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题,今天大家都领到一本《心经的人生智慧》,在其中“不生不灭”的这章节中,我将两者的关系解释得还比较清楚,你们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问:成佛以后,阿赖耶识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是否还是刹那生灭的?
答: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转依的过程。佛法和哲学的最大不同也是表现在这一点上,世间哲学对宇宙人生也讲得非常清楚,但没有转依的内容。什么是转依呢?也就是一种实践,是对生命的转变!我们了解生命,目的是为了改造生命,将充满缺陷的人格改变成解脱的、圆满的人格;我们了解宇宙,目的是为了改造宇宙,将充满污浊的世界改变成清净的、祥和的乐土。在唯识宗的修行里,转依也就是转识成智,将有漏的、杂染的阿赖耶识,转变成清净的阿赖耶识。清净阿赖耶识叫做无垢识,它虽刹那生灭,但所藏的种子和信息都已清净无染。
问:阿赖耶识是否是弗洛依德精神学说的翻版呢?是否是潜意识的代名词呢?
答: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像:你爷爷是不是你孙子的翻版呢?佛教的阿赖耶识说,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提出的,弗洛依德的理论才多久?何况弗洛依德所分析的潜意识及无意识都非常简单,而佛教所讲的阿赖耶识更为详尽。所以说,弗洛依德的学说与佛教的阿赖耶识说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问:阿赖耶识是人类独有,还是有情生命都有的呢?
答:有情生命都有阿赖耶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就像佛教所说的佛性,无论什么人,甚至包括蚂蚁在内的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
问:阿赖耶识是第八识,那么第七识又是什么?它在生命里起到的最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第七识叫做末那识,生命存在的重要特点就是强烈的自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就是因为第七识在发生作用。
问:如何认识阿赖耶识的作用?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简单来说,保存经验、生命延续、维持色身等等,都是属于阿赖耶识的作用。
问:阿赖耶识与细细身是否等同?
答:细细身是什么?是不是指中阴身?中阴身也是色身的一种表现形式,也需要阿赖耶识来执持它,就如我们的身体和阿赖耶识的关系一样。一种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一种是执持生命存在的主体,两者是这样的关系。
问:佛经说,世界要经过风、火、水才毁灭。如果现在有人一按核电钮,世界就会毁灭,那佛陀的预言不就错了呢?
答:佛教认为,地、水、火、风对世界的毁灭是一种彻底的毁灭,经过这几个过程,整个地球就化为乌有,并飘散到太空。如果是通过战争,哪怕是核战争所造成的毁灭,不可能有那么彻底,只要有幸存者,人类又会逐渐地繁衍壮大。所以,你所指的是小毁灭,按照佛教的理论,在人类世界,这样的小毁灭经过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世界又将重新开始新的历程。
问:《阿弥陀经》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带业往生又怎么解释呢?
答:“带业往生”与“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并不矛盾。往生净土的确要具备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前提下,也允许带着尚未除尽的业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业”和“善根、福德”并不是完全敌对的,福德也是业,是善业,我们所积集的往生净土的资粮,都是善业。
问:我认识到了因,但心中仍为之烦恼,不知为何?
答:那是因为“知易行难”。认识和实际之间永远都是有距离的,我们烦恼是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返。当我们听到佛法的因果理论后,也许是有了一点认识,但仅仅是知道了因缘的表面现象。缘起的真正内涵是非常深奥的,如果对此有透彻的了解,所看到的一切就如梦如幻,但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对佛法的认识还有量的问题,比如我们相信因果,但是不是彻底地相信呢?只要没有真实的体验,这种相信还是要打折扣的。同样,我们体验到宇宙人生的真谛,并由这种体验所产生的信仰才是十分;如果仅仅是通过经书而得到的认识,哪怕再虔诚,也至多不过是五分,何况我们的信心本身就有问题,会有怀疑的成分在里面,那就只能剩下三分。用这三分认识来抵制无始以来的烦恼,力量岂不是太薄弱了?所以,虽然知道了因缘,还是会有烦恼。
问:在飞驰的列车上,有个人从车窗中被甩出车外,作为旁观者应如何做?能否将此归结为他前生的恶业?
答:这有点像在拍武打片:说时迟那时快。应如何做呢?这时候有没有你考虑的余地?通常你就傻在那里,也就如何不起来了。
至于“能否认为是它前生作的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的确和前生的业力有关,也有的本不该死,只是因为人生挫折和错误观念才导致了这样的悲剧,是今生的问题造成。
问:请问无明是善、是恶,还是无记?
答:无明是一种染污的东西。在生活中,我们有善的行为,也有恶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是在无明的驱使下。无明是人类的生死流转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一切罪恶的源泉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恶的,但一般的善还是在无明的范围内,未必能彻底摆脱无明的阴影。而无记则属于非善非恶,和无明还是有区别的。
问:发牢骚与不平则鸣一样吗?默默无闻是不是近乎沉沦?
答:一般情况下,不平则鸣是个褒义词,多是从公众利益出发,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勇气和正义感;而发牢骚所表现出的是消极的抵抗,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两者是有一定的区别,但关系比较模糊,不平则鸣搞不好就变成发牢骚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学佛并不是要我们默默无闻,佛教的忍辱也并非一味的忍耐。忍耐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就是无能,其实,一个真正能够忍耐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也更能够有所作为,反之,不过是匹夫之勇,未必会有多少建树。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说,看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还是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但不要过于执著。
问:《六祖坛经》中,为什么要以袈裟遮为讲授《金刚经》?
答:《六祖坛经》记载,五祖给六祖传授《金刚经》是在夜半时分,为什么不像我们这里的讲座,听的人越多越好呢?说明其中有大有深意,也就是只有在对方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听讲,其他人程度还不够,听了非但没有好处,还可能因此而谤法。由于这个原因,祖师传心须秘密进行。
问:人的自尊应该建立在什么上面?是金钱?是权力?是身体?是相貌?是社会地位?是知识多少?是本事?如果是建立在内心,那又是什么呢?
答:自尊应该要建立在我们的人格上,但也没有绝对的标准,比如说是共产党员,就要以党员的品行和德行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尊重自己的前提下,别人才能尊重你。有了这样的自尊后,就不会胡作非为。不是说,我长得特别漂亮,走路特别神气,就可以引以为荣的,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如果那样,等你老了、病了,就没有自尊了吗?如果自尊是建立在金钱和地位上,那没钱就不自尊了?没有权力就不自尊?所以说,自尊不是自大自傲,而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是举止行为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原则。
问:《阿弥陀经》里讲“饭食经行”,是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要吃饭呢?
答:这里的“饭食经行”和我们所理解的“饭食经行”还是不一样,它仅仅是用来表法。极乐世界的人吃饭也不像我们那样,需要搞很多饭来吃,他们只需想一想,就饱了。
问:意识和阿赖耶识的关系是怎样的?意识是由阿赖耶识产生并从属于阿赖耶识的吗?
答:阿赖耶识有四个因缘,上一次还有两个没有说,一是所缘缘,也就是所缘的境界和对象;再就是著意,任何一种心理的生起都须要著意。
至于意识和阿赖耶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的。阿赖耶识里蕴藏着很多种子,这些种子就是意识经验的反馈。我们都生活在意识中,意识发生活动后所形成的经验,在佛教叫做熏习,而熏习就反应到阿赖耶识里。所以,在我们的记忆中,有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学过的知识,为什么不会忘记呢?因为有阿赖耶识在保存。反过来说,意识产生的活动也是来自阿赖耶识提供的种子,正因为其中存在各种种子和经验,所以意识才能无穷无尽地延续。
问:无明是不是会离开有情的生命?烦恼是不是原本就存在?
答:无明是有情生命的附属物,是生命重要的组成因素,所以,我们的生命是处在无明的状态中,并由其推动生命的延续,这是一种原始的动力。而烦恼也是一种无始的存在,但不是天生的,如果是天生的,就不符合佛教的缘起观。
问:为什么我们对有些事情似乎已经能看开了,可一时放不下呢?如对一人进行理智的分析绝不会动情,但动不由自主陷入不能自拔的情感,是业力还是无明呵?
答:这是因为知易行难。虽然从理论上说,我们对一人进行理智的分析后绝不会动情,但感情的基础就是无明,所以是不能用理智去分析的,本身就没什么道理可说。还有就是因缘,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个人动情?这也是无始以来的积累,在前生乃至更前生,也许你们曾经相爱,曾经山盟海誓,或者曾经是母子的关系,父女的关系,这些缘都导致了你们在未来生命延续的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纠葛,由缘奠定了这种习惯的势力。
问:无明是固有的还是与因缘有关?它与天赋有什么关系?它的特异功能又何在?
答:在佛教中,没有固有的东西,所谓有,也是无始以来的因缘所致。从这个角度来说,天赋也是无始以来的积累。比如某人擅长书法,一学就会,并不是说生命里天生就存在书法的细胞,而是在前生或更前生,曾经精于此道,所以这一生,学习的时候就比别人更容易。
问:如果今生积德,来生会转变为…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