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否值得继续下去,这种想法可以说是人情之常。不过如果经过冷静的检讨,结果认为这些善事确实对社会人群或世道人心有益处,则应当坚定信心,千万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就心灰意冷,否则为德不瘁,功亏一篑,那就太可惜了。记得两三年前,笔者有一次出差时忽然发生车祸,当时笔者驾驶一辆一九七六年份的裕隆老爷车在嘉义至新港的途中,一辆幼稚园的娃娃车为了抢越车道忽然由侧面冲到车前,由于一时措手不及加上汽车老旧,刹车效果不佳,因此竟然撞上了对方的车子,而且将它撞倒在路旁。车里的小孩出来后个个吓得哇哇大哭。当时目睹自己撞烂的车头,以及对方人车一片混乱与哭叫的场面,心中感到无限的歉疚与难过,幸亏不幸中的大幸则是娃娃车上的十几个小朋友和护送的老师,除了头部和手部有点擦伤之外,都没有骨折或内伤,他们经过两三天的住院观察后也都没有脑震荡的现象,而笔者的眉毛处除了缝了两针之外,也没有其他的问题。事后在开和解会议的时候,对方的代表向笔者表示,这一个肇事地点可以说时常发生车祸,而且很多次都造成命案,所以他们当时接到消息说是幼稚园的车子在该处出事后,心里就十分担心事情可能不妙,后来据随车的老师说,校车在被撞后翻转时,路旁刚好有一根广告的大柱子,车子也就刚好倾靠在这柱子的半腰,后来由于柱子支持不住才与车子一齐倾倒下来,由于倾倒的速度非常缓慢,因此车中的乘客伤势也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这实在是一种奇迹,如果不如此,那么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这次车祸,由于受伤的小朋友和老师都有平安保险或劳保,因此笔者也就免除了一笔可观的医药费的负担,后来汽车的修理,除了保险公司的理赔之外,笔者一共也只负担了两万元,说起来大致可以说是有惊无险逃过一劫。事后有些人曾经表示,笔者曾经写过三本非常风行的善书,劝化无数的世人,平时又主持一个慈善团体协助了许许多多偏僻的学校和不幸的家庭,照理说功德相当不小,但是怎么还会发生车祸,因此感到很怀疑。笔者对于此事也曾经一度感到耿耿于怀,无法感到平衡,后来一位法师向笔者开示:一个人不管做了多大的善事,积了多少的功德,一旦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劫数,大都还是无法完全逃避,不过这时候,却可以使受苦的程度依其功德的大小加以酌量的减轻,因此行善绝对不是没有效。试问,如果不是平常做了不少的善行,那么这一次的车祸能够如此奇迹似的化险为夷,平安无事吗?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做了善事就可以永远不会有意外或劫数发生。过去唐朝玄奘大师到西方取经,回国后又将这些经典全部翻译成为十三部经典;这种了不起的弘法事业,功德之大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然而大师在临终之前却也浑身病发,痛苦万分,后来忍不住痛苦,就开始怀疑自己翻译的经典内容是否有错误或不当,后来佛祖显化向他指示,他所以会有这种可怕的果报并非翻译的经典有问题,主要还是因为他在过去生中有一次当国王,在位时向老百姓征税过重,使百姓的生活困苦,因此现在必须接受这种痛苦的报应,这件事足以提醒我们千万不要随便做出害人或有违道德的坏事来,否则将来必定要自作自受,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也不要认为只要行善,则过去所有的恶因便会一笔勾销,这是不可能的,正如一个人如果曾经向银行借钱,事后难道能够借口说我现在已经作了很多善事,就可以要求银行将这一笔借款勾销,或者可以赖帐不还吗?职是之故,佛经上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是有相当的道理的,不过话说回来,一个人如果热心行善,对社会贡献特多,人人感动佩服,则纵然曾经向人贷款,则期限到时,债主也大都会对他很客气,不致于严厉催讨,可以通融延期归还,或分期付款,甚至债主在感佩其善心之余,还可以减少债款,甚至进一步完全放弃这项债权,以示尊敬。行善的结果所以能够消解冤孽,减少恶报的程度,而长期热心行善的结果,可以逢凶化吉,使劫数消弥于无形,其道理也可说与此相似。
7、英国哲学家休姆在一七三九年曾发表一篇“人性论”的文章,文中指出普遍为人接受的因果关系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常认为是“因”的事件总是发生在我们认为是“果”的事件之前,而且两者在时间上接近,事实上两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是思维习惯而已”。今天有不少的社会人士,尤其是高级知识份子对于因果的观念也都抱同样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认为因果观念根本就是一种迷信,不值一提。笔者认为一种观念或看法是否能够成立,并不能完全根据纯学理的判断,或只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加以推论,而应该根据更客观的求证和更多方面的探讨,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笔者根据这几年来的观察研究,以及长期体验的结果,现在深深感觉到宇宙间因果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越加以研究,就越觉得它的真实性。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大科学牛顿为什么会说:“有限的知识容量常使我们远离上帝,增加知识的容量后又常使我们回到上帝的身边。”为什么爱因斯坦在年轻时并不信神,但年长后却愈来愈相信上帝的存在。他在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宇宙是神秘的,上帝是存在的”。为什么达尔文在去世前会说:“我观察这个世界,尤其是人类的特质,我不赞成“世界是任由无目的的力量来支配”这种武断的看法。事实上,这个世界,无论是善或恶,必然有一个无所不在,巨细无遗,遍及宇宙的定则存在其间”,此外,我也深深体会到为什么柏拉图在其不朽的名著“理想国”中会指出:“凡人在世有一罪者,在死后当受十倍的惩罚,凡人在世公道而勇敢者,在死后每一项亦受十倍的报酬”。......此外还有许许多多伟大的智慧人物,他们为什么都几乎不约而同的相信宇宙间冥冥中,有一个维持秩序与正义的主宰和力量存在。今天世界上主要的一些宗教莫不一致强调不可做害人利己的事,以及人死后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的因果观念,而且全世界超过五十亿的人口中,一大半以上均相信宗教以及上述死后赏善罚恶的说法。此外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来也一再的谆谆告诫后代子孙“积善之家庆有余”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教训,由此种种看来,因果报应的现象,相信是很正确的,而不是迷信的或错误的。
8、最近几年来,笔者接触了许许多多的读者,以及众多因事求助的个案,后来发现一个人如果有长期困扰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则除了本身应努力加以克服之外,如果能够发心作一些善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大都发现困扰的情况会有明显的改善,有些甚至戏剧化的迅速获得解决。(例如患有两个癌症的人后来都透过努力行善而得救,详见拙著因果第三集)因此我们可以由此得到一个宝贵的教训:人的命运是可以透过自己的努力来加以改善的,因此千万不要相信宿命论,不要事事都听天由命,逆来顺受,认为这是命中注定无法逃避的劫数。相反的,我们应该坚信“人定胜天”“天助自助”“自助人助”的道理,进而凭著自己的努力来开创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才是。根据这几年来的经验,笔者发现行善的结果非常奇妙,一个人如果能够长期热心行善,并注意修持,则由于“无债一身轻,无罪自由身”,没有冤亲债主的纠缠,能轻松输快,消遥自在,结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实现各种的心愿。由于这方面的证据实在太多,而且极为真实,基于相信证据的科学态度,实在令人对此不得不相信。因此,如果你想婚姻要更美满,孩子要乖巧,身体要健康,外出要更平安,学业要更进步,事业要更顺利,生活要更快乐,凡事要更理想......,那么,除了多多用心,努力以赴之外,希望同时能够多行善,多奉献,多做些有益社会的事,相信不久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行善实在可以说是开启快乐幸福和改变命运的一把钥匙。这是笔者这几年来最大的一个心得。不过话说回来,行善一定要发挥雪中送炭的功能,同时对慈善团体应该先调查了解,只有组织健全,信用卓著的慈善团体才应该加以支持。此外,如能资助具有劝化民心,导正观念的出版或文教慈善活动,以发挥“救人先救心”的作用,则更有意义。
9、近年来,社会风气日益恶化,政府只好施展铁腕,大力加以整顿,这种大魄力的措施固然可以收效于一时,然而却很难收到治本的效果,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以之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光靠“政”与“刑”的严格取缔措施和刑罚,结果被抓到的人可能只有自认倒楣而已,不会感到违法是羞耻,因此根本无法消弥犯罪的风气。笔者认为根本之道,必须全面整顿社会上各种不合理的制度,而且赶紧改变目前以升学挂帅的畸型教育,彻底改善教育与社会的环境,大量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负担,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同时认真而彻底的脚踏实地的实施生活伦理与道德的教育,使人民真正明了道德的观念和因果的重要,使每一个国民都不仅不敢(也不愿)做害人利己的坏事,以免将来自己和后代子孙受到可怕的恶报,而且知道如何修身养性,能够不贪(不签六合彩,不赌博,不偷,不抢,不骗)不嗔(不怀恨不嫉妒,不乱发脾气)不痴(不沉耽毒品或恶习,不执迷不悟),此外还会进一步去布施行善,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唯有如此,目前的治安才可能获得彻底的改善,安和乐利的理想社会才可能早日获得实现。
10、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费洛成为亿万钜富之后,由于未能获得社会的敬重而常常闷闷不乐,后来一位顾问告诉他,如果要世人尊敬和肯定,应当对社会要多加奉献和回馈,洛氏听了之后即大量散财,不断捐助公益文教事业及慈善团体,对社会人类作出极大的奉献,因此后来也就逐渐嬴得人们普遍的推崇和盛誉。由此可知一个自私自利对慈善活动一毛不拔的人,不管他的财富有多少,地位有多高,而且不管他相信什么宗教和如何的虔诚,都不可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反之,如果能够对社会人群作出贡献,则不管他信什么教,或有没有信教,那么这种“善行”也会博得世人衷心的景仰和称赞,而且如果奉献愈多,就显得愈伟大,一个伟人伟大的程度可以说与其奉献的程度成正比例,而与其财富的多寡和权势的高低可以说毫无相关。古今中外有无数声势显赫的帝王贵族,及富可敌国的财阀巨贾,试问其中有几个人是被世人所推崇和怀念的?而世上大家所公认的伟大人物,例如国父、林肯、居礼夫人、史怀哲、裴斯塔洛齐、德兰修女、证严法师、卡内基、爱迪生......等等,那一位不是奉献最多或最不自私的楷模?一般人大都只会羡慕伟大人物的成就和荣耀,然而却都忽略了他们成功的背后所作的牺牲奉献,默默付出和长时间勤种善因的过程,这是一般人的通病。事实上这些长期奉献和默默付出的善行正是所有伟大的人物他们共通的特质,因此他们的成就绝非得自侥幸或偶然,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穆罕默德曾说:“一个人真正的财富乃是他在人间的德行”,老子说:“唯其不私,所以能成大私”,因此对社会奉献最多,行善最力的人,将来必然最为“富有”,这时不仅可以获得世人的钦敬,而且可以享受最大的福报。朋友,你想,这是不是人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11、最后笔者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行善虽然很重要,但是了解应该怎样去行善,何种善事最有价值,为什么要行善,以及如何去修持来配合行善以便获得最大的效果,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也是极为重要,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即德行”,可见要行善必须先由知识或智慧来引导,有智慧才能表现出真正合理的善行,如果没有智慧,则其善行很可能是盲目的,冲动的,是无法持久的。因此实践善行与学习智慧两者应当兼顾并进同样重视,倘能如此“知行合一”“福慧双修”,则他日必可超凡入圣,成为最理想的完人。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第四集 —我为什么相信因果的现象》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