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5卷▪P2

  ..续本文上一页说为迷。一向专以妄想生灭心。当以为真。故于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如今发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将从前知解。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用不著。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如此深观。凡一念起。决定就要勘他个下落。切不可轻易放过。亦不可被他瞒昧。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别扯[糸-八]妙知见巧法来逗凑。全没交涉。就是说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尘劳中极易得力。虽是易得力。不过如敲门瓦子一般。终是要抛却。只是少不得用一番。如今用此做工夫。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糸-八]妙。者些思算。都是障碍。先要说破。临时不生疑虑。至若工夫做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柰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此处最要分晓。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随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捱追将去。我者里元无此事。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将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谢。如空华影落。阳焰波澄。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处。不为[糸-八]妙。及乎轻安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矣。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诸密咒。皆佛之金刚心印。吾人用之。如执金刚宝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尘。从上佛祖心印秘诀。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然佛则明言。祖师门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须日有定课。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应耳。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镕成一味真心。此证悟也。此之证悟。亦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最怕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纵有作为。皆是识神边事。若以此为真。大似认贼为子。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于此一关最要透过。所言顿悟渐修者。乃先悟已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遣。此中病痛。略举一二。

   第一不得贪求[糸-八]妙。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糸-八]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更无[糸-八]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若。般若为习气所熏。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著其心。将谓[糸-八]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

   其次不得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冶红罏。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见。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其次不可自生疑虑。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眇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较计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破。则决定直入。无复显虑。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采。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其次不得生恐怖心。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于此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中最险。

   其次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今之做工夫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专只与作对头。如小儿戏灯影相似。转戏转没交涉。弄久则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抛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之打交滚。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日久。信心日疲。只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性实法耳。者里切须透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过。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著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缠绕。如脱韝之鹰。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干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已上数则。大似画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语耳。本非究竟。亦非实法。盖在路途边。出门一步。恐落差别岐径。枉费心力。虚丧光阴。必须要真正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所谓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须从者里透过始得。

   示无生禄禅人(乙未夏日在圜中说)

   古人最初发心。真正为生死大事。决志出离。故割爱辞亲。参师访友。历尽艰辛。心心念念。只为己躬下事未明。忧悲痛切。如丧考妣。若一见知识。如婴儿得母。傥得一言半句。开导心地。如病得药。若一念相当。胸中了悟。如贫得宝。拌身舍命。陆沈贱役。未尝惮劳若二祖之安心断臂。六祖之坠腰负石。百丈之执劳。杨岐之供众。凡名载传灯光照千古者。无不从刻苦中来。乃至过去诸佛。求无上菩提。舍身命如微尘数。无一类而不受身。无一身而不苦行。百劫修因。故感天上人闲。无量供养。乃至末法儿孙。犹受用白毫光中一分功德不尽。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者哉。痛念末法。去圣时遥。法门典刑。已至扫地。吾辈出家儿。不知竟为何事。生来只知惧饥寒图饱暖。一入空门。因循俗习。游谈终日。捧腹纵情。徒骋六根。备造众恶。不耕而美食。不蚕而好友。虚消信施。唐丧光阴。竟不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岂复知因果难逃。罪福无爽。一朝大限临头。如石投水。三途剧苦。一报五千。再得出头。知更何日。兴言及此。痛可悲酸。目击时流。滔滔皆是。望吾人之修者。如披沙拣金。非曰绝无。盖亦鲜矣。嗟乎。三界牢狱。四生桎梏。大火所烧。生死险宅。何由能湿猛焰离众苦。至无畏处耶。非丈夫儿具灵根含夙骨者。不能奋发猛勇。一超直入。汝等幸尔生逢佛法。形寓袈裟。早值明师。六根完具。若不痛念无常。深思大事。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改往修来。昼夜精勤。早求出离。因循度日。纵放身心。大限到头。悔之何及。嗟乎行矣。其无忘我临岐叮咛之言。以负吾自负也。

   将之雷阳舟中示奇侍者

   佛祖教人于生死中。顿证无生法忍。且每怪其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此语如对市人说梦事。闻者非不明目张胆。但未证真耳。要之所说非所闻。所闻非所见也。古人贵实证者。直欲于生死法中。亲切勘破而已。非别有奇特处也。尝见小儿怕鬼者。每于夜中行。恍然一物随之。…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