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P16

  ..续本文上一页

  自宗承许何观点?

  以上,对于藏地个别大德所说“已圆满证悟”、“丝毫未证悟”以及“自相续细微微尘以上皆已证悟”这三种观点,麦彭仁波切以教理一一给予了破斥。

  那自宗观点如何建立呢?自宗可分以印度月称论师观点作为依据和以藏地荣索班智达之观点作为依据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具有可靠的依据十分重要,藏地佛法来源于印度,从释迦牟尼佛、龙树菩萨直到月称菩萨代代相传至今,而宁玛巴自宗传承即秉持了印度论师的中观观点。传承的来源相当重要,修行人对于自己所修持法要的传承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不论弘扬或是自己修持,均可一蹴而就。藏传佛教中,大家一致公认龙树菩萨的《中论》和圣天论师的《四百论》为母中观,而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的出现,则是通过月称论师与佛护论师对中观观点进行辩论之后才出现的。格鲁、噶举、噶当以及宁玛等各个派别在引述中观应成派观点时,均以龙树菩萨、月称论师的观点作为依据,这一点非常合理。

  戊一(依具德月称之善说而建立)分二:一、具德月称之承许;二、遣除疑惑。

  己一、具德月称之承许:

  对月称菩萨《入中论》整部论典通篇阅读、研习之后不难发现,麦彭仁波切的自宗确实可以说是无懈可击。在座诸位中,有些道友已经听过四遍《定解宝灯论》了,那对麦彭仁波切的睿智一定生起了强烈的信心;有些可能是初次听闻,希望你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相续中真实修持。众生的分别念千奇百怪,如果学佛只是每天念点经、拜拜佛,虽可种下善根,但相续中的邪见很难遣除,因此,通过辩论的形式断除怀疑、增长智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宁玛巴既然将上述三种观点全部进行了遮破,那自宗清净无垢的观点是如何承许的呢?

  月称中观自释云:为断烦恼于声缘,

  佛陀宣说人无我,为断所知于菩萨,

  圆满宣说法无我。

  月称论师在中观方面有三大论著——《显句论》、《入中论》、《入中论自释》,宁玛巴即以《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作为依据,建立了自宗的无垢观点。

  《入中论》中讲六地时说:“无我为度生,以人法分二。”论中对空性进行分类时,广说分为十六空,略说即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空性,意即为度化众生,将无我分为这两种。在解释这一颂词时,《入中论自释》说:“谓佛世尊,为欲度脱诸众生故,说二无我,其中为度声闻独觉,说人无我故。为度菩萨证得一切种智故,说二无我。”其中明显讲到,佛为声闻独觉宣说人无我,为菩萨宣说二无我。从所断角度说,为断烦恼障,使声闻缘觉获得圆满阿罗汉和缘觉果位,佛陀为其说人无我;为断除所知障,使菩萨获得圆满佛果而说法无我。

  一般来讲,我们学院非常重视印度论师的观点,但藏传佛教个别大德对此有些不同看法,如霍西的曲恰堪布,他对萨迦派、格鲁派及印度论师的说法一概漠然置之,认为中观观点只要以麦彭仁波切的说法作为主要依据就可以了。以窍诀方式讲解《定解宝灯论》当然会大有禆益,但稍作广讲时,对萨迦、格鲁等派的观点就不能置之不理了,否则,连他宗观点都浑然无知、懵懵懂懂,又如何对其进行遮破呢?正如未见到靶子时,手中的箭又该射向何处?虽然诸位大德的传统与爱好各不相同,说法也是林林总总,但我个人认为,在掌握自宗观点的同时,对他派高僧大德的殊胜教言多作了解与借鉴也必定会受益匪浅。

  本颂引用《入中论自释》明显宣说了有关道理。麦彭仁波切在给 萨格西的辩论书中说:不需过多语言,只要看一下月称论师的原话即可了知,他说:为度化声闻缘觉,佛讲了人无我。以声闻缘觉根基低劣的缘故,佛未对其宣讲法无我,而且,声闻缘觉所积累的资粮少之又少,他们究竟如何圆满通达法无我?这一点实在令人心生疑惑。

  己二(遣除疑惑)分二:一、诘难;二、答彼诘难。

  庚一、诘难:

  若问声闻与缘觉,二者已经证空性,

  此说又作何解释?

  这时有人提出疑问:声闻缘觉既然只证人无我而未证法无我,那《入中论》中讲一地时说“彼至远行慧亦胜”,这又作何解释?

  麦彭仁波切在给札嘎仁波切的辩论书中也以问答的方式讲到了这一问题,他说:《入中论》通过七教三理说明声闻缘觉已证悟空性,否则将如世间仙人一般虽已离欲但不能解脱轮回,如果说声闻缘觉未证悟法无我,那一地菩萨的境界也应胜过他们,那对“彼至远行慧亦胜”这句话又应如何解释?

  庚二、答彼诘难:

  意为彼等声缘者,为断惑修人无我,

  未圆满修法无我。

  麦彭仁波切说:这里的意思是,声闻缘觉主要断除烦恼障,故人无我已经证悟,法无我并未证悟。《入中论自释》中也说:“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缘性,然由彼等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唯有断除三界所行烦恼方便,可立彼等圆满修习人无我义。”也就是说,声闻缘觉虽然证悟了缘起空性,但未圆满证悟和修持法无我。

  对于这种说法,个别人解释说:声闻未修习法无我是指,虽然未修但确实已经证悟了。藏传佛教当中也有这样一种说法,但此种说法不太合理,实际此处所谓的未修习就是指没有证悟,而未证悟也是指没有圆满的证悟,因人无我也是法无我的一分,这一点不可否认。

  《入中论》中讲第一地时运用七教三理证明声闻缘觉已证悟法无我,但讲六地时又说没有证悟,这两种说法如何结合呢?对此,麦彭仁波切在给单秋的辩论书中说:有一种具增上慢的声闻缘觉,他们只承认十六行相,认为证悟四谛即已足够,不需证悟空性。为遮止这种观点,对他们说一定要证悟缘起空性,但应证悟到何种程度未于此处宣说。而实际上,声闻缘觉在人无我的基础上,已经证悟部分的法无我,以此原因,说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但证悟的法无我十分微少的缘故,以低劣加否定的方式,说并未证悟,因此,前后说法并不矛盾。

  通过麦彭仁波切圆融无碍的解释,确实使人产生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否则对这种前后似乎相违的说法,若未加详细辨别分析,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大家有机缘值遇这样殊胜的论典,一定要倍加珍惜。我有时这样想,自己不论讲课还是写书,抑或翻译,目的就是希望你们打好一个稳固的基础,产生一个坚定不移的定解,在此基础上修持显密教法都会比较稳妥,否则,就如同冰上建筑一样,即使装饰得富丽堂皇,最终也只能是前功尽弃,白白浪费精力与时间。学佛并非简单易行之事,千万不要顾此失彼,自己应该有自己的宗派、自己的上师、自己的修法,遇到与己有缘的宗派、金刚上师,就应该脚踏实地地如法修持,正如《札嘎山法》中所说:像孩子抓住母亲的衣襟一样,再也不松开自己的双手。

  戊二(宣说全知无垢光尊者之无谬观点)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此许观点极为合理。

  己一、真实宣说:

  依据全知龙钦绕降所承许之观点也可如是安立自宗。

  如是龙钦绕降言:前代诸位阿阇黎,

  说证未证相争论,然而本人之观点,

  前之声缘有多种,然欲获得阿罗汉,

  执蕴我若未证空,不能获得解脱果。

  堪布根华的《浅释》对我们来说有一种不共的近传加持,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分析。因堪布根华是麦彭仁波切的亲传弟子,当时也许是麦彭仁波切给弟子们传讲之后,他才做了这样一本讲义。此讲义虽然比较略,但意义非常深,后来很多高僧大德也是依靠它,才得以发挥了自己不共的智慧,因此,堪布根华仁波切对宁玛巴来讲恩德是相当大的。

  颂词中,“前代”指无垢光尊者以前、印藏等地的诸位高僧大德。前面依据月称论师的观点已经建立了自宗,那宁玛巴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如何呢?尊者在《如意宝藏论大疏·白莲花》中说:“以前的诸位高僧大德们,在声闻缘觉是否证悟法无我这一问题上争论颇多。但我个人认为,以前的声闻中,虽有钝根、利根,以及随有部、经部等种种不同,但欲真正获得阿罗汉果位者,一定要证悟我执蕴聚为空性,否则不能获得解脱果位 。”

  己二(此许观点极为合理)分二:一、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二、如此承许无有违害。

  庚一、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

  是故此点虽已证,然未圆满证无我,

  经说声闻微无我,如虫食芥子内空,

  故于微加否定词,说未证悟法无我。

  因此,法无我必定需要证悟,但也不能说需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其实他只是证悟了其中的一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呢?《二谛经》中说:声闻缘觉证悟的空性十分微小,就如同被小虫食用之后剩下的芥子壳内的空间一样,相比菩萨所证空性十分渺小,以微小之故,加上否定词而说未证空性。

  虽说没有证悟,但实际已证悟了部分,如此宣说会不会出现相违的过失呢?不相违。世间上也经常对微小的事物加否定词,比如胆量很小的人,人们说这个人真没胆量;或者家中食物非常少,就经常会说:家里已经没有吃的了。因此,声闻缘觉证悟很渺小的缘故,可以说没有证悟。

  庚二、如此承许无有违害:

  此乃稀有之善说,他无与此相比拟,

  如海水虽饮一口,亦不能说未饮海,

  如是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

  麦彭仁波切说: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讲非常殊胜,是极其稀有的善说,这样的善说无与伦比,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与之相比拟。同样,我们也可以对麦彭仁波切作如是评价——他老人家在本论中的善说殊胜非常,无人可与其相比。

  大海宽阔无比、深广无垠,有人虽仅饮一口海水,就不能说此人未曾喝过海水。同理,已经见到了别相的人无我,那能否说未证悟空性呢?不能。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法无我是总相,人无我是别相,就像树与紫梗树一样。已经见到别相的无我,即可以说证悟了空性,那是不是圆满证悟呢?并非如此。只是证悟一部分,但也可以说证悟了,就像虽然只饮一口海水,也可以说饮用了海水,…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