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P13

  ..续本文上一页这是常情的意解),因为既然「非心」,不应该再问是有是没有。「非心」是超越了有与无的概念,不能说是有是无的。二、「非心」──心不可得,是说不坏avika^ra、不分别avikalpa。没有变异(坏),没有差别(玄奘所译的前三分,作「无二、无二分」;或「无分、无别」),就是(真)如tathata^ ,不是世间分别心所分别那样的。对于「心性本净」,『般若经』从胜义parama$rtha体悟的立场,纠正以心为清净的见解,一直为后代中观Ma^dhyamika、唯识Vijn~a^nava^^din二派所宗奉。

  所引的经文,比对「小品」类『般若经』的各种本子,所说的「心」,有菩萨心bodhisattva-citta、菩提心bodhi-citta的不同,如:

   1.「不念是菩萨心。(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

   2.「心不当念是菩萨」。

   3.「其心不当自念我是菩萨」。

   4.「不执著是菩萨心」。

   5.「彼菩萨虽如是学,不应生心我如是学」。

   6.「不当念是我知道意」。

   7.「不执著大菩提心」。

  在大乘佛教的开展中,起先是「菩萨心」,迟一些才成立「菩提心」一词。如上文所引的2.,是后汉(西元二世纪八十年代)支娄迦谶Lokaraks!a所译的『道行般若经』,为最古译出的『般若经』。4.是唐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的第五分,是文字最简短的。最先译出的,最简短的,都作「菩萨」与「心」,与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的『小品般若经』一致。从文义的先后来说,须菩提Subhu^ti说:菩萨、菩萨的名字不可得,般若、般若的名字不可得。菩萨与般若都不可得,如听了而能体悟,不惊不怖的,那就是菩萨应学的般若波罗蜜。接着说:菩萨这样的学,不念manyeta──不执著、不高慢是菩萨心。上文从菩萨与般若──我、法的都不可得,指出菩萨应这样的学般若。然后,使菩萨反观自心──知道我、法都不可得的心,也是不可得而不可着的。依修行的过程来说,前说所观的不可得,次说能观的不可得。如改作「菩提心」,在文义上,就不免感到突然了!在大乘佛教开展中,菩提心受到了佛教界的重视,菩萨心也就被转化为菩提心了。如6.是吴支谦(西元三世纪初)译出的『大明度经』,作「不当念是我知道意」,道意是菩提心的古译。7.是玄奘所译『大般若经』的「第四分」,译为「不执著大菩提心」。现在梵本的『八千颂般若经』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su^tra,也作「菩提心不应着」bodhicittena namanyeta;manyeta有高慢的意思。进一步,到了「大品般若」及「十万颂般若」(与玄奘译的前三分相当),就引申为「菩提心」bodhi-citta,「无等等心」asamasama-citta,「广大心」uda^ra-citta──三心。罗什所译的『大品般若经』,作「得是心」,「无等等心」,「大心」;「得是心」,一定是「菩提心」的讹写。这样,本是观能观心的本性清净,演化为菩提心的本性清净了。

  心性本净的「清净」──prabha^svara有「明净」的意思,是继承『阿含经』说而来的。依『般若经』说,清净并不局限于心的本性,而是通于一切法的。如『小品般若经』说:「一切法本清净相」。清净,『般若经』是形容诸法甚深相的;经说极多,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说:

   「如来所说无尽,无量,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说」。

  『般若』「第五分」说:「诸如是等无量法门,义实无异,皆是如来方便演说」。无染是清净的异名,所以『大智度论』卷六三(大正二五·五0七上)说:

   「诸法实相常净。……是清净有种种名字,或名如、法性[界]、实际,或名般若波罗蜜,或名道[菩提],或名无生、无灭、空、无相、无作、无知、无得,或名毕竟空等,如是无量无边名字」。

  依经、论所说,清净,无生,空等,都是「异名同实」。方便的约境说,名为(真)如、法界、实际等。约行说,名为空,无相,般若等。约果说,名为菩提,涅槃等。虽有种种名字,而都表示那胜义的体悟内容。『般若经』的「心本性净」,可说引发了自性清净如来藏说,但方法是不同的。『般若经』是平等法门,观一切法都是「本性空」的;如说「本性净」,那就是一切法本性净。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二三四上),在说明了「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接着就说:

   「舍利弗复问须菩提:但心不坏不分别,色亦不坏不分别,乃至佛道[菩提]亦不坏不分别耶?须菩提言:若能知心相[性]不坏不分别,是菩萨亦能知色,乃至佛道不坏不分别」。

  不坏不分别」,是「心非心相」的意义。在菩萨观慧中,不但是心,色……佛菩提,一切都是不坏不分别,也就都是本性净的。所以『般若经』说:「我不可得,……佛不可得,毕竟净故」。「我不可得,……五眼不可得,毕竟净故」。『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五一中)说:

   「须菩提!色净即是果净,色净故果亦净。受、想、行、识净即是果净,受、想、行、识净故果亦净」。

   「须菩提!色净即是萨婆若净,萨婆若净故色净。须菩提!色净、萨婆若净,无二无别,无异无坏。受、想、行、识净,即是萨婆若净,萨婆若净故,受、想、行、识净。须菩提!萨婆若净、受、想、行、识净,无二无别,无异无坏」。

  『般若经』是实践的平等法门,说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净,而不是特重于心性本净的。所以说清净,我与法,色与心,凡与圣,道与果,没有一法不是毕竟清净的。这是般若正观的平等法门,是实践的,向上的。如来藏自性清净,指出众生本有如来性,为成佛净因;或以如来藏为依止,建立凡圣、染净一切法。这是重于心(或我)的,说明的,从上向下的(或称之为「却来门」)。所以『般若经』的心性本净说,可能引发如来藏说,却不是如来藏说。

  『般若经』说一切法本性空prakr!ti-s/u^nyata^又说一切法毕竟空atyanta-s/u^nyata^;说本性净prakr!ti-vis/uddha,又说毕竟净atyanta-vis/uddha。净与空,有什么不同意义呢?『大智度论』卷六三(大正二五·五0八下)说:

   「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以人畏空,故言清净」。

  空与净,只是名字不同,而内容是一样的。佛法所说的空,走「最甚深处」,而听者容易想像为什么都没有。爱有恶空,是众生的常情,所以大乘空义,属于少数,而非一般人所能信受的,信受也容易误解的。为了教化的方便,所以又称为本性净,毕竟净。虽内容还是一样,而在, 听众听起来,似乎有清净微妙的存在,只要有所依着,就易于接受了。龙树这一解说,对「初期大乘」说空,而演化为「后期大乘」的说有,提贡了一项应机设教的合理解说。

  「初期大乘经」的部类非常多,有关心性本净说,大抵与『般若经』相契合,如『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三(大正一五·五一中)说:

   「前际一切法净,后际一切法净,现在一切法净,是三世毕竟净,无能令不净,性常净故,是以说一切诸法性常清净」。

   「何谓诸法性净?谓一切法空相,……无相相,……无作相,……是名性常清净。以是常净相,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性,涅槃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说心性常清净」。

   「譬如虚空,若受垢污,无有是处;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污,无有是处。……以心相实不垢污,性常明净,是故心得解脱」。

  『思益经』得一切性──空、无相、无作的常清净,说到心性常清净。举虚空为譬喻,比喻凡夫心从来不为客尘所染污。这是在法法性净的理念中,阐明心解脱citta-vimukti的可能。因为「设垢污者,不可复净」;修行而能达成心净解脱,可见心性的本来清净。

  大乘经采用「心性本净」说,是应用到多方面的,如『持世经』所说的心念处Citta-smr!tyupastha^na。观心的生灭,虚妄无实,「从本以来,不生、不起,性常清净,客尘烦恼染故有分别」。从通达心无心相,「不分别是心是非心,但善知心无生相」。「不得心垢相,不得心净相,但知是心常清净相」。心常清净,是超越于是垢是净的;不着垢相、净相,才是经说心性常净的意趣所在。『阿□世王经』,是以悟解罪性本空,而忏除罪业为主题的。忏罪的教授,是说明心不可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心无形、无处,无来无去。心如虚空那样,烟、雾等五事,不能使虚空有垢,所以说:「心者本净故,亦无有沾污,亦无有而净者」。如『大净法门经』,应用于烦恼即菩提的说明。一般以为心本清净,而不知一切法本来清净,贪、镇、疑等烦恼也是本来清净,所以说:「若能思惟分别贪欲、镇怒、愚疑及诸尘劳,本悉清净,是则菩萨求佛道也」。从这几部大乘经来看,心性本净,只是心空、不可得的别名,决不是说:心有清净庄严的功德。

   「心性本净,性本不净」,为「人喜起诤论』的「十论」之一,如『成实论』卷二说(大正三二·二五三下、二五八中)。

   原始般若的论定,如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六二七──六三八)。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2.『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3.『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卷一(大正八·五0八下)。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