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生给人;另外一人完全接受别人的施与……”
阎罗王的话还没讲完,甲鬼卒赶快跪出来抢先说:
“报告阎罗王!一辈子给与他人的人生太苦了,让我去投胎接受施与的那户人家吧!”
“那么另外一家谁去出生呢?”阎罗王皱着眉说。
“阎罗王!让我去转世好了!”忠厚的乙鬼卒平静地说。
两个小鬼皆大欢喜地去投胎,一心贪吝的甲鬼卒出生在乞丐的家庭,一生接受别人的怜悯施与;而发愿布施的乙鬼卒却出生在高贵人家,一生济贫救苦,享受给与的快乐。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了解施比受更有福,世间上最贫穷的是悭吝贪餍的人,懂得布施的人不但没有失去丝毫,反而拥有更多,施舍的人生才是真正富足的人生。
高位者恭敬中来,敬人者人恒敬之,得人心者多助,自然能够平步青云,位居高显。下贱者骄慢中来,贡高我慢的人,人人避之如同探汤,自绝善缘,自然受人鄙视瞧不起了。喑哑者诽谤中来,有的人讲话音声咽哑、口吃咬舌,原因是此人过去不知修持赞叹,甚至恶口毁谤。佛世时有一个小沙弥常常夸奖他人,赞叹三宝,久而久之,他的口中自然飘散一股异香,人人都称他为香口沙弥。我们如果想拥有美妙的音声,就要常行赞叹法门,赞叹的柔软语不但可化解人际之间的暴戾之气,并且能使我们自己很快趋入佛道。盲聋者不信中来,对于圣贤的金玉良言不能信解,对于因果三宝不知信仰,自闭于智慧真理之门,会得到瞎子、聋子的果报,看不到世间的真象,听不见世间的真音。
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对他人的生命懂得爱惜尊重的人,才能得到珍贵的生命;暴戾凶残、作贱生命的人,不知赞天地的化育,如何能感得天地之寿呢?遭致短命旱夭的果报是必然的道理。有一个小沙弥从小离开父母跟随师父出家学道,这位师父是已经得道的阿罗汉,有一次以神通的慧眼一看,这个才十二岁大的徒弟只剩下七天的寿命,如此难堪的事不好当面说破,于是告诉他:
“小沙弥!你好久不曾回去探望父母了,明天起你回去和父母相聚一段时间。”
不知究里的小沙弥乖顺的背起简单的衣单回去了,一星期过去了,虽是证悟了的师父,想到年纪轻轻的徒弟就此离开了人间,心头不由一片黯然。过了数天之后,师父正在为徒弟默默祝祷,突然看到小沙弥活蹦乱跳地从外面回来了,气色红润,一点病容也没有,师父很纳闷,就问他说:
“你回去父母都好吗?最近你都做了什么事?”
“父母都健康无恙,我回去一直陪侍在他们身边。”
师父再耐心的探问,最后终于查出整个事情的真象。原来小沙弥在回家的半路上,经过一个池塘,看到一群蚂蚁困在水中,手忙脚乱地挣扎求生,小沙弥看了,慈悲心一起,拿了一片荷叶,耐心地把一只只水淋淋的蚂蚁救上岸。由于这一念慈悲,不但救活了无数的众生,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时我们看到一些无知的孩子把玩蝴蝶昆虫,捉弄弱小动物,心中总为他们着急,何必糟蹋自己未来的宝贵生命呢?因此为人父母师长,从小就要教导幼童培养悲愍心,爱惜一切众生的生命,能够如此教育菩提幼苗,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个充满鸟语花香的国土。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眼耳鼻舌残缺,身体四肢有缺陷的人,是由于不能坚守戒律,侵犯了他人才会遭到不幸的果报;希望六根具足、仪容端庄,就要严持律法,收摄自己身心,不使放逸。
如何培植福寿的因果,佛经上告诉我们如果实践七种布施法门,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寿:1.设立佛像僧房。2.种植树木果园。3.常施医药救病。4.打造船只渡人。5.建设桥梁道路。6.点灯凿井施茶。7.造厕供人方便。添福寿的方法很多,建筑寺院、装塑佛像、助印经书,固然是增福添寿的途径,造桥铺路、施茶凿井、点灯建厕,直接嘉惠他人,更是播植福寿因缘的妙方。求得福寿的方法俯拾即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用心,确实去实践力行,福寿就在我们的左右。
我们如何求得福寿?世间上有那些福田能够生长我们的福寿呢?佛经上举出了下列八种:
1.三宝-三宝是我们修福培慧的好福田,所谓“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梁武帝过去是一个樵夫,有一天打柴回家途中,遇到一场骤雨,突然看到路旁有一尊石雕的菩萨像在淋雨,于是赶忙把自己的斗笠摘了下来,盖在菩萨的头上,由于他恭敬布施一顶斗笠,终于成为九五之尊,统理整个山河。
2.父母-父母是我们的恩田,佛经上说父母恩惠浩大,为人子女者纵然一肩挑父,一肩挑母,累劫累世行孝,也无法报答春晖恩泽于万分之一,孝顺父母的人必能得到人天爱敬,福寿俱全。
3.师长-师长传授我们以技能,启发我们以智慧,使我们能立足社会,明白善恶是非,师长是我们的敬田,应该恭敬他们如父母。
4.弟子-学生、徒弟、儿女,是我们未来事业、生命,乃至精神慧命的传承者,要好好爱护他们,细心教育他们,使他们茁壮健挺。
5.病人-身罹疾病的人最需要别人的照顾,有病的人我们应该拿出悲心、耐心,去关心他、帮助他、鼓励他,以进步的医药治疗他的身病,以精辟的道理去除他的心病,使他早日解脱病苦。佛经上曾说:八福田中,看病为第一福田。释迦牟尼佛虽已果德圆满,仍然不舍弃修植福寿的任何机缘,为病比丘看病,何况薄地凡夫的我们,怎可轻忽掉举,不知自求多福呢?
6.急难-遭遇紧急灾难的人,如水灾、火灾、矿灾、空难、兵难,都是我们布施爱心的对象,因此我们的社会上设有许多的慈善机构,创立各种的慈善事业,目的就在帮助急难的不幸者。不过今日所举办的慈善工作,应该以救助急难为主,而不是救济贫穷。难是一时的,贫穷是长久的,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因此有人主张“救急不救穷”,贫穷是救不了的,贫穷要靠自己去努力振作,最重要的是救助灾难,在别人最危急的时候,适时地助他一臂之力,在别人最饥渴的时候,即地播洒清凉露水。
7.根缺-身体残障的人行动比一般健全的人不方便,求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奋斗,我们在物质上要资助他们,在精神上给予鼓舞,让他们对生命燃起热烈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他们,平等地给予一切生存的机会,容纳他们,接受他们,不可以把他们视为异类,给予不平等的待遇。
8.百苦-忧愁、烦闷,受痛苦煎熬的人也是我们的福田,当我们解除了他们的烦恼,把欢乐散播给他们的时候,我们不但获得了福寿,同时也得到助人最乐的喜悦!
我们希望福寿增广,就要学习农夫孜孜矻矻地耕种,只要我们播了福寿的因,有一天自然会抽绿发芽,虽然无心希求,福寿的果也会降临到我们身上的,如果不懂春耘,而冀望秋冬收成,犹如守株待兔,一切将会落空。
过去印度有一位王后贤慧美貌,笃信佛教,常常行布施供养三宝,深得国王的宠爱。有一天夫妇在花园散步的时候,国王望着身披锦锈罗衣,头戴珠鬘宝冠的皇后就说了:
“皇后,今天你打扮得这般美丽,享受人间至高的殊荣,这一切都应该感谢我所赐给你的恩宠啊!”
王后平心静气地回答说:
“虽然妻以夫为贵,但是这一切的富贵是我自己布施修福得来的,每个人有他各人不同因果业报,谁也无法更改。”
国王听了王后如此斩钉截铁的回答,悻悻然地回到宫中,暗中把王后心爱的钻石戒子,偷偷地丢到江河。第二天王后皇醒来,找不到戒子,就问国王说:
“国王,你看见我的戒子了吗?”
“你的福报力量不是很大吗?怎么保不住自己指上的戒子呢?”国王不怀好意的讥讽她。
“如果这个戒子属于我应得的福份的话,是绝对不会丢失的;如果不是我的福德,强求也是没有用的。”王后悠闲自在的回答。
事情过了数日之后,有一天御厨买回一条大鱼回宫烹煮,不可思议地剖开鱼肚一看,竟然在鱼肚中发现王后失去的那颗闪亮晶莹的戒子。国王至此不得不相信福报要靠各人去培养,种了一分,收获十分,丝毫不会缺失。同样的故事也曾经发生在波斯匿王的公主身上。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位丽质天生的女儿叫善光公主,国王对这个女儿疼爱有加,视如掌上明珠。有一天国王就对公主说:
“女儿呀!你生长在帝王之家,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你应该感谢父王给你的庇荫,才有今日的荣华富贵。”
公主信奉佛法,懂得罪福自作自受的道理,因此回答说:
“父王!所谓福德因缘是自己种植的,不是他人所能给予的,今天我能够出生为公主,固然应该孝敬您,但这一切的福德因缘,是我自己过去所积聚的。”
波斯匿王听了女儿如此忤逆,非常生气地说:
“如果我不让你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你还能享受什么幸福?既然你认为自己有福报,我倒要试试你的福报究竟有多大?”
国王于是命令大臣找来一位国中最穷的青年乞丐,把公主匹配给他,公主毫无怨尤地脱去华服,换上布衣和乞丐结为夫妇。一天公主就问丈夫说:
“你年纪轻轻,仪表俊秀,为什么会一贫如洗,沦为乞丐呢?”
“唉!我本来也是宦官子弟,只因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又无一技可以谋生,只好乞讨度日了!”
“父母难道都没有留下什么恒产吗?”
“只剩下一栋荒废的老屋,但是蛛网缠结,无法避雨。”
“既然还有一间破屋,我们何不回到家乡,同心协力重辟草莱,耕种花果蔬菜,自食其力,总比沿街乞讨要强多了。”
夫妻两人于是回到了一片断垣颓壁的家园,合力地挖掘坚硬的石地,打算种些菜蔬。挖着挖着,突然…
《佛教的福寿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