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P32

  ..续本文上一页悉空寂,谓我已证空,菩萨亦空,即金刚经所谓实无有法名为菩萨也。无漏、无为,即无相观。已报佛恩,谓我等如实修行成道,自度度他,即为已报佛恩。下复结言:佛观我心不乐大乘,故于我等舍而不劝。此总释其不悕之旨也。

  壬二 颂合今获得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

  此三颂法喻对明,初教方便,后说真实。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此七颂、明我今获得也。无漏法、指无上功德。清净眼、指无上智慧。言今者真知得道得果,真是声闻,真阿罗汉,而决定自当作佛矣。

  己三 陈四人之荷恩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又以美膳、无量宝衣,及诸卧具、种种汤药;牛头旃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于恒沙劫亦不能报。

  此六颂半、总明佛恩难报。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此六颂半、别明佛恩难报。诸佛于法得最自在,即下文知诸众生欲乐、随顺宿根、方便喻说等事。佛具无量无边功德智慧,乃不居净土示现秽方,随逐凡夫,因机化度。此恩最为难报,故真能如法修行者,斯真能报佛恩也已!

  药草喻品第五第二周说法中,第一节如来喻化、及第二节中根领悟已释竟,兹释第三节佛重述成。即佛重述前所未尽之义,再伸引证,俾共了解也。成此义者,为药草喻品。方便品为上根正说法相,而鹙子当下即能领悟斯法,故曰如来法说、鹙子法领。譬喻、信解二品,为中根显说譬喻,而四人当下亦即解此譬喻,故曰如来喻说、四人喻领。今佛仍欲以喻重显法义,故有此品。

  前说佛唯一乘方便说三,则知三乘原为一乘。而于应行权说之处,仍不能不随宜说法,或说人天,或说二乘,或直说唯一佛乘。若必执著唯一佛乘无别余乘,如是之说虽能契于佛之本怀,而于佛方便说法之智,即是未能了解。盖众生种姓,各类心性恒沙差别,若专执一乘之教,是即成法华论所说之第三增上慢,必有若干种姓众生不能曲受佛乘之利益矣。为对治此种增上慢,故有此品。

  方便品曾说佛之智慧及其智慧门二均甚深,嗣于譬喻品中开权显实,方便说三,佛乘唯一,已共领悟佛之智慧甚深矣。今须说明众生之机虽各不同,而如来说法则皆平等:或闻四谛、因缘,或闻教菩萨法,三根各润,一雨均沾,以明佛之智慧门甚深,故说此品。

  法华论十种无上云:第一为显种子无上,故说雨譬喻。盖此雨普润三草,而大草取喻佛种,与中小二草虽同被一雨,独有大根、大茎、大枝、大叶之殊异,以此大草之种子为无上故也。为显此种子无上故,故说此品。

  药草、总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教化以修行证果,犹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也。药不必皆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不必皆药,如非药之草等是。以药草为喻,取其有善种无漏种,皆能对治恶烦恼疾病之功用也。

  戊三 佛重述成

  己一 赞印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此赞许大迦叶之说,而加以印可也。告诸大弟子,则所示者不仅大迦叶等四人,已寓普利中、下根之意。佛意谓:唯一佛乘方便说三,此如来不可思议之随顺众生功德,而汝大迦叶乃能说之,故堪赞善。然如来尚有无尽藏功德,为汝等穷劫所不能尽说。此重申实法之义以广众心,兼以明无上之自利利他佛功德,非仅借语言所能尽显也。阿僧祇、义言无数。

  己二 陈述

  庚一 长行

  辛一 法述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法述、谓正述法相。约分为四,此释佛兴于世。佛为众生说法,无论说虚、说实、说有、说无,均各随宜显示,无不自在,能转*轮,不为法缚,故曰法王。又所说诸法,均能契于正法之理,契于众生之机,令各随分获实在之利益,故曰不虚。又不虚之义,非语言有一定轨式之谓;若以一定轨式为不虚,如佛先说小乘涅槃为究竟,后复说大乘涅槃方为究竟,则前说岂非虚语。盖前语契机,后语契理,皆于众生各有实益,是谓不虚。试反证之,彼世间种种施为造作,然不久即归破灭,以用有漏法收有漏果故,以所说非无漏、非究竟、非第一义故。更换言之,惟佛一一所说,皆无漏、皆究竟、皆第一义,故皆不虚。然非佛之智慧,亦何由能了一切种,察众生机,说此无漏、究竟、第一义之法,使众生证知其不虚乎?故又知惟佛之说,始皆不虚也。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此释法利群生。一切智地即佛之究竟地。一切法之实相,非真智不能证,非语文所可示,即欲说之亦不过以此不能及之语文,曲显其假相而已。譬有人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试问此所言之冷暖,岂复彼饮水人所自证知之冷暖乎?盖彼心自证知之冷暖,为法之自相,非语文所能及;而此设言之冷暖,只为语文上所述任何物之冷暖通相耳。然佛以方便之智,悉能随顺众生以演说一切法;而其所说之法,亦尽契合于佛之究竟智地,使众生莫不先后了然于佛所自证之实际理地也。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

  此释受道有殊。佛既以方便,用五乘之法随顺示教,则众生闻此教理以起行证果者,自各异其归趣。又众生之心,其显者本非难知,然由无始劫来善恶等根所发动以起于行之深心,则不易观照而晓了,而惟佛悉能观而知之,通达无碍。此为佛之正智,以无碍故。由是观何众生、说何法义,即得令曲折以赴于一切智地也。

  “又于诸法究竟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此释不能自达。谓佛于诸法能知究竟,故能随顺众生根性,初与三乘,后示一乘,令诸众生终入佛之智慧。因是益显众生非得佛为开示,则末由知种种差别法,悉终会归于一切种智,故曰不能自达。

  以上法述四种,又可别释如下:以佛为法王所说不虚一段,为总标。以佛所说法悉到一切智地一段,为开佛知见;以观知诸法所归趣,即系显示真如,为示佛知见;以能知众生深心所行,即能使众生开悟,为悟佛知见;以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即系导引众生入于佛智,为入佛知见。于前释之义,亦能互相显明。

  辛二 喻述

  壬一 总喻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三千大千世界,指生佛所依之凡圣同居土。四圣、六凡──十法界之平等根本依,本为一相无相之真如。就佛之清净本心言,为庵摩罗识;就众生之覆障心言,遂为阿赖耶识。由是从共相业种而起于现行,因有此三千大千世界,亦为十法界所同居之依报。山川溪谷,均属土地:高起为山,流水为川,两山之间为谷,水之所注为溪。卉、草也,卉木丛林,言卉与木皆有丛林。复言诸药草者,明药草异于他草,即以喻具世出世善法种子之五乘众生也。五乘种子体类各别,如药草之种类甚多;五乘之相用攸殊,如药草之名色各异也。

  壬二 别喻

  癸一 法王出世说教普滋喻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云、喻佛之应化身,化佛非一,随类应现于九法界,故以密云遍布喻之。化佛同时示现,随处说法,一音圆演,异类等解,如密云之遍覆大千世界也。

  癸二 禀润各异喻

  “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及时行雨曰澍。因雨平等而澍,故其泽普遍周洽于草木,而能治疾病之药草亦等同受其滋润也。草干曰茎。大、中、小三草之根、茎、枝、叶,次第生长,喻人天乘、声闻独觉乘、菩萨乘,各各依教证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也。又根、茎、枝、叶,亦分释为种姓、发心、修行、得果四者。因根有大小,其所生之茎、枝、叶、亦有大小,喻大乘种姓及小乘种姓既各不同,斯其所发之心、所起之行、所得之果,亦遂各有大小之不同也。诸树之中,但分大小树二类。小树、喻七地以前菩萨,大树、喻八地已上,以具四不退故也。观本品重颂之义,经但于二木分上中下三品,兹释之如下:初二三四五地以前之菩萨为小,六七八地为中,九十────二地为上也。又别释:大树、小树各有上中下三品:以十住、十行、十回向比小树之三品。以相同世间人天乘之初二三地,比大树之下;以四五六地相同出世二乘,比大树之中;以超过世间二乘道之七八九十地,比大树之上,其义亦有所显。生长华果敷实各称种姓者,明禀润之各殊也。生、喻初心,长、喻后习,华敷、喻闻教修行,果实、喻证理得果。言同受等澍之雨,而所生之饶益各有差别也。

  癸三 不自觉知喻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一地、即此大千世界之土地。雨无差别,受有差别,喻教施无差别而机益有差别,均为各各众生所不自知也。

  辛三 合述

  壬…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