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关於「四相」之02:《金刚经》中四相的真义(二)▪P3

  ..续本文上一页ign="left">其实还不必如此,用更广的「人类」就可以超越了,对不对?他们现在是不同的种族,只要用「人类平等」这样子的角度,就可以超越他们的问题。其实「众生相」里面还是有层次高一点、低一点的问题,而高层次的就可以解决低层次的问题。

  

所以说来《金刚经》的四相是很好玩的,每一相都是超越前一个相、解决前一个相的问题的利剑。

  

譬如说,「人相」就可以解决「我相」;「众生相」又解决了「人相」;「寿者相」又解决了「众生相」;而最后「无相」连「寿者相」都可解掉。这种解决是超越的解决,并不是把前面一相给消灭,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超越它,不再受这个层次羁绊了。

  

譬如最明显的「我相」怎么超越?凡事都替别人着想,是不是「我相」的问题就解掉了?就这样简单嘛!凡事都站在别人的立场帮他想,那么「我相」就不见了。

  

通常两个人因冲突而吵架,别人来劝架,最常听到的话就是:「你们彼此都退一步嘛!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嘛!」这都是教我们用「人相」去除「我相」。还有教小孩子多同情缺腿或者是瞎眼的人,那怎么办呢?就是教他把眼睛蒙起来,过一天生活,小孩子就晓得眼睛瞎的人很痛苦。

  

这都是用「人相」的方式来超越「我相」。其实光是「人相」就已经很好用了,很多企业家只要懂得「人相」,他的企业都可以做得成功。

  

同修三:

  

……从时间的层面来看,譬如以色列和阿拉伯民族,要能够长久地存活在这块土地上,就应该解决彼此之间的歧视和偏见,从这个层面考虑,是不是就是利用「时间相」来解决「众生相」的问题?

  

梁教授:我还没有听懂你的意思,你说以色列人用了这个办法吗?

  

同修三:

  

因为如果不谈和,两个民族总是一直要对立,这样总不是办法,对两个民族都是伤害。如果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够一直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就应该和邻近的种族和睦相处,那是不是要用时间、用比较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事情,就能把彼此的一些问题解决?

  

梁教授:

  

喔,那还不是「寿者相」。「寿者相」是提升到「众生平等」,就是说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都是人嘛!甚至可以说我们都是「地球人」!整个地球人类大家都是同体的,我们可以把这个地球、整个宇宙视为一个生命,这个生命里面容纳了各类生物、各种种族、各个星球,山河大地全都在里头,动、植物也全都在里面,这种状态是「寿者相」。

  

同修一:

  

我对这件事情加一点解释,很多人讲「众生相」或「人相」,其实是以「我相」的方式去延伸,而不是去超越「我相」。

  

梁教授:对!

  

同修一:

  

这就出了很大的问题,种族主义、国家主义,像我刚才讲我们公司领导人出的问题,都是如此,他用他的立场去解人家的事情。甚至沙特的个人主义或是什么主义,都有这个问题。反过来讲,前一阵子报上的谬论也算有点道理,它说「清官误国」,因为假使你只是去除「我相」,但完全没有系统思考的能力,而去领导别人,是很糟糕的。

  

梁教授:

  

刚才你后面讲的东西我就不谈了,那是一些实务上的问题。你前面提到那一点蛮好的,是很重要的。不错,有些人也讲国家,也讲民族,那应该是「众生相」了吗?他是在「众生相」的层面吗?

  

不是的!他的「我相」比「众生相」还大,所以他搞个人崇拜,搞到他的「我相」凌驾在国家、民族的「众生相」之上。那就是他的「我相」没有超越,只是把他的「我相」扩大了,而且扩得很大,把整个国家、民族都给压下去了,只是搞成这个样子——这就是坚固的「我相」,完全没有超越!很多人以为把这个「我」扩大了以后就是超越,那决不是!反而是把这个「我」养得更坚固、更壮大,结果并没有超越「我相」。

  

这在修行上是蛮容易误解的一件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这会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因为我们常常也讲「小我」、「大我」,那就变成「小XXX 」、「大XXX」了。但是不管这个「XXX」的大小,他就是没有把「我相」超越,没有破除,他仍然受到「我相」的拘束和限制!好,各位还有没有什么体验,或是对以上所说还有疑惑的地方,都请提出来。

  

同修二:

  

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就是个人超越的问题。「十二因缘」中「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我观「名色」大概没问题,但是「识」与「行」可不可以观?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梁教授:

  

「识」与「行」是不是可以被观?可以的!「本明」(本来面目)可以观它们。先有「行」,再产生「识」。

  

同修二:有没有办法明确一点,譬如说像「行」的部份……

  

梁教授:

  

「行」的部份你观不到。为什么会观不到?因为你现在的层次还没有超越它。如果你超越了「行」,到了「无明」(阿赖耶识),你的程度、你的境界是在「阿赖耶识」,那就可以观到「行」(第七识)了。而且一定要到了「本明」,才能够观到「无明」(阿赖耶识)——就是你的境界要在更深的层次才观得到前面浅的层次。

  

同修二:

  

我们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观察者」是落在「有为」还是「无为」?还是说「被观察者」和「观察者」是一体的?我的问题是这个部份是落在什么地方?

  

梁教授:

  

喔,这个问题有好多层次。「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就是「能」和「所」,可以落在「十二因缘」中的「本明」,从「无明」以下都被你管到。但是你的「能」也可能只是在「受」的层面,只能够观到「爱」、「取」、「有」这些东西,这要看你的境界了。

  

很多人就只在「受」这个层次而已,他会觉得那个「受」就是他了,他非常有感受的就是从「受」这里看出去,他会看到爱、恨、恩、怨这些东西,可以看得很清楚。「取」、「有」以下他当然都清楚,都是被他观的。

  

还有的人本身只在「爱」这里,那他只能看到「取」、「有」。所以想要看到「行」、看到「识」,就要回到「无明」甚或「本明」,才可以看到。所以当你在「爱」的层次,或者在「受」这个层次,那么「触」和「六入」你通通看不到,你只会觉得:「爱」或「受」就是你自己!

  

像「气」那些东西,有时候就只在「触」或「受」这里,有的时候是在较高的「名色」的层面,不一定的。如果把「十二因缘」弄通了,只是成辟支佛而已喔!还是「五蕴魔境」最后一境,原因是他没有度到「众生相」。

  

同修二:

  

依师父刚才那样的讲法,一般我们修行时观察到「名色」,这部份是不是大部份落在「识」的情况?譬如说我们可以观察我们的……

  

梁教授:那是在「识」的情况,因为「十二因缘」的「识」是第六识。

  

同修四:

  

师父以前在讲企业体的事情时,曾经提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方法,那这个「众生相」就是……如果一个公司,我们把它看做一个「法人」,这个「法人」是不是能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梁教授:

  

可以做到,但是一般的「法人」是有所住的,因为它是有定义的。它有定义,就有所住,也就是说:入了世间,就有所住。所以我们入世间,一有相,就有所住。只要有相,就有住。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出世的,一个是入世的。

  

出世的话,根本没有住了,就是一点住都没有;而一旦入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怎么做呢?什么都可以住,不予限定;也就是所住的东西并不限制是什么,可以换来换去,摆来摆去,什么都可以,是这样子来生心的。

  

如果说一定要限定是某一个,不能换的话,就是受到局限了。我们要入世,就必须要入相;如果什么都没有,是空的,就入不了世。要入得了世,就是要有所住,才能生心。但是我所住的东西是滑动的、不定的、会换的,这就是入世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方式。

  

如此换来换去,一般人很难接受,因为像你们跟我讲话,常常会发现我好像是变形虫一样,想法会变来变去,令人摸不着,捉不住。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心灵所住的地方是换来换去的,一直在变化,随时都可以变,而且是立刻变的,不是说想了好久才变,而是一起心动念,随时都可以变。

  

此时你们会觉得抓不住我的思路,但别人的思想则容易抓住——就是抓到他的基本假设在哪个地方,他的基本假设一下子被你抓住的话,他再怎么变,就像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就跳不出去了;但是如果在基本假设那个地方是会变的,别人就没有办法抓住。

  

就像人家要点穴,我的穴道可以移位,别人点不到!这就是「不定法」,入世就会变成「不定法」。不是说没有法或相,是有的,但是它是不定的。以上的说法是不是解答了你的问题?

  

同修四:

  

我下一个问题是:如果是这样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不是可以超越「众生相」?

  

梁教授:

  

可以!你要「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没有相给你住了,那就到了「无相」,到了「无相」,当然超越,连「寿者相」全都超越了,这个时候是没有办法说明的,那种状况就变成不可说了。什么时候是可说的?当我一入世,还是有所住,但是会换来换去,是在变化的,那个时候才可说,才有东西可以说得出来,否则是说不出来的。所以,我讲的入世的「无所住」,就是没有固定的住,它的「无住」是不固定住的意思。

  

同修五:

  

刚刚师父讲的「无所住」,当然是很透彻的一个方法;但是假如师父是一个领袖,譬如说是一个总统,或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你在这个世间,是不能随便变来变去的,你一定要设定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那师父怎么做?

  

梁教授:

  

我会顺应时代的特性,给世人一个明确的目标。譬如说中国人对领袖的要求是要清廉的,要诚恳的,这个要求是不变的,那我就顺应这个要求,把我的财产都捐掉,就像陈履安先生,把他的房子还给国家。又譬如世人需要一个共同的理想一起奋斗,我会提出「建立人间净土」的理想,大家同心协力,促使人世间向真、善、美无限趋近。

  

同修五:对那些管理的人……

  

梁教授:

  

说到管理,这个世界有一个竞争的机制,譬如说「全民健保」,我曾经提出一个意见,不可用一个僵化的办法,要让它有一个竞争的机制在里头,来解决它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让它是活的、会如土长苗这样子来生长的。

  

「如土长苗」把「寿者相」描写得非常好,「寿者相」就是有「时间相」,就是动态的、生命会变化的一个相、一个状态。要把这个做好,就要修「三摩钵提」(假观)。修「三摩钵提」是在修什么?就是修「寿者相」,「如土长苗」就是「寿者相」,是一个生命现象。

  

修好「寿者相」,就可以超越「众生相」,就可以把「众生相」度了。这些相都是环环相扣的,不是佛陀故意设计出这样一串东西才有的,而是自然界本就具备的,因此并不是佛陀的创造而是他发现的。

  

所以像要做动态的「系统思考」,那些东西都是「寿者相」,动态就是「寿者相」,也就是「如土长苗」,所以「如土长苗」真是精采啊!就这么简单一句话,把所有的要点一语道破!

  

大家要注意,「三摩钵提」是谁修的?就是菩萨修的,菩萨是专门修「三摩钵提」的;罗汉是修「奢摩他」(空观)的;佛才是修定慧均等的。「三摩钵提」就是慧,「奢摩他」就是定,「定慧均等」就是禅那--「定」与「慧」两者都很重要。所以菩萨看起来会做事业,为什么如此?他是修「如土长苗」嘛,就会解问题,解「众生相」的问题。

  

好吧,我想今天中午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编者的话】

  

梁教授去年曾在台湾和星、马等地开示《金刚经》中四相的真义。各次演说因当时因缘的不同而各有重点(梁教授演讲从无讲稿,不过随机赴感,称性而谈),然都十分精辟。为帮助大家对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有全面完整的了解,并不负梁教授将其宝贵的体会与心得和大众共同分享的美意,编者决定将他在新加坡和台湾的两次演讲内容编为一期,请读者将二篇互为参详,则必有收获矣。

  资料记录-杨弘宇

  

《关於「四相」之02:《金刚经》中四相的真义(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