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 七、世人与行者▪P3

  ..续本文上一页里做土匪抢劫,晚上到城里当盗贼,即便如此,却经常食不果腹。如今我放下兵器,结果一个敌人也不复存在,连口水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用做却丰衣足食,即使出现饥荒的灾难,也好像与富人的脖子连在了一起一样,根本不愁吃穿。以前我为了糊口需要四处寻觅食物,而今食物主动来寻找我的嘴(意为不求自得),有吃不完、喝不尽的饮食,佛法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他的话一点也不夸张,事实的确如此,整天佩带着利刃的人怨敌反而越来越多,不要说成为最勇敢的英雄,反倒是越来越会成为一名软弱无能、不堪一击的懦夫。而修行人在身上一根小针般的武器也不带、一个友伴也没有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无忧无虑地睡在公路上,却不会有一个敌人来危害。所以这才真正是最为勇敢的大英雄。连唾液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需要做,心态安然若无其事地住在幽雅的寂静处,正如善知识奔仁波切所说的,完全不需要到处去寻觅饮食,饮食反而像主动上门前来寻找我们一般不求自得。所以说修行人才真正是最为富裕的大亨。

  世间上的人们起早贪黑手忙脚乱地寻财,可是却常常苦于得不到财产,即使是侥幸得到了但也守不住,即便是想尽办法能够守护住,却也维持不了多久就会用得精光,所以他们才是最贫穷、最可怜的乞丐。

  最高的地位

  如理奉行正法的修行人也是地位最高的人士,为什么这样说呢?世间上所谓的身居高位的那些人只是暂时高高在上,终有一天必然会一落千丈,一败涂地。修行人则不然,他们是凭借佛法的力量而处于高位的,因此为世间各种层次的人们所恭敬礼拜,从今生到来世这种地位只会越来越高,永往直上,绝不会日趋直下,从后世到佛果之间也是直线上升,所以说修行人具有最为显赫的地位。

  在所有世间人之中,地位最高的要算是转轮王、梵天、帝释等,可是高不可攀的他们的下场却是最为悲惨的,因为他们可能会沦落到无间地狱中去,这就是高际必堕的意义所在。如《亲友书》中云:“纵然曾为转轮王,于轮回中复成仆。”“梵天离贪得安乐,复成无间狱火薪。”又云:“帝释堪称世间供,以业感招亦堕地。”

  最妙的美宅

  从住所房屋的方面相比较,修行人的住处也比世间人的住宅好上几百倍。世间人的住宅虽然是雄伟壮观的高楼大厦,室内也装修得色彩斑斓、金碧辉煌,令人赏心悦目,可是却没有任何实义。一开始看上去似乎颇为富丽堂皇,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变得面目全非、不堪入目了,室内的绚丽色彩已无影无踪,支撑房屋的柱子也已变得倾斜,房梁已弯曲变形,里里外外的墙壁也都是东倒西歪。在这种情况下,房主也是面露惊慌之色说:现在根本不敢住在里面。这些是我们现量可见的事实。这样的房屋有朝一日必将是像人尸一样支离破碎,只剩下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的一堵灰墙。后人们在闲谈时议论着说:从前居住在这里面的某某一家人都相继离开了人世,后来已是无人居住的一座空房子,如今这座空房子也变为残缺不全的一堵墙了。它成了人们闲聊的一个话题。这种情况在当今实在太多太多,随处都可以见到。人们看到这种境况,心中不禁会感叹到:所谓的建筑物终究毁于一旦的确真实不虚。

  我们这些修行人的住宅不单单是世间上一般的建筑物所无法相比,甚至也为天界中那无比庄严的尊胜宫所望尘莫及。因为天界中的尊胜宫也是无常有、不稳固、无实质的本性,依赖于它反而会增长轮回的有漏烦恼,所以它并不是真正安乐的宫殿。而修行人的宫殿都是大自然中的地洞、岩窟、石板房或者是树下等,这样的天然美宅才是最为安乐的宫殿。无论自己住在地洞等任何之处,都绝不会说这是我的房子,对这些无有强烈的我所执,因而无论居于何处自相续中的烦恼都不会滋生蔓延,无论安住多久,在这期间只会使善法日渐增上。因此,无有挂碍地享用这些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地洞等宫殿也成了对治烦恼的强有力武器,仅仅住在里面也有很大的意义。由于无有任何贪恋执著,也就绝对没有依靠房屋积累罪业的可能性。心中无有贪执而只是将地洞、岩窟等作为修持正法的修行房,从而使它成为自相续增上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正见等善妙功德的助缘。

  先前的修行人通过行持善法而对这天然的宫殿作了加持相继离去了,后来的其他信心十足的修行人也是同样追随效仿前辈先贤依止在世外桃源般的清幽静处修持善法。想来,这些真的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安乐宫殿。如果尊胜宫连地洞岩窟等美宅百分之一的功德都不具足的话,那世间上的土石砖瓦堆砌而成的建筑物不但不具备上述的这些功德,反而成为毁坏自相续的因,具有无法估量的过患。因此诸佛菩萨口径一致地说世间的住宅就像层层围困的囹圄、烈焰熊熊的火宅以及凶猛毒蛇的洞穴一样,通过多种比喻严厉地谴责了家宅并且也都曾经深生厌离地说:如若能够脱离这样的家庭那该有多好,不知何时能摆脱家庭的束缚。如果一天中的上下午让他们选择,那便会迫不及待地在上午离家而去,抛弃俗世,出家为僧。位于深山静处的这些岩窟地洞等天然宫殿也是诸佛菩萨们曾经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的地方,他们满怀羡慕地说但愿有朝一日能在如此天高地阔的地方安住。如《入行论》中说:“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又云:“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倾泄平石上,如宫意生欢。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的确正像这其中所描述的那样,修行人的住处地洞岩窟等是诸佛菩萨赞不绝口的好地方。世间上的人们也经常兴高采烈地说“我们到修行人所住的地方去朝圣”,于是带着各种各样的薰香以及五颜六色的鲜花,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他们恭敬地顶礼,虔诚地供养,郑重地发愿。世间上的住宅无论再怎么豪华美观,对它生起信心而礼拜、发愿的人恐怕一个也不会有,这一点很容易知道的。

  不仅是美宅无法相比,而且就算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景色秀丽怡人的风景名胜区也远远比不上修行人所居寂静处的神山与密林。因为住在环境幽雅的寂静圣地,遍及视野的是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还有青色天然石板所成的片石山和形状各异的岩石构成的乱石山。在这无有世间人居住、来往的地方,只能看见飞禽野兽时常出没,而根本看不到有世间俗人在此穿梭,不与任何世间人相互碰面,独自一人,胸襟宽广,舒心惬意,善法自增。

  耳边所听到的仅仅是潺潺流淌的水声和时而刮起的风声,而世俗中由纷纷妄念引发的贪亲嗔疏的闲言碎语一句也听不到,所以自相续自然而然就会远离利欲熏心的贪恋以及怒不可遏的嗔恨之过患,内心清清净净、坦坦荡荡。

  嗅觉所闻到的也都是鲜花水果散发出的芬芳清香,以及到处飘逸着的苦行本身所特有的浓郁气息,除此之外根本感受不到俗世中增长贪爱的荤腥酒肉饮食的熏天浊气,从而必然能有效地制止依靠扑鼻香气的诱惑而引起的对香喷喷气味的贪恋。

  舌根所品尝的味道也只是荨麻、大黄等植物以及花汁、水果的美味,依靠这些清清淡淡的苦行饮食可以使自相续的等持自然增上。

  身下所坐的是柔软的绒草垫子,身上穿的是破破烂烂的粪扫衣。这样一来,就会远离身体贪图舒适安逸、暖暖和和的衣服坐垫的过患,因此也就没有通过身体贪爱触觉而积累恶业的可能性了。

  意识整天都是如理思维法义,行持善法日见有长,而住房、财产等不符正法的一切繁冗琐事想也不想,由此一来,自相续也就杜绝了俗世间愦闹的分别妄念。

  在具有远离五欲妙的引诱以及分别杂念鲜少之功德殊胜无比的宁静圣地,以行持十二头陀行来度过人生的旅途实在是最好不过的了。这十二头陀行即是:(一)常露地坐:如是而行,便可以依靠日月升落的规律而观修无常;(二)常住树下,从而依靠树叶新生逐渐凋零直至坠落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观修无常;(三)常住冢间:经常居于尸林处,每每看到新旧不一的尸体,心中必然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这一规律,可以藉此而修无常观;(四)常期端坐:平日里常常坚持夜不倒单,端直而坐,就能避免入于深深酣睡的状态中,如此便可以时时专注于内在的瑜伽修法;(五)随处而坐:不择好坏之地随意而坐,可成为贪图卧处最行之有效的对治方法;(六)次第乞食:如果能够做到不分贫富依次乞食,就不会对珍馐佳肴爱恋不已;(七、八)但一座食、不作余食:此二者是贪图多物最好的对治;(九)但持三衣:如果能做到长年累月只着三衣,就不会爱慕贪执花样繁多的衣物;(十)但持毳衣,可以对治贪图享受柔软舒适的衣装;(十一)持粪扫衣:如果身上成年累月穿粪扫衣,就必然不再执著优质华丽的衣衫;(十二)处阿兰若:经常身居宁静的圣地,便可远离外界层出不穷的妙欲的诱惑,内心恬静。如若能够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上述的这十二种头陀行,那么衣食住行一切威仪都不会积累罪业并且均可成为烦恼的最佳对治,具有很大意义。

  在神山、旷野或寂静的林间这些圣地,无有来来往往的人流,朝夕为伴、相依为命的就是一些飞禽走兽。这些忠诚可爱的鸟儿和动物依靠自然界固有的花草瓜果维生,自己也与它们一道依靠这些天然食品来维持生活。所有飞禽走兽的住处无一例外都只是天造地设的洞穴以及树林,因此自己也居于大自然所赏赐的这些圣处,真是喜不自禁。那些鸟儿动物们根本不会对自己出言不逊说刺耳难听的话语,故而自己也不会以贪嗔扰乱相续。它们恒时都是安分守己地呆在寂静的山里,没有跑到城里去的规矩,我们也应该懂得自己本是一位住山修行人,要稳重地安住在山里。它们总是因为顾虑猎人和其它动物的威胁而小心谨慎,无论在吃食物或者行住坐卧的时候都是倍加提防,自己也会时常戒备烦恼猎人的损害,无论在站立、散步,还是躺着、坐着,随时随地心都…

《山法宝鬘论 七、世人与行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