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研究 第十六章 烦恼障同所知障

  唯识研究

  周叔迦

  第十六章 烦恼障同所知障

  唯识家修学的目的;便是:

  ①断除一切有漏。

  ②成就究竟无漏的果。

  这就是大乘。若是只注意断除一切有漏,这便是小乘。何以人的漏纷纷的流注靡有休息呢

  这便是由于烦恼。何以人的无漏佛性不能显现呢

  这便是由于不能觉悟(领会真理)。所以唯识哲学说:人所以不能成佛,由于两种障:

  ①烦恼障:烦恼障是从人我见产生的。

  ②所知障:所知障是从法我见产生的。

   这两种障各有一百二十八种,总说只有十类:

  ①「萨迦耶见」:即「有身见」,便是「人我见」。

  ②「边执见」:是对于事理上执着一偏的见解。

  ③「邪见」:是事理上错误的见解。

  ④「见取」:是执着一己的见解而不肯舍。

  ⑤「戒禁取」:是由于不正的见解不应当作的认为要去作,应当作的反认为不可作。

  ⑥「贪」

  ⑦「瞋」

  ⑧「无明」

  ⑨「慢」

  ⑩「疑」

  这前五个便是由百法内烦恼法的「不正见」分开的:其余五个的解释便同百法中一样。十类中又有二种不同:

  ①「见所断」:是由研究正当理论,实际推测而得断除的惑。

  ②「修所断」:是用种种对治的行为而得断除的惑。

  人的修道当然先断「见所断」的烦恼;然后方能断「修所断」的烦恼。

  复次,研究甚么理论可以断惑呢

  只有「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谛」便是真理,这四谛是二层因果的真理。要知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无非是苦;这苦的由来,是由一切行为所集成;这是世间因果的真理。要求脱苦,唯有证寂灭:要证寂灭,须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的道;这是出世间因果的真理。但是宇宙间的情状不过欲界、色界、无色界。要断烦恼也是要先断欲界惑,次断色界惑,最后断无色界惑。这三界中欲界具足十种烦恼;色界、无色界只有九种,因为这二界是没有瞋的。欲界十种烦恼各有「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的不同,便是四十种「见所断」惑;色界九种烦恼也有如此差别,便是三十六种。无色界九种烦恼也有如此差别,便是三十六种;共合「见所断」的烦恼是一百一十二种。

  这「修所断」的烦恼是不分四谛的,只是按修行的浅深分的。欲界的「修所断」烦恼有六种,即萨迦耶见、边见、贪、瞋、无明、慢、色界、无色界,只有五种,因为没有瞋。共合三界中「修所断」的烦恼是十六种,但是就浅深上分却有八十一品的不同。三界中欲界是一地;色界分四禅,便是四地:无色界分四空处,便是四地;这共总九地。每地各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共九品的不同,便是八十一品「修所断」惑。

  所以就行位说,这阿赖耶识的差别有五种不同。凡夫的阿赖耶识是「具足相」。世间离欲的人——其他宗教或学派修行人的阿赖耶识是「不具足相」。菩萨和有学的声闻——「须陀洹果」、「斯陀合果」、「阿那含果」的阿赖耶识是「一分灭离相」,因为菩萨是断二种障未尽的;有学声闻是断烦恼障未尽的。阿罗汉和缘觉的阿赖耶识是「烦恼障灭离相」;佛的阿赖耶识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灭离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