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慧文即由此悟入大乘真义的禅观。
空观的提出,是在佛陀「大品般若经」中,若依后世天台宗的五时教判说来看,般若经的提出,是为破除学佛者的执着心,不论是对四圣谛的执着,或是对自我的执着,佛法最深义是在得获世界最深智慧,期与世界实相同合为一,而实相只是如如真实,若在求佛者心中有一丝毫成佛的执念,则不能得最真实的佛法,所以学佛者要建立空的智慧,但是,所谓空只是不执着,不是空无所有,一概否认,所谓空是在一种对宇宙人生态度上的全面放下,没有世俗中人惯有的任何要求欲念,体悟大乘佛法菩萨道精神的生活方式,而勇猛行之,这才是佛陀谈空的本怀,而龙树菩萨则最能体会此点,遂以一部「大智度论」的著作来诠释「大品般若经」,而能让学佛者认识佛陀般若空观的道理,也藉此揭开了大乘佛法精神的面貌。
另外,对于原始佛教时期学佛者公认的四圣谛教义,龙树也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其中集谛的十二因缘观,龙树则重新发挥而建立一种缘起性空的观点,即对于世间一切存在事物之对待态度,都应该视之为没有存在的绝对性,一切事物都是依因缘而互为所生,故无自身本性的真实性,更进一步言,一个学佛者必须知道世间世事之无常性空之理,对于世事之变化本身视为事物之本来面目,而对变化也不再以变化来看它,在一种绝对平静的观照心中让佛法的智慧自然涌出,这就是龙树在一本专为论难他教所见不究竟的著作「中论」中所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八不缘起之真义,即对十二因缘论再作深度解释,而不让一般学者陷落于对缘起真义之片面解释,因而再次掉落于任何名相的执着之中,而要扫掉一切在理论观点上对世事实状所建立的说法,使这一个问题定着在龙树的般若中道观中,亦即在<<中论>>中最有名的一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要藉中道实相观法把大乘般若空观的真义表明,即对一切有为无为法都需认识到它只是在暂时作为被认知表述对象时才出现存在,它自身的存有性质仍只是因缘假合中之一个片段式地存在而已,我们必须如此地体贴它的缘起性空假名之深义,如实地安置其位,这才是观空之真义,只有在如是之空观中才有佛门真正放下的自在,而不会一边拼命地放下些什么后又一边不自觉地拿起了什么。这是龙树般若空观的中道义。
第五节:天台宗重禅法修行
龙树菩萨与天台系谱的慧文禅师的关系,在于慧文因读《大智度论》而领悟一心三观的道理,而成为天台禅行的心法,而慧文禅师又是以禅行名动当时的大师,从此由慧文至慧思至智者,都是实际禅修的成就者,那么,禅行是什么,禅修与佛法的关系为何,禅修的理论与实际在天台宗内部的情形为何,这是本节所要讨论的问题。
首先,佛法是一门需要身体力行的教义体系,佛学教义尽管浩瀚无尽,处理天上地下各种问题,但是归根结底,佛法就是要人学佛,在生命的全幅内涵中追求一个完整的佛化人格,当信仰上已接受佛陀教理为天上地下最高殊胜之至理真言之后,接下一步即是要身体力行一番,然而在从事实践之时,却也又是再一次的重新建构与修正自己对佛法的理解的时候。佛法至为深奥,必须是在高度的智慧观解下才能有所领悟,因此一般对佛法的学习都有特殊的方式,必须让求佛法者成就自己于某种境界之上才算学佛有得,这种境界便是在一种知识与智慧与能力与人格上的完全胜任才算真实,所以佛法的成就是极艰困的,历代高僧大德所穷思力索的便是如何求佛法,然而,佛法的内容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的全幅内涵的真实相状之学问,透过对世界观真相的建构理解,同时就建立起在宇宙中的人生之终极目标。佛陀自身即是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最高的觉悟者,他是觉知宇宙真相、找到有情众生的最真实归宿的人。但是佛陀所揭示的世界观太为深奥,尤其是大乘经典中的佛化世界及佛陀人身之境界能力层次都难以以一般知见方式建立理解的真实度,因而需要特别的求道进路,那就是禅定的实践。
佛陀自己即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年而后悟道,由于佛法是探求宇宙人生真相的知识,是当时人文知识之外之上的学问,不能用一般的方式求得,必须摒除一切人事外缘及知识障见,在殚思竭虑以至言语道断心行路灭之后才能领悟的。而从大乘经典内容看来,其所悟入之世界,也远非亘古以来人类知识范围内之事者,是故只有在禅定修持的某种境界程度之上才有悟入佛陀所揭示之实相的途径。这就是为什么众多高僧都那么重视禅法或能以禅法见长而名流青史之故了。
简言之,禅法是成佛之道的直接法门,透过禅定的修持与智慧的观解而直接悟入佛所亲证之境界,禅定的功夫下得愈深,则悟入的境界也就愈高,而禅定境界的提高是依着心念修持的净化程度及与佛理教义最高知见的解悟程度而改变的,于是禅定工夫的追求便成为精微高妙之佛义世界实相之领悟与相应此一实相而来的性情人格之精化修持的功夫,因此,重要且有成就之禅师便是能提出禅修法门且有亲证经验的教学者,而天台宗的初祖慧文禅师便是在这方面有所超越的高僧,而为慧思所从学并效习之者。
依据大乘经典,如法华经及华严经等,佛陀说某一种经典教义之前,都会先进入相应于该种教义义理世界的精神状态里头,例如讲《法华经》前进入法华三眛,讲《华严经》时进入华严性海,这意味着法华境界或华严境界的佛法义理是需要先整理严肃学佛者的智慧及人格修养到该境界的场所里之后,才能在入乎其内的如实理解之中而由进入者再将义理内涵以自己亲证之真实所得如实不差地再作表达推衍,这是求学佛法的特殊方式,也是佛法难求及佛理领会程度内涵常有差异的缘故。所以禅定的修持成为追求佛法的根本路线,在专注与净念的情境中由求法者自己进入佛理境界,而所谓悟道,就是进入了如实感受的佛法世界,而不只是文字义理的推敲理解而已。
此外,对于所证悟的佛法知见,必须寻求相应的修行法门,此即需寻求在禅定修持时当作心念专注的何种调息,因而有着各种禅观学说的提出,即为协助禅修者易于入证禅境之用。而所谓禅法大师者,即为对修持禅定之方式能有亲证而后提出过程理论的人。
慧文禅师就是在对龙树所传《大智度论》及《中论》教义有所领悟的大乘高僧,因解悟龙树传教之若干义理之后,能够自由地发挥其所领悟之内涵,更能提出在解释上的新说法,这就是他对于《大智度论》中所言「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三种智慧可以一心中得,以及从《中论》四句谛中所得「一心三观」的领悟。
至于慧思禅师即为对于《法华经》之解悟能亲证悟入并在智者大师修法华行时能为其印证所入真实者。而智者大师本人则为在深得「法华三昧」的基础上,再次发挥慧文禅师在「空、假、中一心三观」之说证上的境界,而进一步提出「空、假、中三谛圆融观」的禅修理论者。并为圆证法华及涅槃教义之深度,而提出「一念三千的性具实相说」以为禅观的实相知解而为禅修者提供此一圆融通透的世界实相之禅观内涵。
由此可知禅观的理论与实践从来就是天台宗实相学的真正背景,是一家作为追求佛法的学派宗门对追求之道用心经营提出追求领悟的境界而发表成为佛教世界观样相的诸多思想创见,其骨子里的本来性格,其实只是最朴实基本的禅定修持之理论观点的提出而已。
第六节:慧文建立一心三观
佛法最重智慧,智慧最需领悟,但领悟有深浅之别,如何以一心领悟最高真实的佛智,是学佛者永恒的课题,佛陀在<<大品般若经>>中表述了三种不同境界的智慧,一为道种智,一为一切智,一为一切种智,而龙树则认为到了最终完全理解佛教义时,这三种智慧都会在一心中得到,慧文禅师即对此最有认识,因而发挥到对龙树说因缘法的颂文中,得出在圆满领悟般若空观后,当然同具空假中三观于一心一境中,这便是慧文禅师透过中国最有成就的佛典翻译大师鸠摩罗什所译龙树<<大智度论>>及<<中论>>二书的最重要收获。即在禅修实践中,对所缘内外诸境的执取态度是同时呈现此境之缘起性空义、因缘假合义、空即假名义、中道实相义等,如此三观并呈,则最相应于佛陀般若教门的真教,也是开中土天台禅观心法的第一轮智解。
第三章:天台宗的二祖慧思禅师
第七节:慧思禅师是禅修实践者
无论是在家出家的僧众,禅定修持永远是修道成佛必走之路,因为在禅定修持中的身心状态,才是能超越自我能力的局限性,发展智慧与心性,契合大乘胸怀的菩萨行谊,因此,中土之禅师,莫不在禅功方面下大苦功,而慧思禅师就是最典型苦修禅定之人,也因为大师曾颂读<<妙胜定经>>,深信唯有通过禅定才能获得智慧,大师就是在这样坚定的态度中,终于获得大成就者。
慧思禅师俗姓李,他是南北朝时代北魏时出生,河南人士,禅师一生艰苦,但勤修禅定,同时也是《法华经》在中土最早的信持者。大师一生命运多舛,不隔几年就会遭奸人陷害且多危及生命,惟赖大师禅定力足,及坚定的意志,才得脱离危境,显出大师真是苦行出身,禅师幼年时,常梦见僧人劝他出家,以及与友人同颂《法华经》,这就佛家业报缘起理论而言,大概就是他宿世因缘的关系吧。大师因此常颂法华,甚至常于土坑中读颂,然不能解悟,内中悲苦,十五岁,正式出家,持戒甚诚,每日一餐,仍专颂法华,大概因为寺中吵杂,他时常在夜里独自到山林中坐禅,并且终其一生都是一个最用功的禅坐者,例如他二十岁时,整夜坐禅,持续二十一天,却惹来禅病相扰,致令全身不得舒畅,此时因悟业惑之非,知惑由心起,遂返观…
《天台宗思想大纲(杜保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