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P24

  ..续本文上一页人广传大圆满。

  实际并非如此,佛法的道理极其甚深,翻开诸传承上师们的教言就不难发现,不要说大圆满的正行,对你来说,所谓的加行是否究竟也存在很大疑惑!

  前世具足殊胜善缘者通过上师教言精进观察心之生、住、去处,何者也不得时可以证悟心之本性,这一点对利根者来说毋庸置疑。但对此应详细区分,某些上师如果问:“心有没有颜色?”他说:“没有颜色。”又问:“有没有形状?”他说:“没有形状。”“那它是从哪里来?住于何处?……”如此一一询问时,他说:“什么也找不到。”这时,上师对你说:“你已证悟空性,现可以出去弘扬佛法。”可这位弟子弘法不到几天,就暴露出非佛教徒的不如法行为,下面的弟子也开始肆无忌惮地诽谤……这到底能否称得上真正的“证悟者”?相信诸位修行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做出公正的判断。

  学院也有类似现象,对心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认就认为已经证悟大圆满,但这是非常危险的,希望诸位还是要认真地闻思。大圆满不共加行中有身加行、语加行、心加行,上师如意宝在《直指心性注疏》中有较广论述,无垢光尊者的“三大讲义 ”中也对此作了详细阐述。当然,真正观察后了知其颜色、形状等均无有所得,这是认识自心本性最好的前提条件。但若未能善加抉择而盲目断定为已经“证悟”的话,那现在的心理学家或知识界的诸位世间学者是不是已经成为证悟大圆满的瑜伽士了呢?绝对不能如此承许。

  庚二、分析此理:

  心本不是色法故,谁亦无法见色等,

  仅仅未见若认为,已证空性极荒谬。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色法具有颜色、形状,而非色法的意识不存在颜色、形状等。

  心本来就不是瓶子、柱子等色法的缘故,谁也无法见到其颜色、形状。若以“未见到心之颜色形状”为理由而自认为证悟心之空性,那实在是太荒唐可笑了!不要说学修宗派的你们,即使未皈依佛门、山上放牛的牧童也不会见到心的颜色形状。

  百般观察人头上,不可能见畜生角,

  若说未见彼者故,已证空性人皆证。

  没有长时间依止善知识,也未经过千辛万苦的精进修行,认为“一法之上不存在另一法”就是所谓的证悟空性,如此一来,诸位圣者以“稀奇”等言词多加赞叹也就无有任何必要,证悟空性绝非如此简单。就好像通过百般观察后发现人的头上根本没有牛等畜生的角一样,若对心性再三观察而未能发现其颜色形状,就认为自己的修行非常了不起,已经证悟心之本来面目,那这样的“本来面目”、“心之空性”人人都可以证悟了。

  麦彭仁波切于本论中对有关修行和修法的问题宣讲得十分清楚。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对佛法教义懵懵懂懂,唯独在文字上充实自己的大脑,然后自欺欺人地认为已经证悟了空性,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所谓的空性一旦证悟之后,确实非常简单,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证悟。小乘声闻中有些增上慢的修行人,他们自己在寂静处精进修持,虽然没有获得阿罗汉果位却自认为已经获得,返回城市后仍然产生烦恼。因此,自认为已经证悟空性的各位行者,应该对照传承上师教言详细分析,否则愚昧无知地做出一些自害害他的行为,其后果恐怕会相当严重。

  有时也经常这样想——藏传佛教中认定活佛这一问题其实非常值得重视,比如本来不是活佛而认定为活佛,以此吸引信徒、广收供养……所谓的认定者是否具足真正的理由,若没有理由而将某人认定为活佛,那不仅自己种下了很严重的恶业种子,对他人也会造成危害。

  据说我们当中有些人也经常对别人做一些认定,但你自己是不是已经证悟了?确切来讲,我自己根本不敢对别人印证,有很多人问:“我现在是不是已经证悟了?”之后就开始描述自己的种种境界。如此说的时候倒确实与传承上师所说大圆满的境界十分相似,但我也不敢说“对,你已经证悟了”之类的话,反正让他继续修持,对众生的悲心、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以及自相续的智慧等如果越来越增上的话,那或许已经证悟了,否则也不太好判断。

  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大空性、大圆满或大手印的境界,在此,麦彭仁波切要求大家对这一点一定要再三观察,如若并未证悟却自认为已经证悟,则不仅对他人不利,而且对自己的今生来世也有极大危害。虽说大圆满将自心抉择为空性,但仅仅了知心无有颜色、形状并不是真正的证悟,这仅仅是前行之法而已。

  己二(真实抉择)分二:一、自宗如何抉择;二、观察他宗所许。

  麦彭仁波切自宗认为真正的证悟应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抉择呢?

  庚一(自宗如何抉择)分二:一、说真实义;二、以喻说明。

  辛一、说真实义:

  是故以理而分析,若见真正之实相,

  彻底了达自之心,如幻本体无实有。

  应通过中观五大因等理证详细分析,所谓的心有故有不生、无故无不生,或者通过心与心所一体、异体的方式详细观察;大圆满中对于心的生、住、去处加以细致观察也属于一种理证方法。上师如意宝在《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中,前面部分通过中观方法抉择心之本性为空性,之后以大手印的方法抉择心之自性安住。无垢光尊者在《直断本住讲义》中,分别讲到前行破心房、正行直指觉性本体、后行觉受之护持方法,其中前行破心房中通过三种观察方法 对心的本性进行了抉择。

  对于心的本性进行如此细致的分析之后,若能真正见到心之实相,彻底了达所谓心者从空性方面丝毫也不成立,从显现来说却如幻如梦、自相不灭。也就是说,真正照见自心的本来面目时,了知其虽可如幻如梦地显现,实际却无有一点实质,完全是无来无去、无离无合之本体。无垢光尊者说:如果是利根者,上师对其稍作指点即可真实通达自心本体。尤其前世曾被善知识摄受、修持过密法的修行人,即生依靠殊胜因缘值遇善知识后,依靠上师的指点和窍诀马上开悟的现象不胜枚举。

  以理观察这一点非常重要。《宝积经》等经典中皆讲过心为空性,虽然圣教所说观点完全值得信赖,但圣教所说教义只能通过信心了知;理证则是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抉择之后了知,通过此种方式生起的定解非常稳固,因此属于利根者之行为。

  上述所说境界虽从文字上可以相似了知,但真正的修证仍需依靠上师的窍诀或在上师引导下观察并精进修持,方能真正通达心性明空无二的境界。当然,以文字表达时只能运用“空性”、“不存在”等字眼,仅此而已,但利根者通过诚心祈祷上师、自身精进修持可以真正通达如此殊胜稀有的境界。

  本论中,这一段其实已经讲到了大圆满,我在这里并未宣讲相关窍诀,仅从文字上做了解释,也即将宝藏指点给你们,若真正想要进一步了解其中所蕴藏的深奥内涵、获得无尽的如意宝藏,则需要大家精进努力的挖掘。

  辛二、以喻说明:

  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

  亦为空性之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

  心的本性从空性来讲无有任何实质,从显现来讲如幻如梦,对于此种境界一般人很难通达,下面以比喻进行说明。

  自心正在起心动念之时,其本体即是空性,就好像直视前方虚空时何者也不存在,但虽是空之本体仍可以显现,如同大海正起现波浪之时,波浪的本体也根本未曾远离大海一样。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十三品中说:“转依也只是以因烦恼清净而显现功德,并非承认从烦恼之因,转依成功德之果即由不清净变为清净,因为所有罪业烦恼均不是清净之因或本体,也就不可能转依为功德。”烦恼与智慧二者并非因果关系,烦恼本来是忽然的客尘,客尘消尽,智慧的本来面目自然而然现前,此即分别念或烦恼转依为智慧。因此,嗔心、贪心的本体即是智慧,只是在认识和不认识的两个阶段出现了不同,如同王子虽然沦为乞丐,但仍然是国王的种姓,只是人们不认识而已,了知真相后,他终究会成为具大权威之国王。

  对正在起心动念之心,认识其本性就是空性、智慧,这种定解必须从内心当中深深生起。所谓的“深深”是指并非停留在语言文字上,“烦恼即菩提”等言词一般的寻伺者都会说,但真正的境界不是文句所能表达,而是从内心深处生起真正决定性的定解。有关这方面的教言,在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诸传承上师的窍诀宝库中,蕴藏了数不胜数的珍贵如意宝,只要具足信心的钥匙,即可开启心中的无尽宝藏,随心所欲地任意享用。

  以前法王如意宝每次讲《定解宝灯论》时,都要求四众弟子一定要记住这个偈颂。我也是在前面偈颂还没有背诵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背诵这两个偈子了,当时自己的信心非常大,对大圆满的甚深境界十分羡慕,也经常想:如果即生未能通达这样的甚深境界,那希望来世一定要遇到如此殊胜的大圆满法。堪布根华曾经说:如果死亡真的来临,其他并没有什么可惜的,但自己的智慧已经不在实在有些可惜。我确实也这样想:我这个人死了倒不可惜,但如果以后不能遇到如此殊胜的法本那就太可惜了。对这方面真的非常担心。

  对正在起心动念的心应了知为空性,这一定解必须在心坎深处生起。可是个别人根本不明白这一道理,问他:“你的心是什么样的?”他认为虽然找不到却可以起心动念,这就是智慧。之后便将此种起心动念——不清净分别念执著为清净法身。但若果真如此,那牦牛以上也可以对此一清二楚,应该说它们也已经证悟清净法身了吧!《上师心滴》中说需要遣除修障,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修行稍出偏差就会修错,这时虽然自认为已经通达,其实已经走入歧途,非常危险。

  庚二、观察他宗所许:

  若问所谓汝之心,一无所有如虚空?

  抑或了知种种相?究竟是为何者耶?

  对这一颂词有两种解释方法。

  堪布根华及其他上师的讲义中这样讲的,如果有上师或其他人问你:“你的心是像虚空一样一无所得,还是能够了知各种各样的…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