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二)▪P6

  ..续本文上一页世上,亦有学同魔学,想同魔想,行同魔行之人,其于佛教终不生信,而惟耽著五欲,深陷魔网,昏迷失性,反讥佛教为消极,为迷信,则殊可悲愍也!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者,前言邪魔耽著五欲,此言外道,心外取道,坏真实理,修种种无益苦行,备极艰辛,执为最胜,显与众异,亦足惑世!古印度有九十五种外道,或六十二见,或十六种等。今日之世,亦多外道,外道舍正道而别求邪道,由邪师教授教诫,起邪分别,入邪思惟,如飞虫之自落蛛网,如蚕作茧自缠自缚,如蛾赴火自烧自烂,此亦可悯甚矣!堕种种恶见稠林者,恶见、即不正见,或曰邪见,背世出世间之正理而妄计为胜故。见、为明解之义,此其自执道理以为高超,然实非理,即上魔见、外道见也。见有种种,故曰稠林;稠林、谓万树稠密之丛林,一入难出,恶见之广,亦复如是。此等种种恶见众生,由药师本誓愿力故,使其转归正见。正见可有二种:一、世间道德善法之正见;二、出世究竟佛法之正见。然亦可谓以世间善法为正见之基础,以出世佛法为正见之究竟。由此正见故,渐渐修习诸菩萨六度万行之正行,由凡夫经信、住、行、向、地,而入无上正等菩提也。此中言魔,总包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等;而耽五欲之欲界魔,即属天魔。此等诸魔,易入难出,唯仗佛法解脱之耳。又魔通于惑、业、苦三,烦恼魔及外道恶见稠林,皆为惑业之法;是故药师缘集谛境,发此大愿,使诸有情解脱邪外之魔难也。

  药师法会愿云:“第九遵行世尊本愿,树立正法,降伏邪见,使一切正法并育并行,永离缠缚;世尊第九本愿,如实成就”。

  己十 解脱忧苦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加,缚录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此愿标解脱忧苦者,以愿令一切有情为王法所加等苦,皆使之解除故。王法者,古代依帝王立国,故言王法。如今民国以民立国,即言国法。王法、国法,皆是法律,法律之所以立者,作公众利益之保障,为社会人民之准绳,侵害公众利益者惩之,被侵害者保障之。人类本来无需法律,然人自相侵扰,故不得不有法律以维持社会之治安、秩序也。中国古代,立有笞、徒、流、绞、斩、五刑:缚录鞭挞即属笞刑;系闭牢狱为徒刑;戮为杀戮,因犯重罪,即处死刑,此属斩刑之类。盖人生在世,不能离社会而独立,既依赖社会而生活,自然不能离去种种约束而须受约束之支配,此人类痛苦所以与生俱来也。庄子云:“有人者累,有于人者忧”。如一家之主,即须担负全男女老幼之责,此所以有人之累;人依赖人,此人即为彼人所有,而须遵其约束,此所以有于人者忧。故人类相处国家社会中,既有公私利害之冲突,自有法律处置,使之得当。如佛教丛林寺院之有共守规约,犯之则罚,此人生本身必受之忧苦也。又受自然界之忧苦亦不能免:如乐日光浴,热暑则苦;如乐风调雨顺,而暴风狂雨齐来则苦;如舟车代步,而出轨覆没则苦;他如洪水猛兽等,皆自然界不能避免之苦。欲除痛苦故,惟有仗多人团结之力量,与自然奋斗,制服自然。从自然界推至人与人相处之间,则强凌弱,众暴寡,盗贼蜂起,匪窃猖狂及国际战争等,皆为人与人间必受之忧苦。是知人有依本身之苦,处自然界之苦,人与人间之苦,故有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灾与祥反,非意料所及之厄事发生皆为灾难;难读去声,为苦难、厄难、困难之难。凌、为凌逼。痛苦加身,即受凌辱,因凌辱故悲愁煎逼,如热锅中油煎火逼,身心受苦。受、有苦、乐、忧、喜、舍、之五受:身受有苦、乐、舍──舍即不苦不乐中庸之境──三受;心受则加忧、喜、为五受。苦等三受,为现前身心上所受之境;忧喜二受,或缘过去苦乐二境,或缘未来苦乐二境而起。此五受中,不但恶趣众生常在忧苦之中,即人道众生,亦常多忧苦,所谓“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人生若梦,为欢几何”,皆忧苦之反映。推至天趣,则欲界虽乐多苦少,然至五衰相现,忧苦不免;色无色天虽无忧苦,然定坏时,不免生灭迁流之苦;故唯涅槃,方离一切忧苦。诸有情类,无时不在忧苦交迫中,但由药师本誓愿力,及佛果威神力,能使一切忧苦得大解脱。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众生迷心识故,执重外境,忧苦事多;若觑破诸法由心识所现,不起重执,则虽有忧苦亦若忘失矣。如一心诵持药师佛名号,感其威神力故,心得安定,则虽处无量灾难之境,亦不觉其灾难忧苦矣。故此愿中,可得二重解脱:一、能使诸有情,心得安定,解脱忧苦;二、能使诸有情,业果转善,得幸福报。

  药师法会愿云:“第十遵行世尊本愿,改良刑政,实施感化,使一切人民不触法网;即有犯者,在狱获教,出狱获养;世尊第十本愿,如实成就”。

  己十一 得妙饮食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此愿愿令诸饥渴有情,先得上妙饮食,后得甘露法味,故标以得妙饮食。盖衣食住行,为人类生存之要素,而尤以饮食为最,无饮食即不能生存,故佛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无食则饥,无饮则渴,饥渴故烦恼──恼为十小随烦恼之一──,烦恼故心愤,心愤发故,欲觅饮食,造诸恶业。故今日之世界,或个人,或民族,种种阶级争斗,皆为解决饭碗问题;即西洋人所谓面包问题。因饭食不给,生活难以维持,环境逼不得已,杀人放火,无所不为矣。故欲社会安定,须先解决民生问题,人民衣食丰足,盗匪窃贼即无由起。由此观之,盗匪窃贼不但情有可原,抑须力谋救济。是以药师发愿,若诸众生闻其名者,先令饮食饱满,解除苦恼,安住有漏善道;进以无漏法味,使之成贤成圣,乃至佛果,亦古人所谓“富而后教”之意也。得世间饮食,唯身体快乐;得出世法味,则精神兴奋,力图上达,虽稍饥渴亦不造业,此皆由法味之功。若唯饮食,则饮食穷时,必复造业受苦,故须由无上法味,方获毕竟安乐。先哲所谓“衣食足而知礼义,仓廪实而识廉耻”;此亦言先使衣食丰足,方能安心修德,再进而以佛法法味为食,禅悦为食,皆得毕竟安乐而建立之。毕竟安乐者,即发大心,修大行,不退转于大般涅槃者也。此中以禅悦法喜之味为食者。前引佛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有四食:一、段食,段为形段,欲界众生所有物质饮食,皆有空间的或时间的形段,如色、香、味、触等是为段食。二、触食,眼触色,耳触声,鼻触香,舌触味,身触细滑,意法处,由六根发六识触六尘者,皆为触食。三、意思食,即以意识希望之思为食,如人怀希望心,虽经千挫百折而希望心不死,亦得延其生命。四、识食,识食与前食不同,前属意识及其意根,为第六识与第七识;今此识食,为有情生命所依之本体,属于阿赖耶识。盖此识受诸识熏习成为种子,由种子复起现行,由此识食资持业果生命不绝,是故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不但三界众生依食而住,即出世菩萨亦依禅悦法喜为食,辗转增胜,而长养其法身慧命也。至诸佛位,转识成智,圆满法身慧命,故不依食而住。佛法无边,随拈食之一法,义深无量。

  药师法会愿云:“第十一遵行世尊本愿,政重民生,普济民食,使一切人民饮食供给无有乏少;更施教育,培其智德,令生安乐不遭苦难;世尊第十一本愿,如实成就”。

  己十二 得妙衣服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此愿愿诸有情,得种种上妙衣服,及一切宝庄严具,而以衣服为主,故标得妙衣服。愿诸有情得衣服者,衣服有二种作用:一、可遮避寒、暑、蚊、虻等侵袭,为卫身之工具;二、衣以罩身,覆蔽丑陋,为严饰之具。若约广义言之,则一切房舍器皿舟车等,凡是使身住行娱乐之具,皆摄属之。今贫无衣服者,非特无妙丽庄饰之衣服,即遮身卫体之衣服亦不能给,故为蚊虻、寒热昼夜逼恼。但由佛之愿力加被,闻佛名号,专念受持,则不唯得卫身衣服,亦得一切美丽庄严衣服。又遂其愿之所欲,获得一切庄严宝物。所谓“富润屋,德润身”,故一切房舍器具,皆成宝庄严具。华鬘、即结花成串悬挂者。涂香、即香水等。鼓乐、即音乐。众伎、盖既得上妙衣服,须有严身众具,力配严饰;又因房舍等庄严故,而作种种倡伎歌舞,娱乐人生,随意所欲,游嬉自在。如是、依药师之愿力,使众生得衣食丰富,受用庄严,则现实人生之社会,即可以优美化、艺术化,较之东方之琉璃与西方之极乐,不远矣。

  上来自第七愿至十二愿,皆缘苦集二谛境而发,使众生断惑离苦者。故今日吾人若个人,若学校,若宗教,若政治,若欲改造社会而安定社会者,皆可依药师愿行实践也。故戴氏等发起在宝华山,修建药师法会,亦由观察今日中国情状及世界之趋势,欲改造转变其命运,唯依药师之方法,最切实际,故发愿遵行。由上观之,吾人能依药师发愿,或求个人幸福,或求社会幸福,立出标准方法为人生观,依之实行,自力加行,不赖他人,则得二种利益:一则自增福德;一则改善或创造新的中国或世界。如是、方称真实闻名受持,不辜负药师佛矣。

  药师法会愿云:“第十二遵世尊本愿,衣住行等一切施为,决依总理遗教,尽力推行,生产分配,咸令得宜,使人民生活所需,无有不足,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五福俱全,文明鼎盛;世尊十二本愿,如实成就”。

  戊三 结成妙愿

  “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此为结成上来…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楞伽大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