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空双运似乎并非如此!
正如前文所讲,即使牦牛所执著的也只是草和水的本体,而并非草和水上的实有,因此,若仅破除实有即可证悟现空双运的话,那毋庸置疑,山上的牧童早已获得这种“殊胜”境界了!
“牧童”一般用以比喻非常愚笨的人,在山上放牦牛的牧童根本不会思维中观等甚深的道理,所以,经常将他们比作愚笨者。但也有个别的牧童是非常聪明的,以前德巴堪布经常都是一边放牧一边思维中观等方面的道理。
在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论》及《善解密意疏》中都抉择了此种自体不空的观点,但宗喀巴大师具有一定的密意,释迦牟尼佛也曾在不同根基众生前分别抉择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因此,对于一些实空根基的众生,修持这种教义肯定会有利益;还有一部分众生,他们不承认实空,而是持宗喀巴大师最究竟的观点,对于此类修行人,没必要对其发出太过。那麦彭仁波切如此发太过 的原因何在呢?有些修行人并不是实空根基,他们在实空修法上无法得到任何利益,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破斥,使之了知宗喀巴大师最究竟的密意。基于这一目的,麦彭仁波切在这里着重作了破斥,发出了诸多太过。
对宗喀巴大师暂时抉择的单空观点,后学者应如此理解,而大师有关究竟观点的论著,如有关密宗见解的论典——《甘露妙药》,是在大师现见金刚手菩萨之后撰著的;后来亲见文殊菩萨,于是又造了《三主要道论》。夏敦格西讲《菩提道次第论》胜观部分时也说:“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已经讲到了他最究竟的见解,如颂云:“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格鲁派自宗也是如此承认的。也有人说:“宗喀巴大师年轻时所做的论典见解并未圆满。”对此说法,上师法王如意宝说:“这种说法不太合理。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虽然显现上由文殊菩萨加持之后见解才得以圆满,但不能因此说其年轻时的见解不圆满,应该说是大师于不同众生前显现的不同法门。”
总而言之,对方始终将遮破实有这一点作为空性,以期将来能够与瓶子的显现双运,但是你们一定要当心,千万不要把这样的空性不小心弄丢了。以前有位母亲留了一块酥油想在春天来的时候再吃 ,但她的孩子每天缠着母亲想要吃这块酥油,母亲告诉他:“现在还不能吃,等春天老人来的时候再吃。”一天,有路人经过,孩子便问他:“你是不是春天老人?”那人说:“我是春天老人。”孩子非常高兴:“太好了!我母亲有块酥油,一直等着你来了再吃。”那人一听,就说:“那好吧,你现在可以把那块酥油给我。”之后把酥油带走了。母亲回来时,孩子兴奋地对母亲说:“我们现在可以吃酥油了,今天春天老人已经将酥油拿走了……”
现在有些人,已经对实法证悟了空性,但意义上并未证悟,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比如,认为月亮虽然没有,但它的影像还是存在的,他们将这样的影像与显现双运。我们这里的个别修行人,出家很多年了,但亲人、朋友的照片还是不愿舍弃,经常对上师说:“请上师加持,这是我的亲人、朋友……”他们已经将人证悟为“空性”,认为这些没有任何意义,但对“影像”还未证悟空性。当然,想要短时间内断除有点困难,不过,自己还是应该渐渐地把这些看破、放下,否则,本体上证悟“空性”,但影像还是不空,这样确实有点麻烦!这一方面是开玩笑,但另一方面,欲界众生本来贪心很强烈,如果经常回忆往事,很有可能依靠小小的因缘生起烦恼。因此,要看破的话,就“本体”和“影像”一起看破,断绝引生烦恼的后患,这样比较好。
辛三、对此赞叹应成非理:
牦牛非马人皆知,现量目睹牦牛现,
为何诸大尊者说,证悟此义极稀奇?
此处以不满的语气说:牦牛不是马,这一点稍有辨别能力的人,在现见牦牛时即会了知其上无有其它动物。牦牛的显现与其上不存在马的空性,若将此二者证悟为现空双运,那从释迦牟尼佛到诸位高僧大德为什么一致宣说证悟此现空双运的意义极其稀奇?不应如此宣说。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现前圆满正等觉果位后,亲口说道:“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龙树菩萨也说:“证悟此等法性空,一切因果缘起法,稀有又此极稀有,稀奇又此极稀奇!”诸高僧大德均异口同声对此稀有境界大力赞叹。但是,若此甚深稀有的境界就如牦牛非马的现空双运一般,为何如此众多的高僧大德对之齐声赞叹,实在不应理!
一切万法的空性就是它的本性需要空,若其本性未抉择为空性,则根本不能称之为现空双运。《中观四百论》中说:“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色声等外境本无实有,众生却执为实有,因此,若对外境未证悟无我,则相续的烦恼也很难断除。《释量论》中说:“断德失相连,贪及嗔恚等,由不见彼境,非由外道理。”贪嗔等由外境的功德和过患引生,通过了知外境空性,即可证悟无我。
因此,应将牦牛的本体抉择为空性,虽本体空性,却不灭显现,显现的同时未舍弃空性,此现空双运的稀有境界,是所有高僧大德和诸智者们同声赞叹的,如此赞叹具有甚深的含义,也是非常合理的。若“牦牛上无有他法或如来藏上不存在不净依他起”这一点即为空性,那诸位高僧大德没必要以各种教理抉择、百般破立,稍有心识者都会一清二楚,因此,一定要了知万法本体即为空性,由此断除自相续的实执。
从一些老修行人的切身体会来说,若内心真正证悟空性时,所见所闻皆无实体,虽然显现,但其本体无论如何都是空性的。证悟空性有很多方法,比如通过上师加持,或者自己实修,但现今分别念较重的个别人,最好是依靠中观推理进行抉择,通过多方观察并于自相续当中逐渐串习,这时生起的境界也会比较稳固。通常而言,渐次根基者一般不会通过上师灌顶和加持马上证悟,因此,按照《中观六论》中所讲的方法进行抉择更为殊胜,而通过此方式抉择的注疏论典不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非常多,具智慧者可以多方参考。
也许有人认为通过上师的灌顶和加持,自己已经证悟。对此应作详细观察,有些人只要见到一个上师就去求灌顶、加持,而且上师也对你说已经证悟到某某步境界。但没过两天,上师就消于法界、无影无踪了,而你的境界也随着上师消于九霄云外。这时,自己开始捶胸顿足,后悔不已,于是咬牙切齿地说:“这个上师肯定是假冒伪劣的……”
年轻有智慧的人还是需要系统的闻思,在此基础上如理修行,这样很容易生起现空双运的境界,这时所生起的境界任何人也无法遮破,因为是依靠诸佛菩萨和自己的智慧抉择出来的,即使佛陀现前也不会有所改变。《般若灯论》中讲到一个比喻:远看海上黄花,心中默想花根必存于海中无疑,再次观察发现,此花似现于海中实乃缘起显现而已。这种花据说在有些国家确实存在,其根虽于海面上显现,但于何处也难觅其踪影。同样,人我、法我表面看来似乎存在,有“我在走路”、“我在吃饭”、“我的房子”……可是真正观察,“我”根本不存在,到底是“谁”在走路、“谁”在吃饭,“房子”根本不存在,怎么就成“你的”了?正如荣索班智达所说:若已通达外境皆为等同,了知自心皆属迷乱,此时即已证悟空性。不论外境好或不好,都与法界无二无别,仅是自心迷乱习气的显现而已,实际根本不存在,这一点是任何智者都无法遮破的。
现今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到处充满着麻痹人类思想的流毒,因此,每个人不应仅在口头上说,而是内心真正对佛教生起定解,这一点特别重要。修行人虽然在寂静地方自己修持,但若是逃避人群,又如何度化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但反过来说,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众生、复杂多变的社会时,若自相续不具足定解,自利尚且难保,又何谈利他?因此,以定解摄持自相续,不要使自己的修行半途而废,否则真的太可惜了。
麦彭仁波切也说:现在的大多数人对词句十分耽著,能够品尝甚深法义妙味的极其稀少。因此,所谓的闻思修行,不应仅于词句上耽著,对一字一句的含义都应细心体会,运用到自己的相续当中。显宗与密宗其实大同小异,大可不必以过多分别寻伺强加区分,显宗有其殊胜的抉择方法,密宗也有不共的窍诀,不论有缘修持何法,关键是自相续要生起真正的定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戊二(宣说自宗观点无二双运)分四:一、以喻说明自宗观点;二、此以瑜伽现量可见;三、如此承许不堕常断之边;四、许此境界极为稀有。
己一、以喻说明自宗观点:
故自宗许观水月,水月本性毫不得,
无而现见水月时,虽是无遮却可现。
自宗承许:水月的空性并非天月不存在,而是眼前所现之水月,虽然显现,但显现的同时,于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何处也寻觅不到水月一丝一毫的本体。
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以窍诀方式为我们抉择了诸法的究竟实相,虽然诸位高僧大德本体无二无别,但显现上来说,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的智慧确实无与伦比。
此处说,就如同水月一样,万法的本体虽是空性,但空性之中不灭显现,这才是真正的现空双运。确实,通过详详细细的观察,内心深处真的认为:一切显现如同眼前的水月一般,虽然显现,但正在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空性的同时却可以无欺显现。
《入中论》说:“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三摩地王经》中也有“清净皎洁之明月,现于清澄之水池,虽无自性可显现,一切诸法如是观”等词句,意即是说,天空中皎洁的月亮可以现于水池之中,但显现的同时,无有丝毫自性,虽然无有自性却仍然不灭显现,对一切诸法皆应如此观修。
密宗也认为,一切诸法本来清净,本净之中可以无勤显现,而一切所现均是智慧的游舞。全知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