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
阿罗汉最关键的一点,即是不具菩提心,也未积累大乘资粮。而且小乘只是说“色法如水泡”等,真正如《心经》所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圣教根本无有,也不具足中观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等如金刚般强有力的理证。再加上未行持菩萨行,如《现观庄严论》中讲到的“圆、熟、净”——圆即积累圆满资粮,熟是成熟众生,净是修习清净刹土。阿罗汉完全不具足上述诸种殊胜因缘。
在具足无边理证、积累资粮、行持菩萨行的同时,将自己所做善根回向一切众生,如此,不仅众生可以获利,自己的资粮也会迅速圆满。若上述四个条件全部具足,阿罗汉也必定会圆满证悟,但因缘不齐全之故,导致他们证悟得十分缓慢。
如具善巧方便缘,密宗迅速而证悟。
为什么具足善巧方便等因缘就会很快圆满证悟呢?《庄严誓言续》中说:“由六月不动,信解及恭敬,获金刚持地。”外续中也讲到三世或七世中可以成佛。因此,密宗依靠善巧方便,通过上师强有力的加持力和自己的信心,可以在很快时间内成佛,这一点是大家一致公认的。那么,正如密宗之速道一样,在具足善巧方便的条件下,阿罗汉也可以在短时间中证悟,所有因缘俱全之故。
本论涉及的他宗主要以格鲁派为主,他们认为小乘阿罗汉与大乘见道无有差别。此宗认为,只要具足善知识的窍诀及信心等内外因缘,依靠《密集金刚》、《时轮金刚》等决定可以即身成佛。所以,此处以对方所承认的密宗观点作为实例,进一步说明了上述道理。
前段时间,济群法师曾给我写过一封信,他对“所有境界中大圆满见最为殊胜”这种说法表示并不赞同。对此,萨迦班智达等诸多高僧大德也多有微词,实际上,从法界空性而言,大圆满见与显宗无有差别,但从了达自证、认识本来清净的角度,大圆满见则有其不共的窍诀,因此是非常殊胜的。但就像小乘阿罗汉与大乘菩萨所证悟的境界必定存在差别一样,只要依据教理细致入微地抉择分析,具智慧者绝对不会固执己见地守持自方低劣见解的。
庚二(以教证宣说)分三:一、依龙树菩萨观点而说;二、释彼教义;三、以喻说明此理。
辛一、依龙树菩萨观点而说:
藏传佛教中,宁玛巴以及格鲁派等诸多派别都一致公认龙树菩萨与月称菩萨的观点,因此于各教派相互辩论的过程中,二位就毫无疑问地成为公正合理的裁判。那龙树菩萨与月称菩萨的究竟密意是怎样的呢?
虽然常我已断除,俱生我执依蕴生,
论说乃至有蕴执,一直存在我执也。
对常我可作两种解释:一种是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我,是世界万物的作者,它周遍一切而恒常存在;另一种,《入中论自释》中明显讲到,佛教内声闻十八部中有些人认为,若“我”断灭则生死轮回的所依不存在,故应存在我的常有相续。因小乘经论中未能究竟抉择法无我,所以他们始终认为,建立万法的基础——无分微尘以及刹那心识应该存在,若心识的相续不存在则前世后世无法延续。总的来说,所谓常我,不仅外道,即使佛教内部也有人如此承许。《入中论》中对此观点作了着重破析,此处不再赘述。
我执可分为遍计我执和俱生我执两种,对此,藏传佛教各宗派的认识方法也各不相同。根据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衡量,所谓遍计我,即原本并未执著某法,但依靠其他教派的观点,认为有常有自在、周遍于一切处的我存在。而俱生我则指自古以来每个众生都会执著的“我”,比如牦牛会产生“我”要吃草、“我”要喝水等想法,这种想法与生俱来,即使没有学习任何宗派也会出现“我”的想法,这就是俱生我执。那它们的对境是什么呢?俱生我执的对境是自己的身体、五蕴以及心识。对于遍计我执的对境,各种宗派说法都不尽相同,一般来讲,所谓常有自在的我或认为整个万事万物是我,这就是遍计我执的对境。
因此,欲证人无我只需将五蕴的聚合证悟为空性就可以,没必要抉择常有自在的我、细微的我。此处,麦彭仁波切说常有自在的我虽已断除,但并不妨碍俱生我执的产生。为什么呢?因俱生我执依靠粗大五蕴产生,只要对五蕴的聚合有执著,俱生我执就仍未断除。
颂词中的“论”即指龙树菩萨的《宝鬘论》,其中讲到说:“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此处,对于常有自在的我或小乘所说的常我并未涉及,而是说,我执依靠蕴执产生,在蕴执未灭尽期间,我执不会灭尽,这样就无法证悟人无我。因此,阿罗汉必定要证悟蕴聚之空性,否则,正如麦彭仁波切给札嘎仁波切的辩论书中所说——若未证悟蕴聚空,则声闻仍不得解脱。《现观庄严论》中说:“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般若为四圣者之因,故而声闻缘觉应证悟圆满人无我以及部分法无我。
辛二、释彼教义:
此义假立因蕴有,执彼之心便存在,
假立之我因具故,我执之果不会灭。
龙树菩萨《宝鬘论》中的观点认为,只要假立之蕴存在,则执著它的心就不会灭尽。若阿罗汉对五蕴仍有执著而未证悟空性的话,那他的我执根本不会消失,就像《释量论》中所说:因具足之时,果必定会产生。
凡夫通常将假立的五蕴执著为我,但真正对其详察细审,整体不是“我”、支分不是“我”、心也不是“我”,真正去寻找时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虽然不存在,但无始以来的习气特别严重之故,人们一直将五蕴聚合执著为“我”,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将五蕴进行一一剖析,比如一座房子,将房子拆成木板、石块等堆积于一处,人们就再也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房子”。大圆满中常说“破心房”,意即执著之心就如房子一样,对它的来龙去脉里里外外去寻找时根本得不到。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将木板继续分析下去,只要把房子破开之后,就不会再有“我的房子”的贪念,或许会出现“我的木材”等想法,但这种执著于此处已成法无我,而阿罗汉只需破除如同“聚合房子”般的人我执即可,不必向下继续分析。
“蕴聚”在藏文中叫做朋布,喇拉曲智仁波切将其解释为整体,也即粗大的聚合称为五蕴。依据龙树菩萨的观点,乃至蕴聚存在期间,我执就不会破除。因此,俱生我执的对境是五蕴的假合,若未通达此为空性,则阿罗汉无法获得圣果,更不要说菩萨和佛的果位。但是,对声闻缘觉来讲,要证悟细微法无我相当困难,而格鲁派“承许三乘见道同”的观点,更是难以成立,诸多过失都在所难免。
因为常我虽已断,然依执蕴假立我,
俱生贪境未断故,生起我执无障碍。
通过种种观察方法,或依靠中观理进行分析,虽然常有我已经断除,但以此根本无法灭尽我执。从众生的亲身体验来讲,没有人执著常有不变的我,我执的对境就是五蕴假合,人们将此执著为“我”;而我所执的瓶子等法为遍计我执的对境,这一点在月称论师的相关教义中讲述得十分明显。因此这里说,如果俱生我执贪著的对境没有断除,由于因具足则果必产生之故,生起我执之果决定无有丝毫障碍。
在《入菩萨行》、《中观四百论》等论典中都讲到了有关修习无我的窍诀,但其中并未抉择细微的法无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体、心识、感受等执著为我,这样的“我”,可以通过大圆满的窍诀认识自心本性进而破除,或者依靠大中观的各种观察方法,如依靠《澄清宝珠论》中四念住的修法进行观察分析。
总而言之,任何一个人都需要破除我执,这一点若未破除,那在三界轮回中必定会感觉有无量无边的痛苦存在。世间当中,有些人的我执比较小,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坦然面对,还有人无始以来的我执力量特别强,尤其对蕴、对自身的感受、对心都无比执著。实际上,一切万法的本性就如虚空,本来即是清净无染的,但众生以无明烦恼产生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真正观察时,其实只是处于一种迷惑当中,所谓的我丝毫也不存在,而众生由于未能了知这一点,才在三界轮回中感受了百般苦恼,由此,必定会因造作恶业而不断受生轮回。
是故断除诸烦恼,必须证悟蕴等空,
此说不符圣教义,月称如实释此义。
果仁巴尊者认为:欲获得阿罗汉果位,对五蕴的细微部分也需要证悟空性。其他个别宗派也有如是承许。而实际上,此说法与中观创始者、释迦牟尼佛亲自于《大鼓经》《楞伽经》等经典中授记的第二大佛陀——龙树菩萨的观点完全不符。
堪布根华在注释中将龙树菩萨的观点全部解释为断常有自在的我,因常有自在的我并非俱生我执的对境,要断除俱生我执必须通达蕴聚为空性,因此,阿罗汉对遍计我以及无分微尘不一定证悟为空性。
或者也可以如麦彭仁波切所说,以月称论师《入中论》中的观点对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做出如理如实的诠释,此论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又云:“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故云了知无我义,永断我执最稀有。见自室壁有蛇居,云此无象除其怖,倘此亦能除蛇畏,噫嘻诚为他所笑!”并且,月称论师讲到一地菩萨时,引用七教三理说明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而在六地讲空性的分类时,论师说声闻并未圆满证悟法无我,未对其进行圆满修持,对这一问题宣说得非常清楚。
佛经中说:各种分支的聚合可以称之为马车,同理,依靠五蕴的聚合,名言中称其为众生。麦彭仁波切于多处引用过此教证,也就是说,诸多零件聚合起来之后,可以称为马车,但将零件一一分解时,车的概念便无影无踪了;所谓五蕴的假合,在世俗中称为众生,而对五蕴进行破析时,众生或者我根本是子虚乌有。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说:“是故无有异蕴之我,离诸蕴外无我可取故。”意思是说,五蕴上无有所谓的我,而我除五蕴之外也完全不存在。蕴聚上没有我,我除了蕴聚也是没有的,因此,既然没有我,我所自然而然也会如同没有墙壁的花纹般销…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