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的思想▪P3

  ..续本文上一页如来藏的意思在内;但是《坛经》不能接受怀着不善之心也能念佛往生的观念。也就是说,必须先要做到自净其心,才能往生佛国净土。

  (7)《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四弘誓愿,是菩萨戒的基础,又叫做一切菩萨成佛的通愿。发大乘心,求成佛道,就是菩萨初发心。若要求受菩萨戒,先要忏悔、发愿,然后接受三归,《坛经》就是以此架构来劝人实践它的法门。不过,《坛经》在四弘誓愿之上多加了“自心”和“自性”的观念,因为自心是无量广大的智慧心,自性是清净不动无障碍的佛性,所以发愿度无量众生不是心外真有众生可度,断一切烦恼不是心外真有烦恼可断,修学一切法门不是心外真有法门可学,成无上佛道不是心外真有佛道可成。如果不是这样,便成了心外有众生、有烦恼、有法、有佛,那是二法,不是不二法;那是执着攀缘;不是解脱自在。但也因此造成许多人的误解:自己尚在烦恼中而说没有烦恼,也不需要断烦恼;不懂佛法而认为没有佛法可学;无能帮助众生而认为心外没有众生需要度;不知佛道是什么就认为不需要成佛。这就变成了邪见,亦即《坛经》所说的“邪迷”、“诳妄”、“不善”、“嫉妒”、“恶毒”等的心理现象[52]。

  六、《坛经》的心理实践

  《坛经》的法门叫做无念法门,《坛经》的修行叫无念行;连带着无念的观念,还有许多名词。在般若品有“无住无往亦无来”[53]、“无念无忆无著”[54]、“无相”[55];在定慧品有“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56];在忏悔品有“无相忏悔”[57]、“无相三归依戒”[58]。“无念”一词最早见于《大乘起信论》[59],但《坛经》是不是受了起信论的影响,不得而知;在《金刚经》有这种暗示,那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60],《坛经》不用无心而用无念,可能是怕把染著心和清净心混淆。《坛经》中所讲的自心一定是清净心,无念是指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愚迷、骄狂、嫉妒等心念所染;而且念念之中,前念、今念、后念不被前境所缚[61],所以“心不染著是为无念”[62]。“无住无往亦无来”是用之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它说明了用大智慧来超越一切烦恼的事实,所以《坛经》说“打破五蕴烦恼尘劳”[63]。它不是本来没有而现在有,也不是现在一直停在这儿,从来没有离开过;不能说它是有或是没有,不能用任何话来形容它。同样地,如果运用大智慧能使我们的心,不停留在任何一个念头上,也不被任何念头所吸引。“无住”是指现在,“无往”是指过去,“无来”是指未来。也就是在每一个念上面都没有我,实际上就是无我的意思。“无忆无著”,所谓“忆”和“着”是指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念头和事物有取有舍,那就是烦恼。因此《坛经》说:“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64] “无相”这个名词也是从《金刚经》的经句而来。前面已举过《坛经》所用的《金刚经》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65],而且《金刚经》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66]。其实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三种是指众生的自我中心,和他的生活环境,寿者相是众生在时间上活动的现象,四种相也就是众生在时空中的关系和现象,这些叫做一切相。唯有离开一切相,才能发现无上的真如心。因此《坛经》要求我们以无念得到智慧,以无相亲证佛性。所谓无相是指离开内外相对的相以及体用相对的相。

  七、《坛经》的生活实践

  佛教徒的生活实践通常是用戒定慧三无漏学作依准;依戒摄身,依定摄心,依慧指导身心的行为,这是佛法不变的原则。在受戒之前需要发愿、忏悔,发愿是愿意接受佛法修行佛道,如《坛经》忏悔品,所举的四弘誓愿;忏悔是对于三世的罪障以至诚恳切心来忏悔。凡夫在受戒之后,对于戒律的持守,尚有违反可能,所以还要忏悔;一次一次地违犯,再不断地忏悔,就能持得愈来愈清净,犯过失的可能愈来愈少。《坛经》也鼓励这一点,所以设有忏悔品,里边包括忏悔发愿和受三归依戒。然其与一般经典所不同的,是强调“无相”的观念。无相的意思是心外无法,一切法皆是从自己的心中所显现,归依三宝也即是归依自心,以“自心”归依“觉”、以“自心”归依“正”、以“自心”归依“净”,便是归依了三宝[67]。一般的说法是以坐禅来达到定和慧的目的,而《坛经》于此也有不同的观点。通常认为坐禅的方法不出于禅观,也就是用各种不同的观想法,例如数息观和不净观,或五停心观等,来达到身心统一及超越身心之外的目的。可是《坛经》对此有所批评,它主张既不要着心,也不要着净,也不是不动。如果着心,那是妄想;如果着净,那是妄念;如果是不动,只有自性才能办得到。所以他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68]。这对于传统的次第禅观而言,是不相同的。传统的次第禅观,是要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用心去放在一定的方法上,然后使得散乱心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而入定境。可是《坛经》所说的坐禅不在于打坐,乃在使得自己的心当下不起杂念而能见到不动的自性,叫坐禅。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内心自然不乱,所以也叫定,并且说这是真正的禅、真正的定。从外面看叫做禅,从内看叫做定;实际上,坐禅、禅定,是指同一椿事。也可以叫三位一体的不二法门吧!

  脱稿于一九八九年六月三十日纽约禅中心

  

《六祖坛经的思想》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四种净土任君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