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P28

  ..续本文上一页做到次第修行,想很短时间内达到远离戏论的最高境界,作为凡夫人确实很难达到。有人认为自己能够闭着眼睛就已达到了某种境界,做出一付“高僧大德”的假象以期混淆视听,使别人以为他的境界高深莫测。而实际上真正的境界远离一切有无是非,何者也不成,如若进行偏袒执著就仍然是一种戏论。

  是故以理分析时,未见成立何生执?

  因此,通过上师教言或《般若经》、《中观六论》等教理详详细细地分析时,未见到一法能够成立,轮涅所摄万法无有丝毫实质性,从空分来讲,根本得不到任何实义。既然一切万法均为无有,那又怎会产生执著呢?绝对不会。如果产生执著,则很明显不符合实际道理,已经成为戏论,成为此处的所破。

  从本体空性来讲,心远离一切戏论这一点通过上师窍诀可以清晰了知,自心正在起心动念、生起种种执著时也无有点滴实义,比如对心中感受的种种痛苦进行观察,所谓的痛苦以理分析根本不存在,既不成立又如何产生执著、如何起现痛苦呢?这方面若以密宗教言分析抉择则有十分深奥的含义,此处只是略作指点,对大圆满有信心尤其通过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方法继续衡量的话,必定会轻而易举认知心的真实本面。

  辛二、宣说自性光明不灭:

  然离四边戏之理,观察而引定解生,

  自然光明之智慧,胜观之现如明灯。

  既然说轮涅所摄万法远离一切戏论,无有任何执著,那是不是像阿罗汉入灭尽定一样,或断灭万法而导致一切都不存在呢?

  并非如此。虽然从空分而言离一切戏论,万法皆不存在,而从自性光明来讲,密宗所谓任运自成的光明仍然不灭显现,或胜观明分的智慧决定不会灭尽,并非何者也不存在。因此,通过上师窍诀以及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时,远离一切戏论外仍然存在一种定解,并非如同阿罗汉入定一样什么都不存在,而是从定解中产生自然不灭的光明智慧,它就如同明灯般自然显现。当然,以“明灯”作为比喻也只是从光明角度而言,并不是讲到“灯”就认为是明明亮亮的,众生从无始以来就被无明愚痴的黑暗覆盖着,从定解能够遣除无明黑暗这一角度,将其比喻为明灯,对此只有具足一定修行境界者才能真正体会得到。

  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开玩笑说:依科上师前有一个弟子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心的本性,它就像电灯泡一样明明亮亮。可能他只是做一种比喻,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此比喻也是可以的,麦彭仁波切也说:从空分而言远离一切戏论,从明分而言就如同明灯一样,是自明自知的无有丝毫执著的光明智慧。真正来讲,如此殊胜的光明智慧在修行境界中确实可以自然显现。

  从密宗角度,这一偈颂可以说已经讲到了任运自成方面托噶的修法;以显宗来说,则已经讲述了第三转*轮的教义,与龙树菩萨《赞法界颂》或弥勒菩萨《宝性论》中所讲无有二致。

  光明胜观的智慧虽然无有任何执著,但相续中我执的无明愚痴黑暗等烦恼,依此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一并消除。

  辛三、对此须生定解:

  根除与彼相违背,四边愚痴之黑暗,

  即是此一对治故,何时修当生定解。

  能够根除与其相违背的四边愚痴黑暗的唯一对治,即是此殊胜的胜观智慧,无论何时修持,都必须对此生起坚固不退的定解。

  《现观庄严论》中说:入定时虽然没有执著,但出定时具有对治烦恼的一种妙力。不论何时何地修任何法,都需要一种定解,若定解不具足则很容易处于阿赖耶识的明清分或无念阿赖耶之中。

  定解总的可以分有执著、无执著两种,有执著的定解即对无我产生执著,认为我确实不存在;无执著的定解所引发的境界稳固而且不易退失,是明空双运的一种智慧,但这种境界凡夫很难生起。麦彭仁波切于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四边愚痴的黑暗唯一依靠胜观空性智慧进行对治,故而无论何时修持,相续中生起这样的胜观智慧非常重要。不具定解的修行将出现诸多过患,比如有人修习禅定多年,菩提心、出离心等却完全没有增上的征相,这就是不具足定解的原因。本论开篇就已讲过无有定解的过患:“奇哉趋入深实相,犹如宝灯之定解,若无汝则于此世,愚众困于幻网中。”无始以来的愚痴众生由于无有定解的缘故,在虚妄迷乱之网罟中辗转沉沦而感受无量痛苦。

  现在末法浊世的个别人认为:不必执著,只要直接安住就可以了。尤其是自己曾经接触过的某些汉传佛教的修行人,他们自认为修行境界非常不错,但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所谓的境界很可能处于无念状态当中。藏地这种现象也是非常多,以前第一世敦珠法王与伏藏大师列绕朗巴会面时曾说:德格、青海一带的很多修行人都处于阿赖耶的一种境界中。因此不论修任何法,首先对无我产生定解,在此基础上安住精进修持,才会出现远离一切戏论的智慧。

  有些人说:有我的对治是无我,那离一切戏论的智慧是否有能力破除我执呢?绝对有这个能力,因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必然具足无我智慧,以此决定会破除轮回之根本——我执,这一点毋庸置疑。

  庚三(闻思正见派之修法)分三:一、须以轮番方式了知;二、如是依修之利益;三、以邪见所摄则无法断障。

  辛一、须以轮番方式了知:

  同时破除四边戏,即是离意本法界,

  在同一时间中,通过上师窍诀、自己的智慧破除有无是非四边戏论之黑暗,这就是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思维执著的本来法界。

  但除利根及前世修法圆满者以外,欲想同时破除四边获得如此善妙的境界却也是相当困难的。

  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

  轮番破除四边戏,即是闻思之见派。

  所谓有、无、二俱、非二俱皆不成立而远离四边戏论的境界,对于一般的薄地凡夫来讲,想要同时现见可谓难乎其难。因凡夫众生相续中具有烦恼障与所知障,具有十分严重的实有执著,就像镜子上沾有很多灰尘时无法清晰显现外界的山河大地一样,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极其细微,很难在凡夫具有垢染的镜面中显现,一旦将镜子上的垢染擦拭干净则山河大地也可以无碍显现。

  破除四边即是真正的法界,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凡夫于短时间现见非常困难,所以,作为凡夫人应以轮番方式破除四边——首先想方设法破除“有”的执著,其次再断掉“无”的执著,比如最初修学者只能将名言与胜义分开抉择,依靠名言量观察万法于世俗中存在;通过胜义量了知一切法于胜义中根本不存在。或者,以名言量抉择显现时,空性在凡夫心相续中完全无法显现,而对眼前所见的柱子通过胜义量衡量为空性时,柱子的显现已经无影无踪。无论如何,显现与空性二者以凡夫分别念根本无法同时抉择,其原因就是胜义与名言的智慧未能融合为一。因此,在这一阶段必须通过轮番的方式进行修持,首先以胜义量观察万法,将其抉择为空性,再以名言量抉择其本体的不灭显现。

  现相、实相实际一味一体如同水月一般,但修行未到达一定层次之前,道理上虽然了知为显即是空、空即是显,而实际运用到自相续时显时空不了、空时显不了,这就是凡夫人的特点。

  有些人说:佛陀说万法是离一切戏论的,但为什么观空时不能显现、显现时不能观空?

  在没有趋达圣者境界之前,这种现象非常正常,而且佛陀并未过分要求凡夫人一定要生起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即便如此要求也是办不到的。

  还有人信口胡诌: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在我相续中已经生起来了,我现在已经是三地菩萨了……

  你如此信口胡说倒也无妨,但观察一下自己遇到违缘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与举动?痛不欲绝的哭声或许可以撼天震地,这样恐怕有损你这个“三地菩萨”的庄严吧!

  麦彭仁波切说:初学者应通过闻思的方法抉择正见,以轮番交替的方式破除四边。如此发人深省的语言可说是妙言要道,依靠此种渐次修行的方式,不仅稳妥可靠而且具有非常甚深的含义。

  辛二、如是依修之利益:

  于此愈来愈修习,定解愈来愈明显,

  灭尽颠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凡夫人首先以轮番方式了知中观教义非常重要,若没有广为闻思相关道理,真正进行抉择时,无论下再大功夫也无法生起殊胜的境界,这时,自己也会十分沮丧地认为:像我这般精进用功之人,智慧也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为什么中观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是不能生起来?甚至对中观甚深空性法门生起邪见,这种现象也很有可能会出现。

  要知道,圣者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能够轻易了知的,因此首先通过闻思断除自相续的增益分别念、生起稳固不变的定解十分关键。如此通过轮番方式越来越修习,自相续的定解也会越来越明显,就如同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所见之法界虽说都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本体,但在其所见法界的明分上却有愈加增上、明显的差别。

  一般来讲,道谛是无常的,而灭谛则是常有的,当道谛的对治智慧逐渐转变为灭谛时,圆满明清的境界会无碍现前。比如凡夫的境与有境是分开的,胜义谛、世俗谛也是分开的,但到一地时,胜义量与世俗量会融为一体,而境界越来越增上直到十地时,所有的境与有境将完全圆融合一,一切显现与空性将成为一味一体。如此善妙的境界,凡夫以语言表达时只能称之为不可思议。

  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于名言中圣者根本慧为有境,法界为境,依彼可说为所知。”名言中可以说以智慧了知法界,但从真正实相而言,法界并非所知。《入中论自释》以眼翳者的比喻说明佛陀的境界非凡夫所能了知,并且说:“如眩翳人见有毛轮等性,于无翳识不以为害。如是乏无漏智之异生识,于无漏见亦无违害。”有垢染的心识不会染污无有任何垢染之智慧,正如具眼翳之眼识不会损害无眼翳者之眼识一样。修行境界逐渐增上而灭尽一切颠倒增益之后,即可真正获得如来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以及佛陀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一切功德。这一点通过凡夫智慧无法抉择了知,只能对圣教的意义进行百般推测…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