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理想。佛法对人生,充满光明的理想,所以不是悲观的。以国家大事来作比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永久如此下去,那实在太恼人了,所以有『大同』思想而求其实现。我们也如此,如人人生死无边的流转下去,不能永断,那如何是好?佛法的修学,就是不让它永久无限止的延续下去,而求其永断。如生死永断,即开展出无边光明,永远自在,永久清净,彻底究竟,证得真理圆满实现的涅槃。生死永断而实现的究竟涅槃 [P181] ,佛法中或称之谓『常、乐、我、净』,也就是永远安乐,永久自由,永久清净的境地。
佛说法,不外乎开示我们这样的一回事。这可以说是,从声闻乘法到大乘法都是一样的。所以佛在初转*轮时说四谛法门,说『知、断、证、修』,就是知道是苦;应断其原因;断了能证入涅槃;这要从修行的方法去实践。
现在综合起来说,学佛人都说要了生死,即是『永断』的意思。可是如何断法?都不知道,所以说『由知何永断』。先要知道什么是要永远断的,找到应断的根本,给予彻底的断除。断以外,还有其余是所应证的。永断与应证,包含了种种义相,应加以分辨,所以弥勒菩萨说:故我造此论──『辨法法性论』。
正论
一 辨法法性通明三乘义 [P182]
甲 略标
1 总摄二事 当知此一切,略摄为二种:由法与法性,尽摄一切故。其中法所显,即是说生死;其法性所显,即三乘涅槃。
从此以下是正论,即对所永断的、所应证的,作详细的分别。依太虚大师,分为两大科:第一、『辨法法性通明三乘义』;第二、『特详转依别彰大乘义』。就是先以法与法性的分别,通明三乘的法义。然后专论转依──转生死为涅槃,特别发挥大乘的胜义。
『辨法法性』中,分略标与广释;略标中又分为二目:一是总摄二事;二为别说三门。
一、总摄二事:就是将现在所要讨论的一切,用法与法性──二事来统摄,一切依法与法性而显示出来。
「当知此一切」:应当知道,所永断的事,所应证的事。好像只是二事, [P183] 其实永断里面包括了很多问题;应证里面也包括了种种的修行,种种的过程,证得的境界。这二者,包括了一切的一切。可以说永断是世间法,应证是出世法;永断是生死法,应证是涅槃法。永断和应证,实包括了一切。
「略摄为二种」:现在,把一切法统摄在二种中,「由法与法性、尽摄一切故」。一是『法』,一是『法性』。弥勒菩萨以法与法性来统摄一切,因为法与法性,可以将所应断、所应证的一切问题全部统摄在里面。
法与法性,是佛法中的名词。名词的含义,是随时代,随区域,而有多少不同的。如中国古代的『仁』,孔子和孟子以及后代的学者,对仁的意义,解说上多少就有些不同。佛法也是这样,不但法义深奥,名词的定义,也是不完全一致的。不要以为某名词,从辞典上找到了意义,就以为一切都可应用。因为有一派即有一派的定义,佛法中,小乘与大乘,宗派与宗派间,同一名词,定义每多少有些不同。正如现在世界上的哲学家,使用的术语,也是各有各的意义,不会完全一致的。法与法性,此二词的意义,不一定要照本论的意思讲 [P184] ;不过弥勒菩萨本论所说的法与法性,有着独到的解说。
法,凡是有一种特性,能使我们了解是什么的,叫做法。如成唯识论说:『能持自性,轨生他解』。就是有他的特性,使我们依之而有特殊的认识,不会与其他混乱。世间现象界的一切都如此,所以一般生死界中所有的一切,都名为法。法性是法的本性、真性、实性。弥勒菩萨就把此法与法性二者,总摄一切,该括一切。
摄,古代有自性摄与他性摄的解说不同。现在本论所说的摄,如领袖那样,是领导中心,统摄一切,这是约他性摄说的。如说『布施』不只是布施的行为,也可包括了布施的动机与结果。进一步说,布施同时相关连的持戒、忍辱等……也可统摄在布施中。现在约这种意义,说一切的一切,都总摄在法与法性二词内。
法与法性,究竟讲的什么事?「其中法所显,即是说生死」。法所表显的,就是说生死方面的事。「其法性所显,即三乘涅槃」。佛法中,因修行人的 [P185] 发心不同,修行不同,智慧不同,向来分为三乘:声闻乘、缘觉乘、佛菩萨乘。三乘都可以证得涅槃,三乘的涅槃,都是依法性而显示的。这可见,『辨法法性论』,就是『辨生死涅槃论』。法显示生死,法性显示三乘涅槃,以法与法性,统摄了生死涅槃中的一切。
现在再把生死与涅槃二词略说一下:什么叫生死?中国人以自母胎出生时为生。断了气为死。依佛法说,在父母交合,男精女血结成一个新生命的开始,此是佛法所说的生。母生儿女的生,只是通俗的生育。人如此,动物也如此,升天,落地狱,都取新生命开始为生。死,说断气还不够,有人断了气,还能活过来,可见实在还没有死。佛法以为,以人来说,呼吸断了,身上全冷了,一切精神活动都停止了,这才是死。
学佛的人,常常说『了生死』,好像是只说生与死,其实并非此义。生死是一个新生命开始到这个生命的结束。一个生命,从新生到结束,中间一切都包括在生死之内。佛法详细说到生、老、病、死;在这生死过程中所有的一切 [P186] 事,都包括在内,所以经中每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甚大苦聚集』。在从生到死中,各式各样不如意,不自在事,一切境界,一切遭遇等等,都包括在里面。
这样说,不过说这一生中,从生到死的一切事情。佛法说生死,还要进一步说: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生生死死,生生不已,『生死』包括了一切生死轮回;生死太广大了,所以比喻为生死大海。如果不这样说,我们活在世间,死了就完了,一切解决了,那就用不着佛法。只因为死了还要生,生了还要死,生生死死,永久不断,所以需要佛法,佛法才能彻底解脱。无限生死的一切,都用这法来统摄,说明生死。
什么是涅槃?涅槃,是印度话。涅槃的字义,有二种意义:一、含有消散的意思,一切苦难、障碍取消了;二、由消散而表显出来的,自由、清净、安宁的,这就是涅槃。
佛法常说生死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生死是生灭变化的,没有常住的 [P187] ;变化而不安定的无常,当然是苦的;苦迫而不得自在的,所以是无我。无常、苦都消散而不存在了,所以说涅槃是常(不生不灭),乐,清净的,这就是学佛的究竟归宿,究竟的理想。假使我们要设想涅槃是什么样的,那一定不对的,因为我们现实经验到的,尽是些不理想,不自由的;凭我们有漏的思惟分别,是不能正确理解的。所以只有从一切苦痛消散中,以烘云托月的方式,反显出涅槃。但这不是不可体验的,所以与不可知论不同。
在本论,涅槃依法性而显出,法性是一切法的本性。佛在阿含经中,说涅槃为『最上法』,也就是最究竟的法。或称『无为法』,无为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不从烦恼业所造作(为)的。三乘学人修学,有一共同的目的,如『金刚经』说:『皆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是最究竟的,最圆满的涅槃。『楞伽经』也说:涅槃是一切圣者的归趣。平常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法就是归向于离欲清净的涅槃。
以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有三乘:声闻;缘觉;大乘即佛、菩萨乘。声闻 [P188] 乘,听了佛的教法,依照佛说的去修行,到达究竟而证得涅槃。根据佛所说之法,才能依法修行,不能自发自觉的。举比喻说,佛如发明家,发明了电灯,教以如何的方法装置开关,一按可亮;声闻如一般人依此而行,电灯也能放亮一样。缘觉的特性是独觉,不适宜于团体生活,近于中国隐逸独居之士。缘觉人喜独住茅室,什么事都厌烦,吵吵闹闹的事,当然更讨厌。从经、律看起来,缘觉人对说法也没有兴趣,乞食也会嫌麻烦。但这种人的根性,比声闻为利,能由自己的智慧而觉悟。佛也是无师自悟,用自己的智慧,慢慢地磨练成。到自己大彻大悟,发明了这究竟的真理,实现究竟的涅槃。佛与独觉之不同,在于佛的福报大,智慧大。佛成就大悲大愿,可以广度众生,独觉无悲愿,所以只能自度,什么都怕麻烦。智慧不及佛,自然其他一切都不及佛了。佛法分三乘,要成佛的,应学菩萨,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这就是大乘行。虽然学佛的有根性的不同,所证的涅槃,原则的说,是不能说不同的。如说:『三兽渡河,渡分深浅』。象、马、兔,共渡一条河,象的力量大,它是直流而过,而 [P189] 且踏到河底的。换言之,他是彻底的。马、兔也渡河,但是浮在水面中过去的;也在水中过去,可是他是浮在浅…
《华雨集第一册 三 辨法法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