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P9

  ..续本文上一页土法门流行之始。北魏昙鸾大师,承菩提流支之教,盛弘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流弥弘广。而上继昙鸾净土系统者,则唐之道绰大师。  

   道绰,晋阳人,北齐天保十三年生,十四年出家,习经论,特精《大涅槃经》,后住汶水玄中寺,寺原为昙鸾所立,寺中有碑,具陈鸾于其寺久修净业及入寂时之种种奇瑞,遂舍涅槃宗而修净土,日诵阿弥陀佛名号七万声。入唐以后,为化有缘道俗,讲《观无量寿经》将二百遍,从之者甚众。绰寂于贞观十九年,年八十四,后世尊为莲宗二祖。承其传者为临淄善导。  

   善导生于隋大业九年,初出家时诵《法华》、《维摩》诸经,贞观年中,赴西河玄中寺谒道绰,听讲《观无量寿经》,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也。”于是精笃勤苦,专修念佛三昧。后遁迹终南山,时入长安为四众说法。善导行持精严,一生专弘净土,道俗从其化者甚众,永隆三年寂,年六十九。著有《观经疏》、《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赞》等,曰五部九贴。其弟子有怀感,怀恽,净业等。怀感曾求善导决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之疑,导曰:“子若信之,至心念佛,当有证验。”感乃入道场精虔念佛三年,果证念佛三昧,感著有《决疑论》七卷。

   禅宗,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门。梁武帝世,菩提达摩来华。为我国禅宗初祖,已在本章三节略述。达摩传衣钵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是为禅宗五祖,道信弟子中有牛头法融者,传顿教法门于慧方,慧方传法持,法持传智成,智成传慧忠,世称此法系为牛头禅。自法融至慧忠,世称牛头六祖。  

   承道信衣钵者,为黄梅弘忍,弘忍在蕲州黄梅山弘化,于唐高宗咸亨二年传衣钵于曹溪慧能,后四年寂,寿七十四。慧能为禅宗六祖。

   弘忍弟子中,著者除慧能外,尚有玉泉神秀,并与慧能形成南顿北渐之二派。神秀东京尉氏人,少览经史,博学多闻,既而立志出尘,髻染受法,师事弘忍,弘忍寂后,秀住江陵当阳山,道誉遍天下,则天武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京邑士庶礼谒者日以万计。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庞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秀寂于神龙二年,世尊为北宗之祖,其后有五台巨方,嵩山普寂,京兆义福等。各弘传所承。

   六祖慧能,南海新兴人,少孤贫,采薪养母,一日入市,闻人读《金刚经》,问其所得,乃谒五祖弘忍于黄梅,遂受衣钵,世称其法系曰南宗禅。慧能门下弟子四十余人,就中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永嘉玄觉,南阳慧忠等最著,称为慧能门下五大宗匠。其后由行思及怀让门下更分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等五支,当于下节详述。  

   密宗成立于唐代开元之世,此宗系依真言陀罗尼法之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西晋帛尸梨密多罗译大孔雀王神咒经开其端绪,至唐玄宗时所谓“开元三大士”者东来,始盛弘密教。开元三大士者,善无畏,金刚智,及智之弟子不空者是。  

   善无畏三藏者,中印度乌茶国国王,舍王位出家,从那烂陀寺达摩掬多受瑜伽三密教。于玄宗开元四年抵长安,玄宗礼为国师,敕居西明寺。五年,奉诏译经,先后译出密部经典多种,于开元二十三年寂善无畏抵长安后四年,金刚智闻中土佛教崇盛,偕弟子不空泛舶来华,开元八年抵洛阳,敕迎就慈恩寺,自是在洛阳长安间,广弘密教,并译经典。不空依金刚智口授作金顶义诀。后金刚智寂于开元二十九年,不空寂于代宗大历九年。

   盛唐之世,佛法之盛,代无伦比。唐代帝王之兴佛寺,问佛道,供浮图,迎佛骨者,不胜殚述。唐六典载,其时天下僧寺总五千三百余所,私庙兰若不与焉。然至唐武宗世,会昌法难起,佛教复遭一度摧残。

   武宗继文宗即位,师事道士赵归真,崇信道教,归真乘宠,每排毁佛教非中国之教,宰相李德裕亦辅成其事,会昌五年,帝遂下毁寺遂僧之敕。凡毁佛寺四千六百余座,兰若四万余处。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旁及袄教,摩尼教,景教等徒众,皆严令还俗。会昌六年,武宗崩,宣宗即位,杖杀道士赵归真等,敕恢复佛教。然其时已届唐末,国势渐衰,佛教亦无复往昔盛况矣!武宗之后,历唐末五代而至后周,百余年间,各宗皆衰,惟禅宗较盛,故宋代之佛教,又于此植基焉。

  

  五、保守时期

   唐末镇藩割据,战乱频仍,五代十国,王朝交迭,此时也!佛寺荒废,经籍散逸,隋唐间鼎盛近三百年之佛教,至此零落殆尽。盛唐之际完成及兴起之各宗,亦莫不衰息:惟禅宗一宗,以其构居深山大壑,标榜教外别传,自六祖慧能之后,两干开基,五华结实,独盛于世。  

   在此纷扰战乱之局势中,地处江南之吴越国王钱谬钱椒,尊崇佛教,故吴越一地,佛教独盛。尤以天台山位于吴越境内,故天台一宗,尤盛于斯地。至五代之末,后周世宗柴荣,性不喜佛,即位未久,即诏禁私度僧尼,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三万一百三十六所,民间之铜像钟磬钹铎之类由官司收买以铸钱。此即世称佛门“三武一宗”法难的一宗之厄。佛教遭此危劫,历代高德之章疏散佚至伙,且佛门人才寥落,自此益趋衰微。

   陈桥兵变,宋太祖代周而有天下,统一中原,结束五代十国之混乱局面,太祖志在振兴文教,故佛教亦有欣欣向荣之势。太祖曾敕诸路,后周世宗所废而未毁之寺院,听存,既毁之寺,所有佛像,许移置留存。复度僧八千人,建佛寺多所。  

   开宝四年,太祖遣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版,至太平兴国六年竣工,凡四百八十一函,五千四十八卷,此为我国佛藏刻版之嚆矢。

   太宗当国,亦厚佛教,其时西僧来华者颇众。太祖时曾有曼殊室利来自中天竺,至此施护,法天,法遇,天息灾等相继东来,太宗乃于太平兴国寺侧建译经院以居之,于是中断二百余年之译经事业复告恢复。后太宗赐名译经院为传法院,更于其西偏建印经院,译毕之经,即在院雕版印刷。太宗并应天息灾等之请,选童子惟净等十人送译经院受习梵学,以使译经事业不至断绝。惟净者,南唐后主李煌之族侄,研习梵章,通其奥义。未几任梵学笔受,赐光梵大师称号。惟净于梵学颇有发明,译经亦多。

   其时吴越臣服于宋,两浙僧正赞宁随王入朝,赐号通慧大师。赞宁著有宋《高僧传》三十卷,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内典录一百五十卷。

   真宗之世,并隆三教,亦崇佛法。时天竺僧法护者来华,译经多卷。帝并以宰辅词臣,兼为润文。计自太平兴国以来,所译经律论共四百三十卷,悉编入大藏。

   至宋徽宗时,稍有排佛之举。徽宗者,北宋昏庸之主也!信奉道教,礼道士徐知常,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政和六年,诏于道录院烧弃佛经。宣和元年,诏改佛为大觉金仙,菩萨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尼为女德士。其意在使佛教从道教之风,而使佛道合而为一也!然是事为时甚暂,宣和二年诏复僧尼形服,去德士称号,复称为僧。

   此时佛教,各宗皆衰,惟禅独盛。禅宗之在唐代,至慧能神秀,形成南顿北渐二派,慧能门下甚盛,然至唐代末叶,亦渐寥落,惟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支,繁衍传世。其在怀让法系者,怀让传马祖道一,道一传百丈怀海,怀海门下分二支,一为黄蘖希运。希运传临济义玄,是为临济宗之祖;一为沩山灵佑,灵佑传仰山慧寂,是为沩仰宗之祖。

   其在行思法系者,行思传石头希迁,希迁传天皇道悟,及药山惟俨。惟俨三传至曹山本寂,为曹洞宗之祖。道悟三传 至云峰义存,义存门下二支,一传云门云偃,为云门宗之祖。一传玄沙师备,师备传罗汉桂琛,桂琛传法眼文益,为法眼宗之祖,此即为禅宗五家。至宋代,临济宗之石霜楚圆门下,有黄龙慧南,扬岐方会,开黄龙扬岐二派,舆前五家并称五家七宗。

   宋初有水明延寿禅师者,住杭州永明寺,系法眼宗之高德,以禅师而兼修净业,有《宗镜录》百卷。高丽国王览其言教,遣僧三十六人从师受法,归国后各化一方,于是法眼一宗盛行海外,而中国遂绝。

   宋代禅宗,以云门,临济二支最盛,云门法系有雪窦重显者,信明州雪窦山大兴法化,称为云门中兴。其门下有天衣义怀,住越州天衣寺,光大云门宗风。临济门下,宋景佑年间,黄龙慧南昌黄龙山弘化,法度颇盛,其后有黄龙祖心,东林常总,窦峰克文,一脉相传,门叶繁茂,遂成黄龙一派。另有扬岐方会住袁州扬岐山大树法幢,门下有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与黄龙对峰,成扬岐一派,之后此派法系不坠,宗风颇盛。

   有宋一代,除徽宗稍为排佛外,累代皆保护佛教。然辽金兴起于满蒙,西夏建国于河西,徽钦被虏,高宗南渡,终于偏安一隅,以至为元所灭。

   宋未灭前,北方契丹主,亦多崇佛。辽史道宗本纪称道宗“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如今者辽宁辽义县奉国寺,山西大同之华严寺,皆为辽代旧刹。

   成吉思汉兴起于蒙古,四传至忽必列,灭宋而统一华夏,是为元世祖。元世祖设宣政院。专掌释教僧徒。然元代所崇信者,实为西藏之喇嘛教,与汉魏六朝唐宁相传之佛教迥异。且喇嘛教因受特殊之保护,其徒众病国殃民,无所不至其极。中士僧徒,唯有“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而已。故元代实为我国佛教最黯淡之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少孤贫,入皇觉寺为僧。元纲不振,群豪蜂起,元璋起兵濠州,十五载而成帝业。故即位后,对佛教颇尽力保护。帝于京师设僧录司,掌天下僧教事。府置僧纲司,州置僧正司,县置僧会司,分掌其事。帝鉴于元代佛教之流弊,故凡欲为僧者,须经考试经典,给与度牒,不许任意出家。出家者亦应避俗修禅山中,洪武二十七年敕礼部榜示中有云“凡僧之处于市者,务要三十人以上,聚成一寺。”又曰“僧有妻…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