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资粮▪P5

  ..续本文上一页凡夫认为是对立的,从本质说,塔佛盆碗都一样。于是有差别与无差别同时成立,这就是无碍。

  再可以打个比喻,如水与波。潭澄无风,则水中能显月影,风吹水动,水面生波,水中便不显月影。水代表本体,波既是事相。波有大小,小如皱纹,大如山岳,波小时可以载舟,波大时可以翻船。波有千差,水只一体。若问波是什么?波全部是水,所以说全事即理。再者自心是理,万象是物,事既是理,物既是心。所以佛教中,心物是不二的。(当前亚原子时代的欧美科学家们对于心与物,也正在螺旋上升为一体论)

  至于“全妄即心”呢?妄者虚妄,指妄心,妄想,从妄想而出现种种妄境。真者真实,指真心和真如。为什么说妄既是心呢?这又有一个比喻。例如水与冰。水表真如,冰表虚妄。冰是从水冻结而成的,表示妄也是依真而起。水可任意倒入种种形状的器皿,都相适应,毫无妨碍。一旦成冰就不行了,就处处有碍。冰与水有什么分别呢?冰只是多了一点寒气,凝冻成冰了,消除了寒气,冰仍是水,可见妄既是真,本来无二。

  “全修即性”者,修指修行,性指自性;又修指修德,性指性德。本来是佛,这是性佛,乃自性本具之德,亦即《观经》的“是心是佛”。但修德有功,性德方面,所以《观经》又说“是心是佛”。《观经》这八个字,应一气读,不易分割。既然“作佛”,便是修。但“作佛”之心,本来是佛,既是性,所以说性修不二。再者修德属于始觉智。凡夫不是觉,修行人发菩提心自觉觉他,这是始觉。始觉若合本觉,便趋向究竟觉,性德是本觉理,修德是始觉智,这里又有一个比喻。理如镜,智如镜上所生之光。镜光生于镜体,智光正是生于理体。但以本心之镜。久被无明垢染遮掩,故应修持,使镜重光。但镜光既是镜,并非他物。故始觉智即本觉理,所以说“全修即性”。

  第四句是“全他即自”。自指自性,他指佛与众生,包括一切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一切世界的正报与依报都是他,前已说明也都是我自心所现。所以说全他即自。《华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自他不二。

  以上这四句表理事无碍法界。大乘经典都有同样开示。例如《金刚经》说:“所以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般+木)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终日度众生是事,终日无度是理。度而无度,无度而度,故理事无碍。暑期中五台山通愿法师开示佛学院一学僧说:“无众生”,也正是这个道理。从事相看,众生如波,有生灭。若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是水,并没有波,所以说没有众生。

  此下“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显事事无碍法界,其理更深。当年华严会上大阿罗汉亦不能明白。事事无碍。指事相与与事相,称性融通,亦皆彼此无碍。一事与多事也彼此无碍。一多相既,大小互容,重重无尽。多中含一,一中含多,这就叫一多无碍。这都十方难懂。例如说全体包括局部,这毫无疑问,但说局部包含全体,大家便不能理解了。因为这是凡夫的情见所不能接收的,所以还要作个比喻,再以波同水为例:波是事,水代表理,多波摄每一个波。这是常情,现在加上一句,每一个波摄多个波,这就费解。其道理就在一个波的本体是水。此水包摄一切波,于是这一波就含有多波了。这就是一多无碍的浅说。《要解》又以灯光为喻说:“比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就像现在我们佛殿之内,悬挂了许多盏电灯,佛前还供者明灯,所以这些发光之物,所发的光都遍照全室,这也就像佛的心,众生的心,诸位的心,我的心都遍满全法界。彼此没有妨碍,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并且室内千灯之光,每一灯光遍入于一切灯光,每一灯光含摄一切灯光。一遍于多,多遍于一。多中摄一,一中摄多,互相遍满,重重摄入。相融无碍,不可思议。这就是《华严》十玄门中一多无碍的浅说。至于一中有多,也既是局部包含全体,还可以最新的科学成就来证明。用雷射技术来证明。用雷射技术来拍成的立体照像也称全息照像,拍照出的影像是立体的。如给我黄念祖拍照,所显出的便不是平面的影片,而是如塑像一样的立体像,我们将看到就如同真人的黄念祖在这里。这个底片,如被打碎。只需取出其中一个小小的碎片,底片是全体,碎片是局部,可是碎片仍然可以放出完整的黄念祖,只是形象稍小一点,可见局部中仍然包括了全体中的一切资讯,这就是一中有多的科学证明。

  以上所说的内容这样难信,我们信它有什么好处吗?这就因为具足六信,才是真信。真信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莲宗十祖截流大师《劝发真信文》说:“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这就是说没有真信,纵然念佛修善,但不能往生极乐,下世可生善处享乐。大师接著说:“当受乐,即造业,即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尔!”旃陀罗指以屠杀为业之恶人,阐提乃断善根无信之人。大师此说发人深省。苟无正信,纵然修善,则来生享福,在享福时必定造业,即造恶业,必受恶报,所以说,用正眼看来,没有真信而修善念佛之人,比阐提与旃陀罗的受报,只是在时间上稍缓一步而已。可见真信万分重要。

  那什么是真信呢?大师说:

  1、信我与弥陀,觉性无二,我虽昏迷,觉性未失,一念会光,便同本得。

  2、信性虽无二,位乃天渊,佛是究竟佛,我则随业流转。

  3、信我是弥陀心内众生,佛是我心内之佛。忆佛念佛,必定见佛,这就是说我与弥陀水乳交融。例如在牛奶中加一些水,于水中有乳,乳中有水,互融互摄,无毫厘间隔。所以我们念佛,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

  截流大师的真信,与《要解》的六信是一致的。其中都有事有理,并且是理事圆融,现有许多人,有的肯信事而不肯信理。又有人重理,而不肯信事,看不起念佛法门,认为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法,以上这两种人中,后者的病更重。莲池大师说:“迷理执事,不虚入品之功。”这就是说,有人虽不信理,但能信极乐是实有,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于是恳切发愿,老实念佛,也可以往生,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只是品位不会高而已。反之,如果只是执理而不信事,自身于理虽生浅信,但自心并未开悟。于是就废除了修持,不肯念佛,不愿求生净土,莲池大师批评这类人说:

  “执理发事,反受落空之祸。”此处为什么用一个“祸”字?这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说:“豁达空,发因果,莽莽荡荡招灾祸。”执理不信的人,谈玄说妙,自认高明,埋头研究,不去修持,一无所得,甚至发无因果,故反而不如仅能信事的人。

  对于《要解》所说六信,能生实信,必生殊胜功德,能信因果,便自然止恶修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再能信他,信本师释尊的教诲,阿弥陀佛的大愿,六方佛的证明,于是自然就能信事,信经中的两个“有”字,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于是发愿求生,老实念佛。这样于六信中生起了四信,就必能往生了,进一步如能六信具足,其功德更是殊胜,决定往生并品位甚高。信愿持名,不但是临终往生,若人根器猛利,修持精进,于现在就有不可思议感应。晋代有一穷苦的人,生活困难,起厌离心,乃专诚念佛七日,感阿弥陀佛现身说法,当下悟无生法忍,号觉明菩萨。《观经》中,韦提希夫人,只是在家妇人,闻经见佛,也获无生法忍。可见这个方便法门,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贤也不屈才,下到五逆十恶,亦可念佛往生,上智下愚,悉蒙法益,这是稀有之事。由例如有医生能医不治之症,当然是良医。五逆十恶就相当病入膏盲的病人,而持名法门仍可救度,可见阿弥陀是大医王;可见净土法门能度下根,甚至恶逆,正是他的殊胜希有之处,焉为因它能度下愚而轻视之?

  或有人说,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你们还在念佛是不是在搞迷信呢?不是的,信佛不是迷信。科学越昌明,佛教也越昌明,前几天《北京科技报》刊登一段报道,题目是“西方科学家的东方哲学热”,介绍西方科学家们正在热烈研究东方的《老子》,婆罗门教与佛教。前几年科学画报发表一篇短文,题目是“科学思想的无价之宝”,内中介绍研究高能物理以及生命科学等等科学界的第一流人物中,许多人把佛教思想看为宝物。又如《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根据F.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编译,原著是英文。[其中说到:“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惊人的平行之处。”指两者极为相似。可见我们不是迷信,一点也不落后。我们应当坚定信心,积极贡献力量,发出佛教的光辉,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世界文化的飞跃,并为众生谋求彻底究竟的真实之利。

  (四)发愿

  信愿持名为宗,底下谈愿。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对于婆娑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消磨宝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刚仍不算最坚,唯有愿力是最坚的。《普贤行愿品》说:人们临终时,一切诸根都败坏了,一切办法都没有了,只是这个愿王不相舍离。可见愿的重要。愿是盔甲,当我们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敌人做一决战的时候,什么是我们互身的盔甲?就是愿。蕅益大师指出,往生关键,就是信愿。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至于品位高低,那在于念佛的深浅。可见往生关键是正信切愿。有了正信,有了切愿,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要解》复说:“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定得生。”信愿要是坚固了,你临终能十念,那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宝王三味论》说,临终一念也可以往生。反过来说,若无信愿什么样呢?《要解…

《净土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访美杂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