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卷第八十

  宗镜录卷第八十

  夫入此宗门。云何了一切法如化。

  答。以万法无体。名相本空。无而忽有。名之曰化。如华严经十忍品云。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化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皆悉如化。所谓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法化。言说所现故。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复有清净调伏化。无分别所现故。于三世不转化。无生平等故。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转*轮方便化。智慧无畏辩才所说故。菩萨如是了知世间出世间化。现证知。广大知。无边知。如事知。自在知。真实知。非虚妄见所能倾动。随世所行。亦不失坏。譬如化不从心起。不从心法起。不从业起。不受果报。非世间生。非世间灭。不可随逐。不可揽触。非久住。非须臾住。非行世间。非离世间。不专系一方。不普属诸方。非有量。非无量。不厌不息。非不厌息。非凡非圣。非染非净。非生非死。非智非愚。非见非不见。非依世间。非入法界。非黠慧。非迟钝。非取非不取。非生死。非涅槃。非有非无。有菩萨如是善巧方便。行于世间。修菩萨道。了知世法。分身化往。不着世间。不取自身。于世于身。无所分别。不住世间。不离世间。不住于法。不离于法。以本愿故。不弃舍一众生界。不调伏少众生界。不分别法。非不分别。知诸法性。无来无去。虽无所有。而满足佛法。了法如化。非有非无。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如化忍时。悉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利益众生。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如化忍。故知善不善法。从心化生。以无作之因。受忽有之果。故六祖云。思恶法。即化为地狱。思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乃至皆是自性变化。

  大智度论问云。若一切法皆空如化。何以故有种种说法别异。

  答曰。如佛所化。及余人所化。虽不实。而有种种形像别异。梦中所见种种亦如是。人见梦中好恶事。有生喜者。有生怖者。如镜中像。虽无实事。而随本形。像有好丑。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各各有因缘。如佛此中说。于是化法中。有声闻变化。有辟支佛变化。有菩萨变化。有佛变化。有烦恼变化。有业变化。又云。如化者。化主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无有实。人身亦如是。本无所因。但从先世心。生今世身。皆无有实。以是故诸法如化。

  问。不应言变化事空。何以故。变化心亦从修定得。从此心作种种变化。若人若法。是化有因有果。云何空。

  答。如佛说。观无生从有生得脱。依无为从有为得脱。虽观无生法无。而可作因缘。无为亦尔。变化虽空。亦能生心因缘。复次空不以不见为空。以其无实用故言空。以是故言诸法如化。故知一切法。皆从心生。悉如幻化。虽幻化不实。亦可作善恶之因缘。受升沉之报应。不可生于断见。但了体虚。莫生取舍。

  问。凡有相法。皆从变化。心无形相。云何化现。

  答。心本是化。理不思议。从心现心。如化起化。佛地论云。心化唯二。一自身相应。谓自心上化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二他身相应。谓令他心。亦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此并相分。似见分现。有义。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名化自心。加被有情。令愚昧者。解深细法。令失念者。得正忆念。名化他心。然心无化。无形质故。如论说言。心无形故。不可变化。又说化身无心心法。此就二乘。及诸异生定力而说。彼定力劣。不能化现无形质法。诸佛菩萨不思议定。皆能化现。若不尔者。云何如来现贪嗔等。云何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云何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云何此论说诸化意业。云何经说有依他心。但诸化色。同实色用。化根及心。但有相现。不同实用。又就下类。故作是说。若尔。云何不化非情。令心相现。非情已是心等相分。云何复令有心相现。若心相现。则名有情。非非情摄。是故化心。但说二种。一自身。二他身化等。

  问。此一心门。理无异辙。约机对法。教有多门。于一法中。名字差别。或名佛性。或称如来藏。云何成藏义。云何名佛性。

  答。如来藏者。是真识心。是真心中。具有一切恒沙佛法。如妄心中。具有恒沙染法。是心与法。同一体性。故名如来藏。即一切众生有如来藏。能为佛因。名有佛性。如睡心中有觉悟性。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此性即是众生自实。故名为我。我即佛性。隐则名为如来藏。显则名为法身。

  问。若众生自实。名为佛性。觉此性故。名为佛者。但了一性。即契本原。云何教中。或说二三四五种等佛性不同。

  答。大涅槃经云。正因佛性。众生心是也。又云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菩提时。一切善恶无记。皆名佛性。故知未得菩提时。一切诸法。尚非名数。岂况悟了。更说二三。然虽开合。一性无差。约本末因果。而分多种。佛性论云。佛性有三种。所谓三因。三种佛性。三因者。一应得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此三因。前一因则以无为如理为体。后二因则以有为愿行为体。三种佛性者。应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自性性。二引出性。三至得果性。此三性复成三藏。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一所摄为藏者。佛说约住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言来者。约从自性来。来至至得。是名如来。故如来性。虽因名应得。果名至得。其体不二。但由清浊有异。在因时为违二空。故起无明。而为烦恼所杂。故名染浊。虽未即显。必当可现。故名应得。若至果时。与二空合。无复惑累。烦恼不染。说名清净。果已显现。故名至得。所言藏者。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定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众生。为如来藏。二隐覆为藏者。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言如来者。有二义。一者现如不颠倒义。由妄想故。名为颠倒。不妄想故。名之为如。二者现常住义。此如性。从住自性性。来至至得。如体不变异故。是常住义。如来性住道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三能摄为藏者。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尽。若至果时。方言得性者。此性便是无常。何以故。非如今得。故知本有。是故言常。虽说三因佛性。但是一性。何以故。正因是本有。以众生不觉。故为客尘所蔽。如金在矿。金体不现。要假其功。方成金用。此正因佛性。亦复如是。在缠不现。处烦恼矿中。须先假了因智慧。知有开发。次藉缘因。方便助显。方成大用。缘用虽分。体恒一味。不动众生性。而成佛性矣。以住自性之理。在凡而即真。以引出性之事。成果而不虚。以应得之文。处染而何失。以至得之道。证圣而无疑。又因自性有。故能引出。应得至果。克证非虚。如大涅槃经云。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经论通明四种佛性。初因性。即染净缘起。二因因性。即内熏发心。三果性。即始觉已圆。四果果性。即本觉已显。又初随缘隐显。二征起净用。三染尽净圆。四还原显实。又初自性住性。即正因。二是引出佛性。即了因。三四皆是至得果性。即缘因。又初二因中理智。后二果中理智。因果虽异。智不殊理。契同无二。唯一心转。绝相离言。无不包融。故名佛性。又涅槃疏云。涅槃正性有五。一正性。非因非因因。非果非果果。二因性。十二因缘。三因因性。十二因缘所生智慧。四果性。三藐三菩提。五果果性。大般涅槃。虽复分别。只是一法。又古释有三种性。一理性。谓真如。二行性。谓无漏种子。三隐密性。即尘劳之畴。三性隐显虽分。一体凡圣共有。又约常住随缘。而分二种佛性。一常住义。经云。其药本味。停留山中。如常不轻菩萨。敬四众等。以此佛性。混烦恼而不污。显菩提。而不净。以常住不变故。所以菩萨。不敢轻一小众生。以佛性不坏故。二随缘义。经云。随其流处。成种种味。如常惨菩萨。愍四众等。以真心不守自性。举体随缘。而作人法。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以众生随缘失性。不觉不知。所以菩萨。常生悲惨。又众生佛性。皆有二义。一是所依佛性。如上二义。一是常住。二是随缘。二能依杂染。一缘成似有义。二无性即空义。由染法有即空义故。所依佛性。常净不变也。由染法有似有义故。所依佛性。随缘成染也。故知以众生无性即空故。在凡不凡。以法身随缘故。处圣非圣。又以众生缘成似有故。圣不是凡。以法身常住不变故。凡不是圣。则真俗一际。染净恒分。凡圣两途。生佛无异。如是镕融。方明一心佛性。

  古德问。一切众生。佛性常住。为现为当。

  答。三世皆常。

  问。若现常者。众生即佛耶。

  答。如胎中子。岂不同父姓。若问父姓宁责耆少。又佛性非当现者。只见此理。不可推当。修道乃得。不可言现。只见此理。则约理无差。修道乃得。则随事不滥。又涅槃经明六盲摸象。各说异端。虽说不谛。亦不离象。如各执五阴空大等六法为佛性。虽说不着。亦不离六法。如头足之中。既无有象。不可即也。头足之外。亦无别象。不可离也。非即非离。非内非外。而得言象。众生佛性。亦复如是。非即六法。非离六法。非内非外。故名中道。名为佛性。若取六法为佛性者。乃是众盲之佛性。若离六法为佛性者。如指虚空为佛性。如诸婆罗门所谤。为仙预所害。取不即不离中道为佛性者。如大王智臣。所见佛性。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佛者是觉。人有…

《宗镜录卷第八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