问古禅德“如何是佛”?答:“砖头瓦块”。又说:“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法法都是统一切法牲,则法法莫不周圆,所以“拈一茎草”可以“作丈六金身”,“拈丈六金身”也可以“作一茎草”,甚至“青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这统一切法性,有如海水,虽然后浪推前浪,波涛层出不穷;然皆不离海水的一味性;海水虽一味,仍不妨万波起落。天台家说:“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统一切法的中谛,就是这意义。贤首家说的事事无碍法界,也就是这意义。

   这统一切法性,原是佛果智境的事事无碍法界全体性。但法法统一切法,则不妨在佛而佛,在人而人。所以通俗点说,不妨叫它做宇宙性;切近点说,也就是人生性;再切近说,就是当人自心性。所谓现前介尔一念心起,无不具足百界千如三千性相。虽不可得,而遍一切法;虽充塞法界,而无所有。所以达磨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说:“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当前的这一念心,就是即有真空即空妙有的圆中法界性,也就是本来的天真佛;成佛不必外求。当人即是。

   在佛的智境上说,凡夫确皆本来是佛,在修证的事实上也确实见性即是成佛;但因现行意识的颠倒分别,和无始虚妄习气的重重障执,明见现前一念自心的本性,却不是容易的。所以必须要破除重重的执障,扫尽无始的妄习;那末、必须修习种种方便解行,上来所说的小乘大乘各种有无自性的理观,又都是不可偏废了。所以有人问禅德:“如何是佛”? 答曰:“即汝是佛”!进问:“如何保任”?答以“一翳在目,空华乱坠”。虚妄虽本明净,但要除尽目中的翳病,必须假借种种方便。所以佛说的一切法门,若能适应当机,无不是治病的妙药。虽然遍一切法皆是圆中性,又不妨层层破斥,重重融摄。

   从这圆中性去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到台、贤、禅、净佛教的两个特点:一、在理趣上,从即有真空即空妙有的圆中性,阐明一一法莫不是统一切法的“法界全体性”,本来圆满,无欠无余。虽台、贤、禅、净各宗教义有多少的不同,而这一点却是大家共同主张的。二、在行门上,从统一切法的现前一念心成为“摄归自心性”,所以在用功修行时,都从现前一念心为著手处。禅宗的直指人心;天台的一念心上观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华严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净土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等,都是从现前的一念心上去彻观一切,修证一切。不过后来因为他们专集中在统一切法性的圆解,与摄归自心性的妙行,缺于研修其他一切方便,遂由疏略而渐落孤陋。

   要明究竟的真理,可以说“从当人一念心彻见统一切法法界性”便得;在犹未成就一切福德资粮,没有修集一切解行方便以前,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须一方面举扬中国佛法的特胜点,一方面为对治现行意言分别,无始虚妄习气,要修习种种教理行门的方便,方可以本末融贯,妙契圆中。

   因讨论诸法有无自性问题,发现中国佛学的高唱“自性”,乃说为圆中的统一切法性,和摄归自心性的两特点,特别的拈提出来。

  (演培、妙钦、文慧合记)(见海刊二十二卷十期)

  

  

《诸法有无自性问题》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万有皆因缘所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