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成。是故去时亦无去。故偈云。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也。如一人从东方行至西方时。望其从东至西。如似有去。故言知彼去。然步步中三时无去。则无去法。既无去法。即无去人从此至彼。故言去者不至方也。去者。谓人也。已上一经一论。皆明三时无去。以标宗辩不迁也。此来去因果不迁。即会中道八不意也。如论偈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今以因果会释八不义。言不生者。如二十时为因。三十时为果。若离二十有今三十。可言有生。若离二十。则三十不可得。是故不生。故中论云。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是故不生。不灭者。则二十时不无。故不灭。若二十时灭。今不应有三十时。中论云。若灭。今应无谷。而实有谷。是故不灭也。不常者。则三十时无二十时。是故不常。中论云。如谷芽时。种则变坏。是故不常。不断者。因二十有三十相续。是故不断。中论云。如从谷有芽。是故不断。若断。不应相续。不一者。二十不与三十同体。各性而住。故不一。中论云。如谷不作芽。芽不作谷。是故不一。不异者。不离二十有三十。若二十姓张。三十不异。中论云。若异。何故分别谷芽谷茎谷叶。是故不异。不来者。二十不至三十时。是故不来。不出者。二十时当处自寂。不复更生。故不出也。达此理者。则离一切戏论。契会中道。则真谛矣。是知于真谛中。无一法可得。岂有去来。如大涅槃经云。尔时世尊。问彼菩萨。善男子。汝为到来。为不到来。琉璃光菩萨言。世尊。到亦不来。不到亦不来。我观是义。都无有来。世尊。诸行若常。亦复不来。若是无常。亦无有来。若人见有众生性者。有来不来。我今不见众生定性。云何当言有来不来。有憍慢者。见有去来。无憍慢者。则无去来。有取行者。见有去来。无取行者。则无去来。若见如来毕竟涅槃。则有去来。不见如来毕竟涅槃。则无去来。不闻佛性。则有去来。闻佛性者。则无去来。般若灯论。问。汝为已行名初发。为未行名初发。为行时名初发耶。三皆不然。如偈曰。已去中无发。未去亦无发。去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释曰。已去中无发者。谓去作用。于彼已谢故。未去亦无发者。谓未行无去。去则不然。去时中无发者。谓已去未去等皆无去义。云何可说去时有去。如是三种。俱无初发。是故偈言。何处当有发。又偈云。无已去未去。亦无彼去时。于无去法中。何故妄分别。释云。妄分别者。如翳目人于虚空中。或见毛发蝇等。皆无体故。又偈云。是故去无性。去者亦复然。去时及诸法。一切无所有。又偈云。未灭法不灭。已灭法不灭。灭时亦不灭。无生何等灭。释曰。第一句者。以灭空故。譬如住。第二句者。如人已死不复更死。第三句者。离彼已灭及未灭法。更无灭时。有俱过故。是故定知灭时不灭。第四句者。其义云何。一切诸法皆不生故。言无生者。生相无故。无生有灭。义则不然。如石女儿。乃至复次汝言灭者。为有体灭耶。为无体灭耶。二俱不然。如偈曰。法若有体者。有则无灭相。释曰。以相违故。譬如水火。由如是故。偈曰。一法有有无。于义不应尔。复次偈曰。法若无体者。有灭亦不然。如无第二头。不可言其断。是以既无来去之法。亦无住止之时。以因法明时。亦因时辩法。法既无有。时岂成耶。如中观论偈云。时住不可得。时去亦叵得。时若不可得。云何说时相。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释曰。如上引证。直指世间。皆即事辩真。从凡见道。目前现证。可以绝疑。去法既然。乃至六趣轮回。四时代谢。皆是不迁。常住一心之道。然则群籍殊文。百家异说。苟得其会。岂文言能惑哉者。若达万法唯我一心。观此心性尚未曾生。云何说灭。尚不得静。云何说动。如楞严会上。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自开自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乃至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故知见性不迁。理周法界。但是认物为己。背觉合尘。若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则颠倒行事。性心失真。境实不迁。唯心妄动。可谓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矣。故论云。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此乃是法法各住真如之位。无有一物往来。亦未曾一念暂住。皆不相待。岂非不迁乎。若能如是通达。己眼圆明。何似有之幻尘。一期之异说。而能惑我哉。又古释云。百家异说。岂文言之能惑者。此明于三教不惑。各立其宗。儒有二十七家。若契五常之理。即无惑也。黄老有二十五家。若契虚无。亦无惑也。释有十二分教。若了本心。亦无惑也。然则三教虽殊。若法界收之。则无别原矣。若孔老二教。百氏九流。总而言之。不离法界。其犹百川归于大海。若佛教圆宗。一乘妙旨。别而言之。百家犹若萤光。宁齐巨照。如大海不归百川也。然则四像风驰。旋机电卷。得意毫微。虽速而不转者。四像。则四时也。旋机者。北斗七星也。虽寒来暑往。斗转星移。电转风驰。刹那不住。若得意者。了于一心毫微之密旨。则见性而不动也。果不俱因。因因而果者。譬如为高山。初覆一篑之土为因。直至垒土成山。此初一篑土。虽未成山。初不至后。而亦不灭。又终因此一篑土成山。故云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又如千里之程。起于初步。虽未即到。果不俱因。然全因初步之功。能达千里之路。则因因而果。故云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又如初发一念菩提善心之因。究竟成就无上妙觉之果。即最初一念不亡。若初一念已灭。则不能成佛果。故云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以其不灭不来。成功成业。因不虚弃。事不唐捐。则知万法俱不迁矣。岂更犹豫于动静之间哉。若能触境而明宗。契神于即物。假使天翻地覆。海沸山崩。尚不见动静之兆眹。况其余之幻化影响乎。
问。一切真俗等法。有相有用。有因有缘。云何一向作观心释耶。
答。若不回观自心。则失佛法大旨。高推诸圣。不慕进修。枉处沉沦。于己绝分。如不效观心进道者。如抱石沉渊。夜行去烛。则于佛智海。必死无疑。向涅槃城。故难措足。是以十方诸佛起教之由。唯说一切众生佛性。大般涅槃一心秘密之藏。若凡若圣。悉入其中。如世尊言。此大般涅槃。是十方诸佛放舍身命之处。安置诸子。悉入其中。我亦自住其中。何者。以觉自心性故。名为佛性。以从性起无漏功德。自行化他。法利无尽。故称为藏。以难信难知。故云秘密。以法性幽奥。故名涅槃。可谓无量法宝之所出。生。犹四大海。一切万法之所依处。如十方空。若不遇之。大失法利。有暂闻者。功德无边。如大般涅槃经中所赞。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槃经。乃至一切法之宝藏。譬如大海。是众宝藏。是涅槃经。亦复如是。即是一切字义秘藏。善男子。如须弥山。众药根本。是经亦尔。即是菩萨戒之根本。善男子。譬如虚空。是一切物之所住处。是经亦尔。即是一切善法住处。善男子。譬如猛风。无能系缚。一切菩萨行是经者。亦复如是。不为一切烦恼恶法之所系缚。善男子。譬如金刚。无能坏者。是经亦尔。虽有外道恶邪之人。不能破坏。善男子。如恒河沙。无能数者。如是经义。亦复如是。无能数者。善男子。是经典者。为诸菩萨而作法幢。如帝释幢。善男子。是经即是趣涅槃城之商主也。如大导师。引诸商人趣向大海。善男子。是经能为诸菩萨等。作法光明。如世日月。能破诸暗。善男子。是经能为病苦众生。作大良药。如雪山中微妙药王。能治众病。善男子。是经能为一阐提杖。犹如羸人因之得起。乃至善男子。是经即是金刚利斧。能伐一切烦恼大树。即是利刀。能割习气。即是勇健。能摧魔怨。即是智火。焚烦恼薪。即因缘藏。出辟支佛。即是闻藏。生声闻人。即是一切诸天之眼。即是一切人之正道。即是一切畜生依处。即是饿鬼解脱之处。即是地狱无上之尊。即是一切十方众生无上之器。即是十方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之父母也。是知了此一心总持涅槃秘密之藏。如上所赞。众德攸归。所有一毫之功。随真如无尽之理。力齐法界。福等虚空。皆能成就菩提无作妙果。若未悟斯旨。设有进修。但成有为。终不得道。任经多劫勤苦修行。唯成拙度之门。终无胜报之事。如大智度论云。如舍利弗弟子。罗频周比丘。持戒精进。乞食六日。而不能得。乃至七日。命在不久。有同道者乞食持与。鸟即持去。时舍利弗语目犍连。汝大神力。守护此食。令彼得之。即时目连。持食往与。始欲向口。变成为泥。又舍利弗乞食持与。而口自合。最后佛来持食与之。以佛福德无量因缘故。令彼得食。是比丘食已。心生欢喜。倍加信敬。佛告比丘。有为之法。皆是苦相。为说四谛。即时比丘漏尽意解。得阿罗汉道。故知信一乘之福。福等真如。持四句之功。功齐大觉。所以楞伽经云。佛告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上上法真心之德。以第一义心。究竟获世出世等菩提胜果之福。
问。万法唯识者。于诸识中。何识究竟。
答。唯阿摩罗识。此云无垢净识。无有变异。可为究竟。三无性论云。识如如者。谓一切诸行。但唯是识。此识二义。故称如如。一摄无倒者。谓十二入等一切诸法。但唯是识。离…
《宗镜录卷第三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