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宏印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那麽复杂,就是由於对“法”的认定,五蕴的法、十二处的法、十八界的法,到底通通是空或不应该是空?或者说过去已经过去了是空,未来未生也是空,现在法因为还在所以不能说空;就在这些争执的见解上产生不一样的修行观念。诸如此类,可以看印顺导师写的“性空学探源”、“唯识学探源”这些书就是在探讨这类问题;事实上这些在知见上和我们的修行有很密切的关系。

  那麽,中观对於世俗谛没有另外再分假、实,凡世俗谛都是无自性、都是假名,没有将世俗谛又分成一个可空的假和一个自相有。唯识学主张“假必依实」,好比说丛林、树林,它是依一棵树、一棵树聚集而形成的,丛林、树林只是一个名相,是假的,但是一棵棵的树却不能说它是假的,如果没有一棵棵的树就不可能出现一大片树林,所以一一法的种子性,唯识学是主张有的。

  不过,唯识学虽然说“法有”,然而对於“色法”和“心法”又有一点差别。部派佛教对色法是执看有“极微”--物质分析到最後的那个极微;类似现代科学家说的分子、电子、原子那一类。唯识学说物质的、色蕴、色法极微不可得,极微就是将色法一直分析到最小,请问它还有没有方分【力位】?唯识学说如果物质的最微粒点还有六方分【即东西南北上下六个空间概念】就还可以再分,所以应该没有极微,如果有极微就可以再分。唯识学就用这个“方分不可得”来破斥部派对极微的执著,所以色法毕竟空。

  可是唯识执看“心法”不能空,说有“刹那分”--心的刹那、刹那,最微细的那个刹那还是有;阿赖耶识如瀑流,一刹那、一刹那连续起来就成了相续的心法。但是中观却破斥这个心法,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里对这方面做了破斥。为什麽龙树菩萨没有去破斥它?因为龙树菩萨在世时,阿赖耶识的思想不太明显流行,唯识学是在龙树之後发展组织形成的,前人怎麽去破斥後人的观念?好比现代的太空梭,你说明朝的人曾评论太空梭如何、如何,这不是笑话吗?

  唯识学讲空,只是空掉偏计所执性,又在依他起性建立清净心和杂染心的和合,叫做真、妄的和合。那麽,如果修唯识观,把依他起性的杂染心转过来,就成了清净的“大圆镜智”也就是“圆成实性”。大圆镜智一转,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前五识就转为成所作智,这就叫做“转识成智”□□转分别的识而成为清净的智。

  中观人讲有,除了刚才说的世俗假名有之外,我再补充两个观念。世俗唯假名,这叫做名假--名相、名称是假,中观谈假名分三种:第一种是“名假”,第二种是“受假”,第三种是“法假”。假名无自性,所以学佛的人对於名相、名称应该最容易超越才对,别人称呼我什麽、骂我什麽都是假名,无所谓,一切都是假名施设的。如果古时候把杯子叫做茶壶、茶壶叫做杯子,那我们现在不也跟著这麽叫惯了吗?美妙、丑陋、好、坏……这些名称都是约定俗成的嘛!所以名假容易懂。“受假”--领受的受,受也没有真实性,受是因缘和台、是因缘生灭的,没有永恒性、不变性,所以无论苦受、乐受、舍受,最後还是假,中观最究竟的还要通到“法假”。

  如来藏系统谈空与二谛

  如来藏真常唯心系认为,世俗谛都是假的、该空的,胜义谛则分两类……

  如来藏真常唯心系怎麽讲空?他们同样从二谛来看,如来藏真常唯心系认为,世俗谛都是假的、该空的;胜义谛则分两类。如来藏真常唯心系【法界圆觉宗】把胜义谛分两类,唯识则把世俗谛分两类,而中观说世俗谛通达实相,当下就是胜义谛。那胜义谛不就是解脱了吗?为什麽如来藏真常唯心系还要把胜义谛分为两类?因为他们把胜义谛分为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就是如来藏性可以空掉一切贪、嗔、痴、慢、疑、见等烦恼错误;不空的就是常、乐、我、净,解脱之後所证入的常、乐、我、净、神通、智慧、慈悲和佛陀的种种变化不能空,这些若空就不是真空妙有,而是一种偏差了。

  观空

  “空”可分为:分破空、观空、自性空三类,这三种空,应加何解释?

  从印度的部派小乘到大乘,讲空大概分三类--

  第一种叫做“分破空”又叫做“分析空”,比如当兵的人要分解枪,枪一分解还有没有枪的体?有没有枪的相?有没有枪的用?它的体、相、用可得不可得?当然下可得。房子也一样,分析起来都是钢筋、水泥和台而成的。树也一样,一棵树要有种子、士壤、养分、水分、人工灌溉才能长出来,没有这种种因、种种缘,它也是不会有。所以是因缘和合而形成它的体、形成它的相、形成它的用,若把这些因缘分解掉,结果就发现它是空了。这是第一种懂空的方便,这也可以称为钝根人懂空;他不相信房子是空的,你把房子拆掉,房子没有了,他不得不承认空;若他不相信宇宙是空的,有一天宇宙成住坏空也分解掉了,他只有接受了,这就是分破空。佛书上常讲到因缘是空,我们最常能看到的就是分破空这种讲法,都是因缘和合,因缘一散就没有了,所以世间也是空的。

  第二种“观空”是修唯识的人发现空的方法,是用观想、观照、唯识的--用心转境界。最普遍的唯识人的修法是修“十遍处观”,把十种境界观想转变叫做十遍处观;玄奘大师翻译为“遍处”,鸠摩罗什译为“一切处”--十一切处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修唯识观的人观照地之坚固性不可得,他证入通达空性之後就能得神通,穿墙入地都可以;又水是软性,用观想证入空性後,则履水如平地;发现水和火没有实在性,是空性,因此而能将水转成火、火转成水,就像这样到最後十种境界变化自如。识也一样,欢喜的念头、不高兴的念头是随著境界在转的,也是空;慈悲心在那里?贪嗔痴的心在那里?这都是找不出来的,因为它是没有自性的。但是因缘和合就生出贪嗔痴,因缘和合就生出慈悲心,不管善心、恶心都是无自性的,人家侮辱我,我就发脾气,嗔心不用你请它就出来了,看到可怜人、看到快死的小鸟,生起悲愍心去救助,这时慈悲心就跑出来了;这就是“因缘生”,心与一切因缘关系密切。

  进入禅定中的人,大概来说必须到四禅以上他的心才不动,四禅以上就是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或是四禅天的众生,他们的业是不动业,即不是善业也不是恶业,他们心念没有动,不落入善、不落入恶,始终都是“无记”、享受禅悦。初禅、二禅还有法喜、还有喜悦,尤其初禅,那种喜悦是很明显、很感触性、有触觉性得喜悦;二禅以上就比较微细,三禅以上更加微细。

  中观最後的“自性空”,当下即空,也不须要将这些境界分解掉才发现它是空,也下必用观想的方法把境界转化才是空,不须要那种神通的观想、观照。中观修空就是直接成当--一切境界当下就是空,一切境界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心经是讲“六不”,中论是讲“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生、灭就是有、无,生就落入有、灭就落入无,我们在这里没有谈有、无而谈生、灭这是相通的;“生”有没有实在性、永恒性、不变性?当然没有。“灭”有没有实在性、永恒性、不变性?也没有。所以生、灭没有自体性、没有实在性,这就否定了“生”的体、相、用和“灭”的体、相、用,所以用一个“不”字来诠释它。这是存在不存在的第一个层次问题,是通般若心经的,般若心经的第一个也是不生不,也就是说境界的有或无是不生不灭的,不能说是实有,实有就落入“常见”,不能说是实无,实无就落入“断见”。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都不是实有,实有就落入常见;也不能说实无,实无就落入断见。

  般若心经第一个说“不生不灭”,生、灭就是体性、存在,是有是无的问题,这是属於哲学的形上学在处理的层次。第二个说“不垢不净”,垢、净是性质、是好或坏的问题。第三个说“不增、不减”是量的问题.这三句话就是“体、质、量”。

  如果说“体”不生不灭,那我们说现在是造业啦、六道轮迥啦!怎麽会没有生命呢?其实,那是说究竟解脱相的时候,众生相不可得,没有真正众生可度,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不可得。所以,我们追问生命最初是从那里来?宇宙的最初因、创造因是什麽?那就是头上安头、是妄想、是无明的邪见;通达般若性空的人知道不必这样问。譬如说“无明”,无明从那里来?无明□□最初一念妄动;有没有一个无明?必须先假设有一个无明、无明是实在性,然後才能问它的最初因,一念妄动是那里来的,然而“无明”已经是虚幻的、无实的,根本没有无明,怎麽还会去追问无明从那里来?这不就叫做头上安头以妄逐妄了吗?所以无明只是一种执迷的、一种错觉概念,悟,则当下就没有无明了,差别只在迷与悟罢了!“理”也是如此,悟到了理,则事相上来说也应该是这样。以上是谈到般若心经的六不。

  “六不”以量来说,众生到底数量是多少?由凡夫成佛,最後有多少佛?如果说凡夫一个个都成佛了,凡夫就越来越少,佛越来越多,到最後连一个凡夫也没有了,通通都是佛。这些都是我们凡夫的戏论、妄想,没有这样的事;圣、凡,染、净,毕竟都是缘起、假名、施设、无自性、不可得。“时间”的长短,不论无量劫或最短的一刹那,都不可得,它没有真实相。“空间”也是这样。天文学家说:“人类自以为是宇宙的主人,这一时代已经过去了,宇宙是没有中心的。”宇宙那里是中心?有中心就有边,中边就可得,有“空间”的观念仍是落入中与边的,缘起性空无自性,宇宙没有中、没有边的。现在天文科学家在讨论说黑洞爆炸了,大家都往黑洞收缩了,我看这是科学家还在那边捉迷藏,因为宇宙、山河大地只是众生业力所现的依报,所以佛经说有的世界像一棵树…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宏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