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发心以后,还要有具体的修行方法。所以大乘佛法是以四宏誓愿为根本,以六度万行为方法的。
如果我们没有发愿只是去行,这叫虚行。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善事,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动机和目标,那就不是真正的善事,不能培养真正的善,所以是虚假的、虚妄的,叫虚行。如果我们发了四宏誓愿,却只是空愿,不去实行,或者立志很高,做得却一塌糊涂,那就叫狂愿。这样的发心对修学佛法就没有什么真实的利益,所以发心在菩萨的修行中是最前提的条件。
我们从《永嘉禅宗集》原文可以看出,永嘉大师是非常重视发心的,因此发宏誓愿这一部分的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比较多,分了八段,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一定要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皈依三宝之后,已成为正式佛弟子的我们,要以什么作为所对境来发心呢?如何才能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呢?菩提心的究竟内容是什么呢?永嘉大师在这一章里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一、总颂
卵生胎生及湿化,有色无色想非想,
非有非无想杂类,六道轮回不暂停。
我今稽首归三宝,普为众生发道心,
群生沉沦苦海中,愿因诸佛法僧力,
慈悲方便拔诸苦,不舍弘愿济含灵,
化力自在度无穷,恒沙众生成正觉。
第一段是总颂,总纲地告诉我们发心要以什么为对境,以什么为发心的动机。前四句的内容是总的告诉我们,一个想要修学佛法的大乘菩萨,要针对所有的众生来发心、发愿。卵生胎生及湿化,这是胎卵湿化四生,所谓六道四生,就是指六道轮回里共有四种出生生命的方式,加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共称作十二类生,包括了所有众生的生命状态。
从广义上来讲,十法界里,有九法界都可以称为众生,都不离开这十二类生,比如菩萨、声闻、缘觉,也可以叫化身,但他们属于解脱了生死烦恼、痛苦的圣人。这十二种类型的生命里面,需要去救度的只是六道当中轮回的众生,所以说六道轮回不暂停。
六道包含三恶道和三善道,三恶道就是我们生命所遭遇的痛苦状态,极苦就是地狱,中苦就是饿鬼,小苦就是畜生,这些痛苦的境界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恶行和恶念所感召到的恶报,是一种不快乐的业。快乐的业就是善心、善行的果报,也就是三善道的境界,极乐为天道,中善中乐为人道,下善为阿修罗道。阿修罗虽然属于天道,福报比人道高,但从修法的角度来说,人比阿修罗要高,所以有时候会按天、人、阿修罗来讲,有时候又讲天、阿修罗、人,这是层次高低所区分的标准不同造成的。
总而言之,六道轮回中的凡夫,因为没有定力,心念是很难控制的,没有停止的时候;又因为没有智慧,起心动念不清净,不是善念就是恶念,就会感召到善和恶、快乐和痛苦交集变换的世界,生命完全不能自主,死死生生,轮回不止,这就叫做无常。六道凡夫的生命是以无常和颠倒为特点的。
因为无常的缘故,任何境界不能长久,就算我们果报非常圆满,生活处处都得意,名利财色全是世界第一,那有什么用呢?风光也不过一百年,下一辈子如何就不知道了。所以不管是善是恶,也不管快乐还是痛苦,六道都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我们想要的是生命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脱离轮回束缚的自由。
那么发心为什么重要呢?发心就如同种子一样,有什么样的种子就能结什么样的果实。如果我们的发心只停留在去恶从善的层面,那就种了三善道的因,将来会感得天、人、阿修罗的果报;如果我们发了以出离心、菩提心为基础的四宏誓愿,就能从六道中脱离出去,并帮助其它众生也解脱出去。
总颂的前四句就把发心的对象明确了,我们要针对六道轮回的十二类生发起四宏誓愿。
我今稽首归三宝,普为众生发道心。我们皈依的是三宝,希望通过皈依三宝为众生而发道心。我们要知道,修行不是个人的事情,是有关一切众生的事情。我们常会以为 “一人做事一人当”,其实是当不了的,你做坏事时肯定也让其它众生受苦了。比如小偷偷东西,会得恶报,但至少被偷的人会很痛苦,社会也就不安了;反过来也一样,我们做了好事,哪怕只是把自己的脸洗干净,肯定也会让众生得到好处。所以修行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切众生的事情。我们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能利益到一切众生,不但自己会解脱,一切众生也都会解脱,恒沙众生成正觉,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道理。
我们前面讲过,诸佛和众生的法身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十方法界是同体、同心的。所以我们的每一个心念,都是诸佛法身的共同作用,但佛菩萨很清净,不受心念的染污,而我们凡夫呢,就把每一个心念都染污在里面了。善的念头就给世界增添了善的力量,自然就会美化这个世界;恶的念头就会增加世界的烦恼和痛苦,比如我们一不高兴,周围的人也会感觉不痛快,周围的景物也会变得可恶起来,是不是这样?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清楚皈依三宝是要为一切众生发起道心的。
群生沉沦苦海中,愿因诸佛法僧力,慈悲方便拔诸苦,不舍弘愿济含灵,化力自在度无穷,恒沙众生成正觉。众生现在都沉沦在苦海当中,我希望借助佛法僧的力量以慈悲方便来救拔这一切痛苦,永远也不舍离广大的四宏誓愿,救济一切含灵。含灵就是蕴含着灵明觉知、灵觉佛性的众生,我们大家都是含灵。虽然都蕴含着最灵明的佛性,但却都沉沦为凡夫了,所以化力自在的佛菩萨才要救度我们。化力自在是俱足一切智慧和慈悲方便的意思。这是第一段总颂的内容,告诉我们发心的大方向,后面七段就是进一步把总颂详细化。
二、皈依发愿境
说此偈已,我复稽首归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僧前,承三宝力,志心发愿,修无上菩提。契从今生,至成正觉,中间决定,勤求不退。
第二段就告诉我们详细的对境,也就是皈依发愿所对的境界。十方,是一切空间当中;三世,是一切时间当中,也就是十方三世的三宝,包括已经成佛的、尚未成佛的、正在成佛的,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这其实就是进行一个法界礼,内心对十方法界普遍地生起无比的恭敬皈依,向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乃至一切众生学习,整个生命都皈依投靠在这样的一件伟大的事业上。承三宝力,诸位如果发起这个心的时候,就无论何时都是有皈依的生命了,再也不会漂泊无依,内心成就菩提的无上愿力不会被任何力量所撼动,这就是承三宝力,承就是接受、传承、承当。
在十方三世三宝的力量加持下,能契从今生,至成正觉,中间决定,勤求不退。佛有“三能三不能”,三能者:一、空一切之相,成万法之智;二、知群生之性,穷亿劫之事;三、度无量之众生。三不能者:一、不能灭定业;二、不能度无缘之人;三、不能尽众生界。佛菩萨会化力自在地来帮助我们,但成佛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也就是皈依三宝以后,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解脱的,还要靠十方三宝共同的愿力支撑,才能保证我们在修行的路上能勤求佛道,不会退转。如果我们没有发心成就菩提,无论境界好坏都容易让我们生退转心,佛菩萨想帮我们也帮不上。《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楞严经》也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动机正确了,结果必定是正确的,如果动机不正确,将来就会遭到不善的果报。佛陀也告诉我们“因果同时”,发心就是你的结果,所以发心很重要。如果发起了真正的菩提心,那就是“将此深心奉尘刹”,只要有众生、有烦恼的地方,哪怕是舍弃头目脑髓,我们也会去帮助众生出离苦海。有了这样的心,修行上就不会退转了。
比如我们修行时突然遇到了疑难杂症,被其它众生所恼害,晕倒了、糊涂了或病倒了,很多人就会害怕得不敢修了,或者嗔恨心起来,就不想修了。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能提起菩提心,观想十方三世一切众生都是三宝,当然也就包括这些妖魔鬼怪了,这样一想,它们就不是来恼害我而是来成就我了。我们不但不烦恼,还会感激它们,并对它们产生更强烈的悲心,发起更大的愿力、承担力去救度它们。佛陀在被歌利王割断四肢的时候,就是这样发愿的,所以才能持续修行,最终成就佛果。逢到好的境界,我们也不能退转,比如三禅天境界,如果我们贪恋在里面不出来了,自己都度不了,那还度什么众生呢?
我们发了心以后,也不要总是害怕,觉得“我发了这个心了,千万不要退啊”。这样的担心是没有用的,也是不需要的。我们只要发心纯正,从此到成正觉的路上就自然不会退转;如果发心不纯、有夹杂,那就有可能忘失,忘失了就会退转。所以我们要随时在禅修当中,检点自己的发心,发心要很纯正,不要左摇右晃。
如何才能发起纯正的菩提心呢?对于凡夫众生来讲,都有我执的存在,而菩提心是以觉悟了无我为基础的,所以我们的发心恐怕是不能一步到位,是有层次的。即便是修行人,最初发愿也是以“我”为出发点的,比如“我想成佛”、“我想修行”、“你们不要打扰我,最好支持我……”那社会上的人更是如此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扩展各种事业,去获取名闻利养,这就是凡夫的特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所以这样的发愿也无可厚非,但是凡夫所追求的这一切境界是不是正确,他所依赖的评价标准能不能给生命带来升华,能不能给众生带来好处,这就值得考虑了。
佛法很有方便,可以针对凡夫我执严重的程度设立不同的法门,我们只要能如法修行,就可以从凡夫自私的心当中一步一步地脱离开来,这就是解脱。作为凡夫,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获得美好的一切,佛法并不否认这种追求的合理性,而且整个佛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众生获得极乐和自由。所以我们希望自己生活得越来越好的想法并不是自私,但是如果我们只想自己好,不管其他人的死活,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就是自…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