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而修方能真实得见。于凡夫阶段,想修加行、欲成佛果等念头非常好而且十分有必要,但真正的入定境界中,思维“此法”、“彼法”以及“我应修持”等一切想法皆成束缚之因、迷乱之因,真正最高的境界并非凡夫分别念可以思维分别,唯有舍弃一切才能够见到真正的法性。
因此说,既没有见到空也未能见到现,不偏堕于任何一方而见到无所见,即是殊胜之见。
在大瑜伽士的境界中虽然没有任何可以执著之相,但并不代表万事万物如瓶中无水般不存在,就如哑巴吃糖,虽无法以任何言语表达却并非没有品尝到糖之甜味。凡夫也是如此,通过上师窍诀如实安住时,对于明空无二的境界虽可体会却难以言宣,若以比喻说明,也仅如哑巴吃糖一般,除此之外,以任何方法都无可表达。
瑜伽士通过安住品尝到真实甘露美味时,根本不需观察,此时唯以安住为主。“并非唯由观察生”,既是上文的总结也是与下文之联接,也就是说,通过观察对无我生起定解并于其中安住时,可以遣除违品从而生起真正的正行境界,而这种境界的正确与否,则可通过自相续的断证功德进行比量推断。
本论对抉择正见以及如理如法的修行都极为重要,因为其中已经讲述了中观、因明等各方面的道理,对实修时应注意的问题也作了详细阐述,同时,针对藏传佛教各教派不同的观点更是进一步辩驳分析,可以说,本论所牵涉的内容相当广泛,有志于真实研究修行者一定要潜心思维阅读。
四、观察修或安置修
《定解宝灯论》第四品中主要讲观察修与安置修,这也是有关修行方面的问题,与第三个问题——入定有无执著相大致相同,所不同之处,前一问题主要从修行有无执著的角度判断、分析,此问题则从修行过程中需要观察或不需观察这一角度进行辨别;或者说,前一问题主要讲修行所得之境界,于此境界中是否具有执著,而此处则讲此种境界究竟依靠何种方式可以获得。
那么,通过观察而安住与不观察直接笼统而安住,这两种方法究竟哪一种比较正确?有人说修行中始终应观察,有人说一直都不应观察,实际这两种说法都有偏堕一边的过失,不能圆满做出解释。按理来说,首先应该观察,获得定解之后再安住。不论显宗密宗,不观察是不合理的,依照道次第渐次修行非常关键。
于此需要主要说明的是,不论修学显宗还是密宗,首先应该通过闻思生起智慧,当真正的定解智慧生起之后,不用再再观察,应该自然安住修行。
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分三:一、宣说他宗;二、建立自宗;三、总摄要义。
丁一(宣说他宗)分二:一、提出问题;二、彼者之答。
戊一、提出问题:
麦彭仁波切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修行大乘见解时,观察安住何应理?
所谓的境界,通过中观或大圆满之理门抉择分析后获得,人们即称之为班智达的观察修法,也即班智达依靠广泛闻思博通各种经论教义,之后对万法及自心进行百般观察,从而获得前述之境界;或者,通过自己安住而精进修持,如大手印、禅宗等修法,以此方式获得上述境界。欲想获得上述所说之境界,依靠上师窍诀和自己安住两种方式皆可获得。
前文已对有关大乘的见解作了详细抉择,那么,对显宗、密宗之无上大乘,如大圆满、大中观等如此殊胜之见解进行如理抉择修持时,究竟是通过中观、因明等班智达方式的各种观察方法如理修持,还是依照历代祖师大德传下来的禅宗方法自然安住,修行时究竟遵循哪种方法比较应理?
戊二、彼者之答:
对于这一问题,他宗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不必观察,应该直接安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修行者从始至终皆应观察。
首先是第一种观点。
有说不察安住修,观察遮障本性义,
是故不经何观察,笼统直接而安住。
“有说”指大手印安住派——噶举派的部分修行人,以及宁玛巴个别认为修大圆满时必须安住不能观察者,还有汉地禅宗认为直接安住不用观察的一派。其他宗派虽然也有此种现象,但此处所指主要即是这几个宗派。
上述宗派中的个别大德或修行人说:修行时最好不要作任何观察,直接自然安住即可,因观察毕竟属于寻伺分别,以此决定会遮障本来实性,就像池中之水原本明清透彻、平稳无波,此时若以棍棒不断搅拌,反而会使池水混浊不堪,使月影无法清晰显现;同样,修行过程中若不断增加分别念,再三观察,则本来清净之实相义,反而会被此无义之举所障蔽。
因此,他们以为观察一定会遮障本性义,故而抉择究竟本义而真正修持时,无需经过任何观察,只要依照上师窍诀或佛经教义直接笼统地自然安住便可水到渠成,所谓的再次观察完全是多此一举,以此必定会扰乱自己的禅定,直接自然安住即是最殊胜的要点与窍诀。
很多修行人也经常说:“好好安住,不要观察,观察是增加分别念的,千万不要观察……”实际对此问题必须认真分析,最初时观察是十分有必要的,最后自心已经清净或已抉择为无我空性后,则再不用观察。麦彭仁波切的究竟观点即是如此,初学者最好的入门方法就是首先详详细细地观察,如若最初即何者也不观察、不分析,自然安住,则如前文所讲,最初舍弃无我法门的说法实际是魔王所散布之密语,对自身修行决定有百害而无一利,故对修行过程中的逐层次第必须善加分析。
对方所说观点,从某一角度来讲确实具有一定依据,诸多佛经皆云:分别心对本来实相有遮障。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等持王经》等诸多经典中都有明说,密宗有关静修法要的论典也作了如是宣说。从最究竟观点而言,此种说法非常合理,但暂时针对初入道者,刚刚迈入佛门就直接笼统安住就十分不合理了,对此,麦彭仁波切将于下文进行着重破斥。
有说唯一需观察,远离观察之修行,
如同入眠无利故,任何时皆需观察。
此处是第二观点。“有说”一般指后派,即以格鲁派为主的个别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多数抱持此种观点。此类修行人善喜辩论,经常依靠中观、因明等种种推理多方观察,他们认为:任何时处皆应依靠教证、理证观察分析,对于观察绝对不能舍弃,远离观察的修行就如入于睡眠一般,对自相续增上功德、断除障碍均无丝毫利益,故于任何时处皆需观察。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说:对无我的观察绝对不可以离开,观察得到一定境界后,于其中自然安住,若出现分别念则需再次观察,如是反复修持,方可令分别念真正压制进而断根。此说法对中观自续派根基的修行人而言,确实非常符合他们的修行次第,但针对究竟本义或最后修行阶段来讲,则无法合理成立。
丁二(建立自宗)分二:一、总说;二、分说。
戊一、总说:
修行不应偏执著,观察安住之一边。
对于修行时究竟应该观察修或是安置修,他宗出现了两种说法:有说任何时皆以观察为主,有说任何时皆以安住为主。此二说法将观察、安住执为互相矛盾的对立体,根本无法圆融。
对此,麦彭仁波切抉择说:上述两种说法皆为偏倚之见,实际对观察、安住二者不应片面妄执,一概断定,若一切时分均需观察,始终增加分别念,则无法获得一种清净境界,而始终安住完全舍弃观察,则极易步入修行歧途。
可以肯定地说,修行应根据自己的根基、境界以及自相续的贪嗔分别念等种种不同情况详细抉择,针对不同时间阶段,为对治不同障碍,从而做出相应的抉择与判断,不应一概断定为需观察或者不需观察。
对于初入门者,首先最好依靠各种各样的方法观察,断除对于万法的一切实有执著,对法无我、人无我无有丝毫怀疑,真正了知为空性、获得了现空无二之境界后,即于此境界中自然安住,此时再没必要一直观察,比如牦牛丢失后,最初应于各处反反复复地寻找,真正寻获之后则不必再次寻觅,只需细心守护。凡夫众生相续中从无始以来一直被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各种烦恼所覆盖,根本无有任何境界,若想获得真实善妙之境界就必须依靠详细观察,依靠观察获得真正的定解或境界后,于此境界中自然安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此,对观察与不观察二者切莫偏执一方、片面抉择,应针对不同情况、阶段认真细致地分析,之后再下定论。
戊二(分说)分三: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三、真实宣说修行次第。
己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分二:一、未观察之过;二、叙彼理由。
庚一、未观察之过:
以下通过大中观和大圆满两种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大中观的分析方法主要讲到未作观察之过失,也就是说,最初未进行观察直接安住的修行存在相当大的危险性,于对治烦恼障碍方面起不到显著作用。
不察安住而修行,虽有成就寂止者,
然修未生定解故,舍弃解脱之正道,
唯一明目之定解,无法遣除诸障碍。
有一部分人说对于何者皆不需观察,应该直接安住。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人均需经过观察,根据众生根基的不同,个别利根者直接安住也未尝不可,修持大圆满时,在莲花生大士的窍诀中也讲到依见了知本性和依修了知本性两种情况。不可否认,少部分利根者最初即通过安住获得真正修行境界的情况的确存在,但通常而言,大多数众生无始以来相续中熏染的贪嗔痴以及执著分别念相当严重,因此必须依靠反反复复的观察获得定解,如此逐步修行才是十分稳妥的方法。
一般来讲,未通过观察直接自然安住的修行,若修行境界稍好一点,十分有可能成就世间禅定的寂止。寂止的作用仅仅是压制烦恼,根本不能起到断定性作用,因为自然而然安住下来时,心较为平静,感觉似乎无有任何贪执等分别念,但此时并非断除烦恼,只是没有起现粗大明显之分别念,已经将其压制了。真正的烦恼分别念,必须依靠胜观智慧分析抉择之后方能断除,比如以理观察了知烦恼等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我不…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