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P15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仍需积累资粮,那八地时智慧是否增上?若未增上则八地菩萨也应不断所知障,而且积累资粮亦应无用。

  另外,在解释佛第二转*轮时,主要依据《中观六论》以及《弥勒五论》中的《现观庄严论》进行抉择,《现观庄严论》明确讲到:“自觉自证故,亦不依他教,是故当宣说,麟喻智甚深。”可见,先不说菩萨与声缘证悟智慧的高低差别,即使声闻阿罗汉与麟角喻独觉二者相比,后者也较前者具有极为甚深的智慧。再者,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中将所知障分为十种,每一地都有应断的障碍 ;《解深密经》中讲到九种所知障;中观的阿 巴嘎拉、狮子贤论师,他们众口一词地说:所知障从一地开始断除,且一至十地之间有不同所知障,否则会有诸多过失。若汝宗将上述经典、论典及诸位论师所说全部解说为不了义,无疑将会成为众人目光的聚焦点。

  那宗喀巴大师为何认为八地以后断除所知障呢?其关键立足点即在于,大师认为烦恼障决定是实执,以此成立了从八地开始断所知障的说法。对于宗喀巴大师“实执之种子是烦恼障,烦恼障之习气为所知障 ”的观点,麦彭仁波切认为,将所知障解释为习气而非分别念的说法根本无法圆通,《宝性论》中说:“三轮执著心,许为所知障,吝等恶分别,许为烦恼障。”有关这方面,麦彭仁波切在给札嘎仁波切的辩论书《辩答日光论》中作了详细分析。

  对于八大难题,在法尊法师译的《善解密意疏》中已经非常清晰地单独列了出来,大家可以参考。无论如何,宗喀巴大师根据众生根基不同,确实建立了这样一种观点,但其中所出现的过失,也并非宁玛巴别出心裁的独特观点,这方面希望大家深思。而对于上述观点,格鲁派内部说法也不尽相同,如宗喀巴大师和克主杰认为:所知障从八地开始断,烦恼障于七地之前断。而甲曹杰则安立了与此不同的观点。这方面,萨迦派的观点也稍有不同。

  庚二(答辩)分二:一、陈述他宗理由;二、宣说自宗答辩。

  辛一、陈述他宗理由:

  复说所证虽已证,然断所断需助缘,

  对方针对上述责难再次反驳:二无我虽已证悟,但不断除所知障是有原因的,因为需要无量的助缘,如积累资粮 、修持善法等,故而并不存在你们所说的过失。

  宗喀巴大师说:之所以证悟智慧已经圆满而未断除所知障,是因为仍需于一阿僧祇劫中积累资粮。这种说法并不合理。虽如汝宗所说需积累福德资粮,但所谓的积累资粮能否起到作用呢?根本无有利益。若如我宗所说:人无我全部证悟,法无我只证悟一部分,之后所断逐渐断除,证悟境界逐渐增上。若如此承认则积累资粮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但你们并未如此承许,而是认为证悟的智慧没有高低之别,既如此,于一地时所证即与七地菩萨无有二致,那为何不直接成为七地菩萨?因为七地末尾始断所知障,中间安立一至七地漫长的时间实在无有必要。

  《楞伽经》中说:断除所知障之智慧为法无我,断烦恼障之智慧为人无我。反过来说,何为法我?何为人我?法我是所知障的根本支,人我是烦恼障的根本支。依据经中教义,若对治所知障的智慧仍未得到,又何谈通达法无我?若真正通达法无我,则一地菩萨时已经具足断除所知障的根本智——法无我,此时又为何不断所知障?因此,虽以积累资粮作为断除所知障之助缘,但上述太过终究不可避免。

  辛二、宣说自宗答辩:

  未证与许证相违,证违未断诸所断,

  日虽升起遣黑暗,观待他缘真稀奇!

  既然对方承许“人法二无我虽已证悟,但断除所断仍需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那可以继续对其反问:“断除所知障仍需积累资粮的话,那你们所谓的阿罗汉是否已经真正证悟圆满法无我的空性?”这样对其诘问时,若他宗说“未证”,则此许与其自宗相违,因汝宗承许三乘见道同一;若说“已证”,那所证智慧的违品——所知障为何不能断除?

  《入中论》中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为什么要破析人我与法我呢?即要指出“我”是烦恼等过患产生的根本,这样的“我执”需要依靠何种方式断除呢?修习无我空性的智慧。既如此,无我的空性智慧已经具足,那为何不断除其违品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全知无垢光尊者对于二障的承许,是遵循《宝性论》观点宣说的,麦彭仁波切在给单秋的辩论书中也说:从作用角度而言,烦恼障是解脱道的障碍,所知障是一切智智的障碍。

  但是,他宗个别大德认为:在一地至七地之间,虽然烦恼障已经断除,所知障从八地才断,这中间也并非无事可做,因为还有一种习气障需要断除。

  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引用弥勒菩萨的教证说:所有障碍可包括于烦恼、所知二障之中。若许一至七地间需断习气障,那请问:“此习气障能否包括在二种障碍中?”若不包括,则与你们宗喀巴大师的教证相违。如果包括,那它属于烦恼障还是所知障?若许为烦恼障,因阿罗汉早已断除烦恼障,不必于此处再次断除;若说是所知障,则因你宗说七地末尾才断所知障,此时还没有断除的能力。因此,你们这种所谓习气障的说法实在令人迷惑不解。

  按照上述观点承许时,对方自宗在解释宗喀巴大师密意时也是困难重重,而且,没有任何明确的教证、理证,就将经典、论典所说之教义全部解释为不了义,这也实在让人有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再加上,诸多印藏高僧大德各自以不同方式对此观点发出太过时,对方必定不能对之熟视无睹,然而真正做出解释时却始终无法使自宗观点圆融贯通。

  总之,当我们对其再三追问“二无我究竟是否证悟”时,对方不能回答“未证悟”,否则将与其自宗“三乘见道同一”的观点相违;若回答“已证悟”,则所证的智慧为何不断除所断?这一点真是稀奇!就如同太阳已经生起,却仍然无法遣除黑暗,因为需要观待手电筒、照明灯等助缘。但是不可能吧,如果说太阳升起的当下不能遣除黑暗,那即使放牛的牧童也会捧腹大笑,将之奉为天下一大奇谈。因此,还是尽快舍弃此种观点为妙!

  戊三(破许声缘圆满证悟自相续五蕴之观点)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以如此承许则除无为法外皆应证悟而破。

  己一、宣说对方观点:

  有说声缘自相续,五蕴虽已证空性,

  他法无我未证悟。

  还有些人说:自相续五蕴已证悟为空性,其他法仍未证悟。

  此处的“有说”是指以萨迦派全知果仁巴和班钦额秋为主的高僧大德。本论牵涉的人物全部是当时极负盛名的高僧大德,如萨迦派全知果仁巴、格鲁派宗喀巴大师、觉囊派创始人觉摩·弥觉多杰。应了知,真正来讲,各个宗派之间其实不存在任何矛盾,但后学者通过他们之间的辩论可以抉择出一条真正的修行必经之路,所以如此显现非常有必要。

  藏传佛教普遍认为,承许自相续五蕴证悟为空性的代表人物即是果仁巴大师与班钦额秋,这一点在他们的著作中可以明显见到。全知果仁巴在《入中论释·遣除邪见论》中说:声闻缘觉证悟五蕴。其中并未明显说明所证为自相续五蕴,但在抉择二十空时,他将内空抉择为自相续的空性。班钦额秋的论述则比较明显,他说:声闻缘觉证悟的是自相续五蕴,其他法没有证悟。

  他们在解释未证悟的“他法”时说:有边已经遮破,但其他的无、二俱等三个边仍未遮破。或者可以解释为,已证悟自相续人无我,但自相续以外的其他法还未证悟无我。那为什么只证悟了自相续五蕴呢?以自相续五蕴会生起烦恼等障碍之故。也就是说,若对自己执著则对解脱有障碍,因此必须将自相续中细微乃至粗大之五蕴全部证悟,但自相续以外的法还没有证悟。

  己二、以如此承许则除无为法外皆应证悟而破:

  若已证悟五蕴空,则除无为法之外,

  有何未证他实法?

  麦彭仁波切对此进行破斥:如果已经证悟五蕴的空性,那除无为法 以外,还有什么未证悟的其他实法呢?

  表面看来,此处似乎只是词句上的一种遮破,因对方已明显说到:自相续五蕴已证悟为空性,而他相续五蕴并未证悟空性。这样的话,麦彭仁波切给对方所发的太过是不是不存在呢?并非如此。

  可以请问对方:既然自相续五蕴已经证悟空性,那他法为何不能证悟?

  对方说:没有这个必要。阿罗汉证悟自相续五蕴为空性即可获得解脱,对其他法不用证悟空性。

  倘若如此,自相续中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对阿罗汉无有妨碍故,对此也没有必要证悟。但你宗认为对自相续中细微的微尘与刹那也需证悟为空性,那对其他法为何不证悟为空性?应该证悟。既然如此,除无为法以外还有什么法未曾证悟呢?应该全部证悟为空性。

  对于上述推断,麦彭仁波切所发太过无疑是一举击中要害。

  或者可以这样说:你们为什么说自相续的法需证悟空性,而他法不用证悟空性?

  对方回答:在声闻乘中根本未讲到他相续需要证悟空性,而是说对自相续有障碍的法证悟空性就可以了。

  你等所说确实非常有道理,那同样,声闻乘中是否讲到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需要证悟空性呢?如果未作如是宣说却还是需要证悟空性的话,则虽未说其他法需要证悟空性,也仍然应该证悟。这样一来,除无为法以外,对自相续及他相续的任何法都应该证悟为空性。

  归根结底,承许自相续五蕴证悟而他法未证悟的说法并不合理。因为仅证自相续五蕴空性而他相续未证悟,则阿罗汉也不一定断除烦恼。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所谓的我所是否已经证悟为空性?某某人、某某财产等属他相续所摄,若他相续五蕴的空性未能通达,阿罗汉缘此仍会产生烦恼执著,如此则很难断尽烦恼障。所以,若承许仅证悟自相续五蕴空,则除无为法外,其他法均应证悟空性的过失在所难免。

  丁二(建立合理之自宗)分二:一、依具德月称之善说而建立;二、宣说全知无垢光尊者之无谬观点…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