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惑录一▪P11

  ..续本文上一页念心态不同,造成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如果是“天君泰然”的一种心态,身心就能保持平衡,比较健康。因为怀疑、嫉妒、不满……的心态,在生理上会产生酸性反应,所以你母亲的风湿关节炎,是属于酸性体质,你给她多吃碱性的食物,如脱脂牛奶、小黄瓜、山药、大蒜……等这类东西,对身体有益。

  最重要的是改变她那偏去的个性,你可以对她说:“你怀疑他一辈子,对你有什么用呢?你不满意人家,人家不是照样发财吗?你抱怨人家的结果,上天也没有补偿你什么呀!越抱怨越苦啊!别人并不因为你抱怨而没有饭吃吧……”你如能够把她的病因作斧底抽薪似地去掉,心理绝对影响生理,她的健康便会跟著改善。

  各位看过“安祥之美”讲词的就会知道,所有的病皆是从心而起,所谓“百病从心生”,病从口入的病好治,从心生的病难医,因为不明其根,找不出原因。一般粗心的人根本不明白病因,又如何能对症下药呢?“心病还须心药医”,所以要想彻底治疗,必须从改变心态做起。

  反省忏悔除心垢

  问:反省时如何才不陷入纠缠?反省要发掘往事,与老师所教“往事浑忘却”如何调适才不矛盾?

  答:这问题很简单,要修行就一定要反省、要忏悔;反省、忏悔的著眼在去除心垢,扫掉障碍。如果你不反省、不忏悔,那些陈年往事是忘不掉也去不掉的,而且是赶也赶不走,只有真正彻底的做一次反省、忏悔,不二过之后,往事才会忘掉。说了没有用,做了你就会知道。一般人习惯于回想过去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最要不得的是忘不掉,忘不掉的结果便常常把自己陷入烦恼的深渊。修行人要发掘出自己原本永恒的真心,而奉它当家作主,岂可陷入早已不存在的虚幻往事里,而与之纠缠不清?所以“往事浑忘却”,忘不掉就要由衷的反省、忏悔。

  教学与修行两者如何调适?

  问:当老师教学生,是责任、义务,但在教学的过程里,常会感觉自己的安祥度降低了。请问教学与修行两者之间如何调适?

  答:教学生要用爱心,行爱的教育,发自内心地视教学为无上乐趣,安祥度就不会降低,更不会退失。如果你用苛求、不满、抱怨、失望……的偏颇心态去教学生,让学生成为你发泄情绪的对象,那对学生固然是一种伤害,对你自己的修行也是一种损失。因为错误与烦恼同在;罪恶与毁灭同步,你应该把操之过急、不满、抱怨、失望等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心理去掉,代之以爱心的容忍循循善诱,做到“尽心焉而已”!

  对于有些特别顽皮的学生,也要以爱心为本,多鼓励少责难,用不著恨铁不成钢,因为铁就是钢,钢是从铁的锻炼中提高它的纯度和密度而成的。修行人若以开阔的心怀去包容、去善尽职责的话,安祥不仅会与你同在,也会与周围的环境同在。所以不要弄错,不要在伤害学生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在生活中如何契入不二?

  问:安祥禅的特色,是能在老师跟前,当下识得本心,体会到安祥,但却无法悟道,在现今纷扰的生活中,如何才能契入不二?

  答:你这种问话,我说是“爱说笑”;你既然能够当下识得本心,获得安祥了,你还要悟什么道?你还想找什么道?

  我在第一篇讲词就曾经说:禅的基本架构是“正见”与“正受”;什么是“正见”?正见是无所见,有所见皆是“计、执”。证道歌说“了了见、无一物”,这就是正见。什么是“正受”?正确的觉受,也就是对法领会了以后的真实受用。

  假如说你要有所见,你所见的那些东西,统名法执,又叫理障,学正法不需要那些废知识,什么叫做废知识?烦恼来了它挡不住,对生死、苦乐的问题也不能解决。你只秒秒保持安祥,就不会烦恼,就会获得生命的源头活水,唱安祥歌,安祥是什么?是幸福的泉源,是摩诃般若的体现。

  你说无法悟道,你是在“骑马找马”,你没有契入不二法门,你是以有所得心来学无为法门,那是不相应的。

  安祥禅,安祥就是理、安祥就是事、安祥就是法的全部了,我已经和盘托出全都给你了,你还在找。如果另外还有,那也是画蛇添足,雪上加霜。“金屑虽贵,在眼亦病”,眼睛里不能掺砂子,金粉也不可以,为何不以自己的心当作眼睛呢?古人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此刻,当下若不自肯,不确认,你去找吧,看能找到些甚么垃圾。

  心若不动,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问:我是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必须在专业上投注心力,激发创作潜力,如果心如如不动,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答:如如不动是指心的原态,是创作的基因。从事艺术工作那是你的正业,刚才讲过八正道,正业是修行人生活所必需,艺术对人们有益,可提升人们生活的素养和品质,一个真善美的社会是美好的,也是理想的。艺术里充满了诗情画意,是创作的诱因,但创作离不开禅,没有禅,就只能提升技术的层面,而不具性灵之美。

  中国的大文豪、大艺术家都通禅,唐朝王摩诘、宋朝苏东坡、明代八大山人……不胜枚举。禅,它活在艺术里而超越艺术;活在宗教中又超越宗教;它是一种既具象又抽象、既存在又超越的艺术的艺术,生命的生命,智慧的智慧,存在的真实。

  你以从事艺术工作者来学禅,无异于在开拓灵感的泉源,如如不动,了了常知,是创造的势能,灵感的活水源头。你若不能认知“本来面目”,学问就没有根本,你便只能拥有类似电脑的灵性智慧,这样你会有闪烁生命力的艺术创作吗?

  从开始到现在,都只是在讲入门的方法,禅的真实内涵,你要自己进去才会知道,如何进去?安祥就是打开不二法门的钥匙,你能拥有和保持安祥,就能进入禅的智慧宝库。若离开了安祥,就只能在门外徘徊、观望,那是没有用的。从事艺术工作,如果有了禅,你的作品便会闪烁性灵之美,充满生命活力和诗情画意,来表达和提升你心的力量,这跟如如不动绝不冲突。

  有关参话头的问题

  问:有个晚上精神很好,便集中精神专心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内心感到黑漆漆的,而且十分沉静,忽然心生恐惧、害怕起来。第二天早上思惟旺盛、心中不安,这是否方法错误?

  答:安祥禅不是参话头,像你这样参话头是不得要领,谈不上上路。真正参话头,要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把所有千思万想纷飞妄念,归结到一个话头上,到达参又参不破,放也放不下时,久而久之,整个意识就变成了无意识。无意识就是独头意识,把多个意识变成独头意识,独头意识触机遇缘被打破,就到了客观意识,客观意识是真无我,真无我才是真有我。我们现在一说有我,大家便意会到我们生命的各别相,我们每个人的表层意识是不同的,这由于生长环境、遗传因数、教育因素……等构成了千千万万不同的人,如果把不同的表层意识去掉,我们原本的心,没有六根、没有六尘,每个人的心便完全一样了。

  我为什么不主张参话头呢?今天参话头要有大福报才行,从参话头到开悟,这期间不知要经几年?几个月?而且需要有人照顾,还要有明眼师父指导、护持,没有师父,你悟了,自己也不知道,不能当机立断把独头意识粉碎,久久你会成为白痴。如果你没有这个福报,每天还要上街、上班,不出门不行,那你参得见山不是山……见汽车不是汽车,见楼梯不是楼梯,那就太危险了。再说你没有透过反省,先去掉心垢,业障还在的话,就会物以类聚,你的想念跟魔相同,魔就来了,跟鬼相同,鬼来找你,你当然会恐怖,你没有彻底反省,没有正见,我执还在,有个“我”在,自然就会怕怕啦!如果没有我,谁怕呀!现在有句俚语“谁怕谁呀!”所以,你这样参话头,是不对的,不是每天参几小时,更不是高兴了才去参,情绪不好就不参,是如鸡孵卵,如炉炼丹,一直不断地参下去,不悟不休。古人参禅,废寝忘食,端著饭碗都不知下口……如此才能疑情成团。如果参一参,停一停,掺杂不纯,就像是烧壸开水,烧一烧,歇一歇,那将永远烧不开了。

  参话头如果比安祥禅简易、殊胜,我又何必讲安祥禅?五家七宗,门庭设施,各种作略都不相同,但是本质上和安祥禅完全一样,绝无差别。所以,我劝你别再参话头了,学安祥禅见性的人很多,从民国到现在,我很少看到过那位因参话头而见性的。

  身心原是幻愚者执而迷

  问:在会友中见有人于日常生活中,有些现象,比如:医院、殡仪馆、菜市场、……等灵气不好,最好不要去;天黑了,外面阴气盛,不敢出门;晚上睡觉要开灯……等等,请问老师,如何面对这种现象才算正确?

  答:这就是执著。医院、菜市场的灵气不好,这是事实,但是你去了,它可能变好一点。为了众生,你牺牲一点又有什么关系?至于说灵气不好、怕鬼、不敢出门……这很可笑,你又没犯法,怕什么?员警没通缉你,也没有债主向你讨债,有甚么见不得人的?什么阴气阳气?这是二分法,这是执著,有时候我是方便说法,那不是究竟,不必执著。如果你要真正立志成为大器,承当光的天使,你应该散播安祥,那里不好往那里去。地藏菩萨为何要入地狱?佛祖为何不当太子?却跑去外面修苦行?为众生发大心,要向佛、菩萨学习才对,至于开灯睡觉,这是不正确的坏习惯。灵气好不好不在外面,在你心里,你若胡思乱想,便落入想阴,开灯睡觉除了浪费能源,无裨修行。怕这怕那是你的“我执”作怪,修行者修正想念、行为也,不正、不对的就要修,就要扬弃,“身心原是幻、愚者执而迷……”别糊涂了,醒醒吧!

  怎样才能做到去执禅定?

  问:修行在未完全做好去执禅定以前,常受五阴滋扰及感官摆布,请问师父:如何才能做好去执禅定?

  答:禅的三个阶段:离执禅定、去执禅定和无…

《解惑录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解惑录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