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的有情众生则是另一有情世间,而有情众生所依止的山河大地则是另一世间,即器世间、或国土世间。此三世间则又是另一种存有论的范畴,再配合以十如是说时,任一世间皆有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如是,故有三十世间说,三十世间配合百法界则有三千世间。另一说则为百法界一一法各有十如是,是故有千如是,配合三世间成三千世间。总之智者大师是把三套存有论的范畴说相乘在一起成为三千世间的世界实相说,而其之被称为性具哲学,则又因此说为自介耳一念可张网出三千世间之一念三千说而来的。介尔一念之心其实通透世界本质,本质是性,性中所具世界实即此三千世间之范畴张网,此时是心性不分的,故智者亦说此心与三千世间,没有前后分际,乃同时呈显此不可思议之玄妙义蕴也。
由于智者大师曾特别强调一念与三千世间之非先非后、一时呈现的不可思议的妙义,我们由此可以作出如下的理解:第一:在佛学修为上,必须贞定当下一念的出现。一念是当下一念,是成佛堕魔的关键,是大觉悟者释迦牟尼佛,通究宇宙天人实相智慧之后,为渡众生同成佛道,同成大觉悟者,而在教示修行法门时,所特别注重的正知见之要求。要求有正知见以得佛果,即是彰显智者大师对此一念看重之意义,佛以四十九年说法经典内容即此正知见之内容,据以为思,据以为行,即为修行之要求,即此介尔一心之贞定在符合修行之要求上,故此心一念之贞定才有契入佛道之坦途。此对当下一念之重视之佛学修为上的意义。即佛学是在心性修练上实地操作之学。
第二:若从存有学上理解佛学修为的意义。则佛典所言之十法界中,人只处于其中一界,而求大觉悟之事,即求从人界升天界,再升四圣界,而不返堕于地狱、畜生等界之事。故存在位阶之差异的各自存在,已成为佛学修行转界的基本预设,故而对存有学中位阶法界之研究理解也特别地成为佛学理论中的特征,即佛学存有学中存在有提供众生超觉跃升的高下存有位阶的存有层级,存有层级的实有存在启发了修行众生,觉悟超跃的蕲向,在蕲向心中,众生自在主体努力转变的运动轨迹是众生自在的实相,此一众生自在的实相与存有层级的实相构成了一念贞定的铺陈大海,全体烘托着一念的出入生息,故而从存有学在内在外的范畴研究之划分、厘清,是佛学理论内容的特色,是必要有的内涵,此即天台性具实相说在“一念三千”说中从一念说到三千,从主观心念之善恶说到存有界的真实相貌本性所具处之关联性。
第三:三千与一念之互具义是三千世间全体烘托一念之出入生息的。三千世间之「三世间」是直对此有之解构,此一有情是五蕴积聚而成,并依止于山河大地之中,故可谓「此有情,五蕴聚,依国土」。「十法界」是当下此时之众生在一回生死中的现世存有层域,众生必处其一。但是在其心念动摄之际,因其正邪善恶之发出,而有着蕲向其它各法界之关涉性,并即在此一由此向彼的动念之际,两界搭迭,一个趣向的新可能性已经打开,所以十界中之任一界都可谓更具它界,此显十法界互具成百法界之义。「十如是」是任一事行自体内在结构之解析显像,一有情出一念即显十如,而种下趣向新法界境域之因。是故不出一念则已,既出一念,即是具五蕴依国土之此有情在法界中之出一念,一念既出,此念之内在同步呈显如如十是之真而造新业,趣向新的法界。即十界各各互具的原理,在总此一念之出现时,即在存有学上一时展现了存有实相由内至外之全性皆具的三千世间。此中何有先后、何有次序、等别,直是心性互具,心在性,性托心,二而一者。我们谓之为:「此有情,五蕴聚,依国土,在法界,出一念,显十如,造新界」。此即一念三千说之一念与三千之关系性及介耳一心之存有学义涵,亦即天台实相性具哲学何以直接置放于禅行修为的介耳一心之上之道理。此亦智者大师言「不思议境」之妙义。一念三千性具实相学既是存有学、亦为修行学、更是禅定功夫中的天台止观学之最高妙义理。
第十四节:天台的五时八教说
天台五时八教说之提出,其要义乃表现在「法华玄义」及「摩诃止观」两书中,并经天台弟子整理后所标出的,此说乃为综理中国佛学界在当时对全部已译出佛家经典所说内容之浅近深后,对之提出一个含有判准的排列次序,透过次第深浅之说明,提出佛陀所说法之真正重要的观点,依天台而言,佛家浩瀚之经典中,其内容深浅之不一性,是导因佛义深奥难明,而佛陀为化导众生,不得不对机教学,因而有着义理深浅之不同说法,而表达记载于不同内容之经典当中,当深奥之佛义被简化分化之后,后之学者,就必须有其慧观之能,才得简别经典与经典间之关系,知道其中先后等级之差别,又特别因为佛经在中国之流传是经过任意次第之翻译引介而来的,中国佛教界本身并未能有检定的功夫,故而为佛教慧命之延续,及为佛义真象之解明,此一简别佛经深浅先后之工作益显其重要性,此一工作在智者大师之前之时之后皆有人做,而大师所提出者堪称此中涵幅最广,道理最明、体系最完备的成果,一直到今天,佛陀说法的次第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可谓都是大师的功劳。
天台宗在众多佛经等第之对待上是以《法华经》为佛陀本怀之最终归依,此一观点需归因于智者及慧思二人对《法华经》的深入解读,师徒二人共同读出所谓大乘佛法之高于小乘佛法之真义,在于大乘更重渡人而小乘只知渡己,而在所有佛说经典中,分分表达着佛教教学义理的各种内涵,此中深浅高下自需分别,而唯有《法华经》之中,佛陀不再提出对机教学中的各种教义,唯只不断重申要人学佛之意,并指出听法众生皆应奉持佛法,推广教化,必使任一所居国土众生同闻佛道,共所奉行,直至人人成佛作祖为止。这才是菩萨道的修行真义,至于如何修行、修行次第、世界结构原理、存有真相解析等事业,则都是在其它经典中有所交待着的,而《法华经》之说法都远离教义而直指目的,即佛陀本怀,即使宇宙任一世间之所有众生,藉依于法华会上所有听者之发愿渡世,因此获得在轮转生灭之任一过程中有能听法学法的机会,把佛陀教学一棒传一棒地接续下去,这才是法华教义,也才是佛陀本怀,而众生都成佛果则更是佛陀所欲,故而虽谓学佛有多途,且所证有等级,因而有大小乘及声闻、圆觉、菩萨多乘之名相,但依佛陀本怀而言,其皆不终竟,唯有成佛乘才是最终之道,而欲成佛即是在点化了其所住国土众生同闻佛法、同披佛恩、同求佛道、同证佛境为止才成,故不求学佛则已,一但学佛则没有中继站,直到成佛才算完成,故佛道唯有一乘,而把握此一乘佛果之要理即在助人成佛,故《法华经》中佛陀为其座下弟子一一点化授记,明示其人将在何时何土得成佛果,而依奉法华渡人成佛精神之修持者,则是所有修佛法门中最能「疾成佛道」的法门。
智者大师即秉持《法华经》中佛陀渡世本怀及一乘成佛之标准,展开他在《法华玄义》中详细铺陈所有佛经之浅近先后之关系,而以五时说说佛法先后,其实是义理的深浅之别者。又借化法四教及化仪四教来介绍佛经教学之性质差别,此部份之内容学者知之已详,故以下只简说即可。
五时是首为华严时,乃佛第一次说法,说最深法,如乳味浓,只诸菩萨得解,众生根器浅陋,听者如聋如哑。遂于其后四十八年中,由浅入深,依次说法。次于鹿苑处说三藏诸经,是为阿含之时,谈小乘义理,十二因缘,三法印,四圣谛说等,如乳制成酪,味淡易食。再次说为方等时,说<<大集>>、<<宝积>>、<<思益>>、<<净台>>等经,说明小乘义理之不足,指引更大的理想目标来追求,喻生酥味。第四时为说般若时,已可将佛义理之精要说出,即般若空理之大乘思想者,显示菩萨空中妙有的悲智精神,是为熟酥味。最后佛以众生已能深解佛性,故畅佛陀本怀,指出众生皆可成佛的一乘教义,即法华时,为醍醐味,为圆顿教理之终结者,只在最后佛灭前再说涅槃经,付佛遗嘱。配合着佛说法五时之说,智者大师已标明法华、涅槃是佛最后圆顿思想的完成,并为佛所说一切经典指出深浅先后及各自教义重点,故再配以化法四教及化仪四教,从藏、通、别、圆;及顿、渐、秘密、不定、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之说法内容及说法方式,再次将五时佛说作一有机的广遍的圆通架构,此即其判教之八教说。并以华严兼,三藏但,方等对,般若带配合法华涅槃之纯圆,将五时及八教整合分判。
智者大师的五时八教说,后来成为天台判教的标帜,并使当时南北各家判教系统相形失色,唯华严五教说仍能与之不断竞胜。
第六章:结论
依据天台宗哲学的特色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定位,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地说,天台宗是属于中国文化吸收印度佛学之后,在中国佛教界知识份子独立思考并有创新义理发展的新佛学理论体系。其创新的实相论立场,在隋唐之后成为中国佛教史内部理论辩证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讨论主题之一。其禅观修行法在禅修实践中也成为中国佛教界历代以来的重要法门之一。其五时八教的判教理论更是自其而后所有佛教理论研究者据以敲门入佛的理解大纲。并对韩国、日本、以及当代研究者提供入门指引的基础认识。天台以法华、涅槃为教义归向宗旨,以般若空学为义理发扬的基础,以禅行实修为佛门事业的内涵,堪称解行并重的全面教义宗派,蔚然成家,奠立中国大乘佛学高峰发展的风范。然而,明代以后,随着禅宗兴盛,佛教式微,天台宗一如其他宗派迄未再现理论创造的新象。虽然如此,天台宗的教义典籍依然完整地保存,天台山的寺院亦仍飘透着灵山妙气,随着中国文明在今天必须全面重新恢复之际,不论是学术界抑或宗教界似乎都已共同地关心起此宗的一切,显见其恢复的契机已现。
本文之作仅为入门参考而已,并未对天台众多教义及智者之后的教派流传及发扬多作铺陈,反而更重视从生活中及从修行中的角度来引介天台。
本文参考书目:
1. 法华玄义智者大师大正藏
2. 摩诃止观智者大师大正藏
3. 天台教学史释慧岳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
4.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佛教出版社
5. 天台宗论集晓云法师原泉出版社
6. 天台宗之判教与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大乘文化出版社
7. 天台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大乘文化出版社
8. 天台典籍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大乘文化出版社
9. 天台思想入门镰田茂雄佛光出版社
10. 天台大师宫崎忠尚佛光出版社
11.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辑注章安大师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
12. 法华经新解新注柳絮慧炬出版社
13. 童蒙止观校释智顗文津出版社
14. 大乘止观法门慧思大师大圆满出版社
15. 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吕澄天华出版公司
16. 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吕澄天华出版公司
17. 中国佛教史蒋维乔常春树书坊
18.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南怀谨老古文化事业公司
19. 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木铎出版社
《天台宗思想大纲(杜保瑞)》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