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析《大般涅槃经》的核心思想(湛如)

  试析《大般涅槃经》的核心思想

  湛如

   (一)涅槃四德与三德秘密藏

  

  佛教各宗派都以涅槃为最后归宿。小乘佛教视世俗世界为“无常”、 “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灰身灭智,不要再生。这样的涅槃,只能是对死亡的讴歌,即不能给人以激励,也无利于佛教的发展,所以受到后起的大乘教派的激烈批评。认为人生诚然是苦的,理应从中解脱出来,但涅槃并不意味着死亡。诸佛如来都有一个入胎投生,出家得道,由凡入圣而至最后涅槃的历程。但这仅仅是随顺世间作出的一种示现,而不是表示佛如凡夫一样的有生有死。“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于涅槃者(《光明普照高贵德王品》之五)”,这是《大般涅槃经》贯彻始终的重要观点之一、《大涅槃经》的开头一品,就在否定世间“常乐我净”的基础上,确定了出世间的“常乐我净”。这就是涅槃法身四德。“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间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所以者何

  有想颠倒,心倒见倒,以三倒故,世间之人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名颠倒。以颠倒故,世间知字而不知义。何等为义

  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颠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见《大正藏》卷十二P377)。《大般涅槃》在(寿命品)里否定了世间的“常乐我净”,肯定了出世间的“常乐我净”。世俗人把世间的“无常、苦、无我、不净。”误认为“常乐我净”去追求,这是一种颠倒的认识,简称四颠倒。二乘人据此否认有出世间的“常乐我净”,这类认识也是四颠倒。出世间的常乐我净,“常”指不可磨灭,无变易,被侧重用来规定法身的性质。 “乐”指世俗人受乐……感受不同的大乐,受乐性属无常败坏,毕竟还是无乐,而大乐则由身不败坏所得,是“常”所得之乐,亦称“常乐”,这是侧重用来规定涅槃的性质,“我”也称“大我”,意谓“大自在”,绝对自由,“大自在故名为我”。净谓如来性善,纯清无染,亦名大净。说明佛所有法,包括菩提般若等一切思想行为的性质。分别来看,“常”指法身,“乐”指涅檠,“我”指佛身,“净”指佛法。从总体上说,“常乐我净乃得名大涅槃也。”是大涅槃的固有性质,所以后人简称之为“涅槃四德”,涅槃四德为诸佛所具备。

  

  “涅槃四德”法身名日“秘密藏”,这在《寿命品》第一之二上有所论述,:如“我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字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

  犹如“”字,三点若立,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见《大正藏》十二卷P376下)。这就是说,秘密藏即是大涅槃,由三法构成。三法者即解脱,法身与般若,此三法横纵均不是,乃成圆伊。圆伊即秘密藏,即无穷之深奥,不可思议。而小乘涅槃灰身灭智而巳,而此大涅槃三法具备,乃真常不空如涅槃。然而具备有四德的法身虽曰“秘密藏”,而其实无所谓“藏”,因佛所亲证,全部显了无余。故在《如来性品》第四之二上说:“如佛所说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义不然。何以故

  诸佛世尊,唯有密语,无有秘藏。譬如幻主,机关木人,人虽睹见屈伸俯仰、莫知其内而使之然。佛法不尔,咸令众生悉得知见,云何当言诸佛世尊有秘密藏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来实无秘密之藏。何以故

  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静无翳,人皆睹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开发显露,清静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见《大正藏》卷十二P390中)。显而易见的说,“秘密藏”实是坦然明白,尽管如此亦具备诸多深奥,不可思议,唯证相应。证无证相,只是如如显现。因此,涅槃法身常住不变。住者不住之住,住无相。此涅槃法身不只是消极地灭尽烦恼,正面显一光明常在。佛入涅槃,而实际上无所谓入不入。入不入只是其示现之相,为了济生的方便,可以示现入,为了众生也可示现不入。示现入者寂灭无相,只是实相。《般若经》即如此主张。而实相一相,所谓无相。而此经则说“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见卷八《如来性品》第四之五)。示现不入者则种种化身。种种神通,而其法身则总是恒常如如。佛的法身是常,进而要找出其何以为常的原因。经说证得佛身是由于认识佛性而来,佛性原本就是常,只因为烦恼障故,处于隐伏状态,如经过必要的修习,它即可逐步显现,等待完全显现,就成为佛身法身;而在《涅槃经》则肯定了佛身的四德,这是本经的显著特色之一。

  

  (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佛性是佛独有还是一切众生共有呢

  从大乘角度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众生就是不同生类的意思。生类虽不相同,但佛性均等确是相同的。在《如来性品》第四之四上说:“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以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语贫女人,“我今雇汝,汝可为我耘除草秽”。女即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宝藏,然后乃当速为汝作”。是人复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人答言:“我家大小尚不自知,况汝能知

  ”是人复言,“我今审能,。女人答言,“我亦欲见,韭可示我”。是人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见巳,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不能得见。如彼宝藏,贫女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众生,所有佛性为诸烦恼之覆蔽,如彼贫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见。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所谓佛性,而诸众生见是事已,心生欢喜,归仰如来,善方便者即是如来。贫女人者即是一切无量众生,真金藏者即是佛性也”。 (见《大正藏》十二卷P407中)。

  

  为了进一步阐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连续例举了力士额珠,雪山一味药等。佛性即是我义。此我是“真我”。“如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佛性是由那整一佛果法身置于因地而说。佛性与佛果其内容并无二致。如果就佛果而言佛性,则佛性之义首先是佛之性,或者说是佛之性格,而不是“佛所以成为佛”的性能之义。一般所理解的佛性是佛所以成佛的性能。但《涅槃经》所说的佛性,其首先所表示者不是此义,乃是佛之性,佛之体段之义。如同儒家说性善,是直接就道德实践而言成圣,所以可能的根据,不是就圣人之体段而言圣之性。而此经的佛性在此当其置于因地而言佛性,亦有是佛果之因义。即是因,亦有其成为佛之根据(种子)之义。然而此整佛果(佛的体段)转为因地而为佛性,其为佛果之因,成佛之根据,这只是十分笼统形式的因果关系,即只就隐显的关系而说,还不能表示出佛所以成佛的性能之义。只说隐名佛性,显名佛果(法身)。人若问如何能显

  想寻求此能显原因,则光此佛果置于因地并不能表示出,而此能显的原因,才是因地佛性的确切含义。因地佛性要成其为所以成佛之根据或者性能之义,则必须即在此因地之整一佛性中能发现出此能使之为显的原因或性能。如此一来,佛性有两义:(一)佛之体段。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意即悉有成为佛的体段之可能,不过为烦恼所覆,不显而已。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潜在的佛。从这种角度谈佛性,即是如来藏。如来藏也有两义:一是藏属,二是潜藏。前者表示不空,如来法身是无量无漏功德聚。而后者则表示此不空之法身为烦恼所覆,隐而不显。(二)是所以能显有此佛之体段的性能,就此能显性能而言佛性。此佛性义是所以成为佛的性能或超越根据之义,不是佛之体段义。《涅槃经》说佛性首先是佛的体段义,此是正面说的。至于所以成为佛的性能的佛性义,即是缘因了因。本经以佛之体段义的佛性为正因佛性。但此正因佛性必须有缘因了因来显现。这是说众生本有佛性,是佛对众生慈念的表示。佛性即“常乐我净”之理(涅槃,法身)在众生身上的体现。众生虽含藏此理,但为烦恼覆盖着,只有除去烦恼才能见悟佛性。在《涅槃经》里首先以“法性”为佛性。“法性”这个概念的含义有二:其一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其二,指佛教的教义或理论。这种永恒的、普遍的事物本质,谓之法性。这样的“法性”也即佛教教理,是成佛的最根本的原因,此即谓之“佛性”。

  

  佛教用以解释人生过程的教理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此中某个具体“众生”虽有生灭,但体现于个体众生中的“十二因缘”之理则永恒不变。所以在《狮子吼品》第十一之六上说:“佛性者名十二因缘。何以故

  以因缘故,如来常住。一切众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缘,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二因缘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其次用以解释人本质的教理,是所谓“色受想行识”等“五阴”。 “五阴”的每一阴都是“佛性”。“色”是佛性。何以故

  是色虽灭,次第相续,是故获得如来三十二相如来常色,……譬如真金,质量变迁,色常不异—一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质虽无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说,色为佛性。……众生受性虽复无常,然其次第相续不断,是故获得如来常受。众生之想虽复无常,以想次第相续不断故,得如来常恒之想。行名寿命,……众生寿命虽复无常,而寿次第相续不变,故得如来真实…

《试析《大般涅槃经》的核心思想(湛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