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眼藏▪P6

  ..续本文上一页钝诸根,都得度脱。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当来之世,经道天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如果说必待惑业消尽,不许带业往生,这便同一般的竖出生死,不成其为特别法门了。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上,曾指出净土法门是“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大师所谓“胜方便”就是不断惑业,带惑往生。大师说:“依余宗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唯兹念佛,带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也说:“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此外历代祖师大德,也都处处阐明这一要点。

  2.有人认为既有惑业障住,如何往生净土?这一方面是弥陀如来“十念必生”大愿的感应,譬如把巨石放在船上,便可不沉;一方面由于此人临终“至心念佛,便能暗契一心,顿出生死。譬如千江万水,只要没有狂风巨浪,虽有微波,也能显出月光。莲池大师说:“令谓至心者,即一心也。……此之至心,正属理一心。一心既朗,积妄顿空。”这里指出“至心”念佛的重要,也正显弥陀本愿的不可思议。

  3.《观经》所说九品往生中,下品上生是“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化佛后生宝池中。”下品中生是“……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下品下生者是“……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观经》所说,下品三种人,都是造恶众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消除了五十 —— 八十亿劫的生死罪业,而得往生。可见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只要信真愿切,心力坚强,便能于念念中,消除罪业,往生极乐。但正象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所说:“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可见这些人虽得往生,但必有余罪未消,如罪业都已消尽,那末二菩萨为什么还说“除灭罪法”呢?又如果罪业都消,往生者个个断除了见思惑,生方便有余土,那末生凡圣同居土的又是何人?再看《观经》九品往生中,前四品或悟无生法忍,已破了无明惑,或得阿罗汉道,已断尽见思惑,都是断惑往生;而后五品有的要经半劫或一小劫成阿罗汉,有的要经十小劫,才入初地,可见往生时,都是带惑而生。由于带惑有深浅,故证果有迟早。所以经典中虽没有“带惑往生”的提法,但实际上对“带惑往生”的涵义,已作了具体表述。总之,博地凡夫,惑业尚在,而能横超三界,长谢生死,非带业而何?严格地说,在没有证到妙觉位以前,都可名为带惑,罗汉虽断见思惑,还未断尘沙惑,未破无明惑。圆教初住菩萨,虽破一品无明,尚有四十一品无明待破。所说虽是教相,但教相正说明理性,性相原是圆融一体的。

  综上所述,带业中有消业,消业中有带业,不宜说只有消尽惑业才能往生,以免使人畏难,摧人善根,这才好啊!

  至于另一些人,听说只要具足信愿,可以带业往生,临终自有佛来接引,即使下下品也于愿已足。这是走到另一极端。由于依赖心强,平时不重视老实念佛,临终怎能至心念佛,伏住惑业,往生净土?只有随业漂流去了!

  (二)怎样理解“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凡是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心不散乱,光明显发,与佛光光融通,就“生则决定生”了。正象每一电台发射的电磁波,遍满虚空,这比喻佛的光明无处不照。如果我们能转动接收器的旋钮,调准波长、频率,世界各地声音,立即就在当前。这比喻念佛到心不散乱,也能起感应作用,在刹那间,由佛接引生到净土去了。那么为什么又说“去则实不去”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真性广大无边,周遍法界。正象《楞严经》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又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可见十方世界无不在自性包含之中,极乐净土,也正是自心本具之土,哪有来去之相可得?“生则决定生”是说事,“去则实不去”是说理,而却理事无碍;知佛无来去,而见佛来,明本来无生,而现往生。正象一座大圆镜中,显现数十层楼阁、山水,层次分明,但镜光并没有去来。有些行人喜谈理性,厌说事相,但理事不二,本来交彻,又何必舍事就理,离相觅性呢?如果我们以生为生,这是常见;以无生为无生,这是断见,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才是第一义谛啊!

  (三)为什么说“禅净不二”

  禅净一门,归源都是一样,但门庭设施有异,下手方便不同。禅是主张即心是佛,直下无念,顿悟清净心体,空寂灵明,妙用恒沙。净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久久功纯,念到根尘脱落,自然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古德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二门不但是分无可分,而且是合无可合;分合都谈不上,还论什么同与不同,二而不二呢?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又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净宗行人,应从这里死尽贪心!

   回 向 偈

   我写此文 严净佛土

   上报四恩 下济三途

   见者闻者 度人自度

   尽此报身 共生乐土

   (原载于《般若花》、《念佛大圆满》)

  2、上师关于净宗念佛的圆满开示

  (2003年讲于上海麦克花园)

  弟子问:师父啊,请您对佛教关于净土法门多多开示,让大家能够如法修学,好好念佛,了生脱死,往生极乐,然后再回入娑婆,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徐老开示:释迦牟尼佛根据众生不同根性,应机施教,密宗、禅宗、净土宗等等。由于众生的根性个个不同,所以佛应病与药,不同病根,不同习性,应机说法。因为众生根性无量,所以法门也就无量。

  佛法无量法门,归根到底,总的目的,就是希望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息妄显真,明心见性,了脱生死。这是佛教的宗旨。

  虽然有无量的法门,但是根据古来大德的开示,想即生了脱生死,成就这一大事因缘,并非简单容易啊!而净土宗念佛修持十分特别,非常殊胜,主要特别在三根普被:上根、中根和下根。

   关于念佛的方法,首要的是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注意,是十六观经里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谓“是心作佛”呢,我们念净土宗念佛,主要用功就“一心不乱”四个字。一部《佛说阿弥陀经》,重点只是两句话:一句是“一心不乱”,另一句是“心不颠倒”。经上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其中,一句是“一心不乱”,一句是“心不颠倒”,而“心不颠倒”就是“一心不乱”,所以归根结底是“一心不乱”,要求非常明确。

   一心不乱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上的一心不乱,一种是理上的一心不乱。

   事上的一心不乱,就是碰到各种五欲六尘境界,能够心不散乱、不动摇,事相上做到杂念不起,这是“事一心不乱”,相当于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证到无生,断除了见思惑两种烦恼,因而出离三界。念佛修持,念到事一心不乱的人,实际上也断见思烦恼了。但是,还有两种惑烦恼没有断:一种叫尘沙惑,尘沙烦恼;一种叫无明惑,无明烦恼。因此,有些大阿罗汉回小向大,继续前进,先破尘沙惑,再破无明,见法性,就成为法身大士。《华严经》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破无明,见法性。三种惑:见思惑比较粗,尘沙惑比较细,无明惑比较微细。《首楞严》里谈到三惑时说,不尽三惑,即使有神通,亦为入魔道。修持必须逐步地破尽三惑。三惑破尽之后,在位置上讲,等于圆教初住菩萨,等于别教初地菩萨。破无明,见法性,到这个地步,才谈得上理一心不乱,理上的一心不乱。

   什么是“理一心不乱”呢?晓得自心就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念佛时,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就是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念所念双亡,叫理一心不乱。在这个境界里,寂而常照,照时不起妄念,灵明觉照。寂而常照,也就是照而常寂,既有体又有用,既有定又有慧——寂就是体,就是定;照就是用,就是慧。到这时候,定慧、寂照属于不二境界。

   我们念佛人,从最初一念下手,如果能念念不忘,一丝不挂,不入迷惑,紧紧凑凑,绵绵不断,净念相继,到后来逐步逐步就可以进入寂照境界。到寂照境界时,实际上就是禅。所以,禅净不二。常说念而无念,又说无念而念。念,还是念的,但没有挂碍。心里没有挂碍,无能念之相,也无所念之相,全没有的。虽然在念,等于没念;若说无念,但念念阿弥陀佛,很清楚,并不是不念,一句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这在禅宗讲,就是禅的境界,所以禅与净不二。对初下手的人来说,好像分禅分净,实质上是一回事。从结果来讲,净土宗的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的灵光独耀,实际上是一回事。禅宗说“妄想脱落”、“灵光独耀”,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寂照境界时,灵光独耀。在密宗,又有密宗的说法,叫“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实际上还是一回事,同样境界。

   我们现代人,大多数修净土宗比较稳当。对上根人来说,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明心见性。并非不可以明心见性,上根人可以修到理一心不乱。念佛念到妄想脱落、一心不乱的时候,自性了了分明。中根人呢,比如阿罗汉,念到两惑断掉,凡碰到事上境界,能杂念不起,自然而然被定力摄住,心不散乱,这就达到了事一心不乱。以上两种境界,对下根人来说,不下非常的苦功夫,是很不容易达到的,尤其是我们在家居士。但是,根据永明大师的…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