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也。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大乐说!我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者,今应当集”。大乐说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愿欲见世尊分身诸佛,礼拜供养”。
此释多宝愿重、及乐说重请。多宝如来所谓我身,即圆明净妙常遍真实之如来全体法身,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共。释迦牟尼欲以多宝如来法身显示于众,即与欲自显示其法身无异,即与显一切佛之法身无异,以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故十方世界诸佛,亦称为佛之分身。至所集诸分身佛之法身既显现,是即释迦牟尼之法身显现,亦即为多宝如来之法身显现也。
壬二 集分身
癸一 放光照土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即见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彼诸国土,皆以玻璃为地,宝树、宝衣以为庄严,无数千万亿菩萨充满其中,遍张宝幔,宝网罗上。彼国诸佛以大妙音而说诸法;及见无量千万亿菩萨,遍满诸国为众说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
释迦牟尼放白毫相光,照见十方诸佛清净国土。白毫居眉之中间,喻中道之教义。
癸二 诸佛言来
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善男子!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
此释十方诸佛感应言来。
癸三 变土延宾
子一 变大千界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烧大宝香,曼陀罗华遍布其地,以宝网幔罗覆其上,悬诸宝铃。唯留此会众,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变土、谓变秽土为净土。宾、指十方分身佛。诸分身佛将至,是即如来大法身将同时显现,故秽土立现净相。在此净土者,皆其心清净已受佛记之众,不住小乘,远离心垢,故亦不见秽土之相。
子二 诸佛集坐
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宝树下。一一宝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诸宝树下皆有师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尔时、诸佛各于此座结跏趺坐。如是展转,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
犹故未尽、谓十方诸佛已坐遍三千大千世界,而释迦牟尼一方分身佛之坐,犹未尽足也。
子三 广变佛土
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诸佛故,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严饰。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种种诸宝以为庄校。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此广变其他之大千世界。国、指每一大千世界而言,即一佛教主所应化之国土也。目真邻陀山、即土石之山。山王、谓山之大者。
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坐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此三变其他之大千世界。以上明小乘人既发大心,则所证涅槃立变为无漏净土。又明一切依报入于一依报,一切清净国土通为一佛国土,无有障碍隔别之相。
子四 佛方安处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癸四 持华慰主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各赍宝华满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牟尼佛所,如我辞曰:“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不”?以此宝华散佛供养而作是言:“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主、指释迦牟尼。耆阇崛山即灵鹫山,为佛说法安住之处。秽土既尽变为净土,更何有此山之相?解之者约有二义:一、此灵山即为本心之山,二、净土之相亦不碍于灵山之相。盖凡圣同居土,实报庄严土,及常寂光土等,并无二土,即是一土,但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耳。病恼、非佛身之病恼,众生心净易化则佛安乐,难化即增佛之病恼,所谓众生病则佛病也。
壬三 正开塔
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各各坐于师子之座。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即从座起,住虚空中。一切四众起立合掌,一心观佛。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诸佛齐集,与欲同开,显十方诸佛无不欲于如来藏心,显现本有之清净法身。故释迦牟尼即先示现住空,以显中道之义。空则非有,住则非空,即无住而住之义也。右指以随顺为义,喻顺于一切众生根性以为开示。开权显实之妙法,为二乘所希闻,故曰出大音声。破除一切执著,故曰如却关钥。统摄群机,导归一乘,故曰开大城门。
辛三 明见赞
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无量千万亿劫灭度佛说如是言,叹未曾有。以天宝华聚,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上。
此释众见佛身、散华赞叹。坐师子座下三句,显如来法身常住、圆满寂灭之相。会众既见佛身,再闻赞善,故叹未曾有,益证是经之可尊重也。会众亲闻过去古佛之言,正明生死涅槃平等。
己二 募众说经方陈付嘱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
此释如来塔中同坐。古佛今佛法身不二,正明佛身平等。
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坐高远,惟愿如来以神通力,令我等辈俱处虚空。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
此释如来接众处空。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喻以方便智力,尽引众生处处离著,以上趣一乘中道。此即释迦牟尼所正说之妙法,与多宝如来所由赞善之义也。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此释付嘱流通。
戊二 重颂
己一 颂塔涌闻法证经胜妙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
此一颂半,颂多宝如来尚为经证,并劝勤求法。圣主世尊、指多宝如来。
“此佛灭度无央数劫,处处听法,以难遇故。彼佛本愿:我灭度后,在在所往常为听法。
此二颂、颂多宝如来本愿。
“又我分身无量诸佛,如恒沙等来欲听法,又见灭度多宝如来。各舍妙土及弟子众、天、人、龙、神诸供养事,令法久住,故来至此。
此三颂、颂分身佛愿来听法,及愿与同开塔亲见如来。
“为坐诸佛,以神通力移无量众,令国清净。诸佛各各诣宝树下,如清净池莲华庄严,其宝树下诸师子座,佛坐其上,光明严饰,如夜闇中然大炬火。
此三颂半,一颂、变土,二颂、集坐。
“身出妙香,遍十方国,众生蒙熏,喜不自胜。譬如大风吹小树枝,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此二颂、颂佛香熏众、利生说法。就法身言,则众所蒙熏者,应为佛功德之香。是方便、指变净土集佛身等事。久住、谓令妙法显现,流通于世也。
己二 颂募众说经方陈付嘱
庚一 陈募说经
告诸大众:“我灭度后,谁能护持、读说斯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其多宝佛,虽久灭度,以大誓愿而师子吼;多宝如来及与我身所集化佛,当知此意。此三颂半,颂护持读说是经者、应自说誓,并颂古佛今佛,悉知其意。
“诸佛子等,谁能护法,当发大愿,令得久住。其有能护此经法者,则为供养我及多宝。此多宝佛处于宝塔,常游十方,为是经故;亦复供养诸来化佛,庄严光饰诸世界者。
此四颂、颂护法者当发大愿,并言护法即是供养我及多宝与诸化佛。护者、如对于是经受持、读诵、书写、刻印、供养、礼拜、一切尊重赞叹恭敬等皆是。盖自能尊重是经,即是使人知是经之可尊重,由知尊重故生信,由信故起解,由解起行,由行起证,即可直趋无上菩提也。又此经为诸佛之法身舍利,为诸佛之所护念,能护此经即为随顺佛之本意,亦即为供养诸佛。
“若说此经,则为见我、多宝如来、及诸化佛。诸善男子,各谛思惟!此为难事,宜发大愿!
此二颂、颂说法者即是见我、与多宝如来与诸化佛。并言此为难事,宜发大愿。佛有身、语、意,此经妙义即为佛之本意,能说此经故如见佛。又说经为荷担佛法教化众生,故曰难事。
庚二 对比胜劣
“诸余经典数如恒沙,虽说此等,未足为难。若接须弥掷置他方无数佛土,亦未为难。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他国,亦未为难。若立有顶,为众演说无量余经,亦未为难。若佛灭后,于恶世中能说此经,是则为难。
此六颂、颂说经之难,非但具神通力、及能演说无量余经者可及。须弥为最高之山,然仍为大千界之一部分。言大千界,则其体更巨矣。…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