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论》是显密结合的一部殊胜论典,如同显宗与密宗的桥梁。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它对如来藏光明通过隐藏、比喻等方式进行了宣说,而密宗则通过上师窍诀,使凡夫如同现见色法般清晰了认到如来藏的自性光明,因此十分殊胜。
当然,从某一角度说显宗见解最高也未尝不可。对这个问题,我在《藏密问答录》中稍有提及,但不具足窍诀恐怕很难了达其中的真正含义,个别人在网络上说:密宗见解超越显宗这一点不能承认。如果不承认应该说出自己的理由,仅仅依靠不承认来建立宗派恐怕不太合理。
如果有时间,非常想针对这一问题跟他们好好讨论一下。这不是个人问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密法的殊胜之处,作为宁玛巴的传承弟子,如果只是说“密法殊胜”也不行,应该结合佛陀三转*轮详详细细地分析,明朗罗扎瓦说: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当中抉择了空性见解,而在《心性休息》中对他空——三转*轮进行了解释,无垢光尊者为什么将自空、他空都承认为了义呢?原因就是佛陀的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并不相违。以此说明,空性与光明应结合起来修持,否则仅仅修持空性,那光明这一分已经远离了。
对于光明这一部分,有人认为是明清的或者眼睛所见到的,其实这都是分别念的境界,真正如来藏的本体并非如此。如来藏本体并非仅是空性一分,还有不可思议的光明,世俗中,麦彭仁波切所说的色身之因、慈悲之因,都是从如来藏明分进行抉择的。因此,从法性见来讲可以说相同,但在自证见和有法见方面有很多不同特点,还是存在许多相异之处。
不过这些道理,对于连离戏大空性都不知如何抉择的人来说,即使给他们宣说也是非常费力的,像果仁巴、宗喀巴大师,他们对中观等佛理都已精通无碍,这样辩论起来也很有价值,不然,跟一些所谓的“大法师”们辩论之前,先要对离戏论作一番解说,那还辩论什么呀?白费唇舌而已。
从离戏分而言,显密无有差别,对此应深信不疑,那是不是显宗和密宗一模一样,完全相同呢?也并不是这样的。
辛二(密宗尤为超胜之理)分二:一、以何者超胜;二、通达彼义之途径。
壬一、以何者超胜:
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
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
显宗通过推理将万法的空性进行了详细抉择,对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存在相当大的执著,认为万法就是空性的。即使显宗自己不承认,抉择时,口头说起来也是离一切戏论,但凡夫心里“不存在”的执著分别仍然相当严重。
密宗从抉择离一切戏论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差别,但为了遣除显宗对空性的执著,密宗宣说了大乐智慧,也即现与空无二无别、远离一切迁变的智慧。对此大乐智慧,并不仅仅是在论典中泛泛叙述,而是通过上师窍诀,以远离境、有境的方式亲身体验。对大圆满稍有认知的人,知道心不仅是空性,而且是与大乐无二无别的,对此空乐无别之法界,通过远离境和有境的方式可以亲自体认,这就是密法真正的特点。显宗虽已抉择了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但是否可以通过远离境与有境的方式亲自体验这种大乐智慧呢?绝对无法做到。
此处需要提醒的是,有人认为快快乐乐的境界即是大乐智慧,或者自相续产生极大的快乐,这就是大乐智慧。前段时间,有一位居士说自己现在修得非常好,经常处于乐空无别的境界中,我问他:“所谓乐空无别是怎样的?”他说:“这是密宗最高的境界,最快乐的就是乐。”现在很多学密宗的人,都认为大乐智慧就是心中特别快乐,另有些对贪爱无法对治的人,将男女之间的贪爱称为一种乐受,这些说法都已经完全颠倒了。密法中所谓的“大乐”以凡夫分别念根本无法诠解,分别念中的“乐”在密宗当中不是乐而将其称为苦,为什么呢?暂且不说密宗,《四百论》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所有的感受均为无常,属于三苦当中的行苦。《宝性论》及果仁巴《入中论》的讲义中都说:大乘认为,一切无常法皆是苦性。不仅大乘,乃至小乘也认为一切乐受都是苦的本性,讲四法印时也说到“诸受皆苦”,只要存在一种感受,其实就是痛苦的自性,不能称为乐,唯有感受无有任何迁变的智慧境界,方可称为大乐智慧。
对大乐智慧千万不要误解,有些修行人说要找空行母,享受大乐智慧。那你是在故意毁坏密乘戒,密宗所谓的大乐智慧并非凡夫所想象的乐受,分别念当中的乐受全部是无常的,不离行苦,何时无常、痛苦的本性真正转变为一种智慧,才能将之称为乐,这样的大乐智慧在《时轮金刚》、《大幻化网》中都有讲述。学习密法时对某些特定名词一定要掌握,在佛教历史上,依此毁坏密乘戒而堕入金刚地狱、千百万劫中受苦的公案非常多,究竟而言,密宗的真正含义必须依靠善知识才能得到。
意思就是说,密宗为遣除对于空性的执著,已经宣说了无有迁变的大乐智慧,如此殊胜的大乐智慧,依靠上师的窍诀、通过远离境与有境的方式自己可以亲身体验。莲花生大士说:“远离迁变本体空,空性自体即光明,光明大悲即不灭。”意即空性、无常均是一种苦受,不属于大乐智慧。个别人以凡夫分别念认为大乐智慧就是很快乐的,就像在山里得不到蔬菜,突然找到一点时的快乐一样,但将这一点称为大乐智慧的话,那牦牛也已经具足大乐智慧了,修学显宗也不是得不到这种智慧。真正来讲,通过上师窍诀将境、有境甚或自己的一切分别念无余灭尽,在远离诸分别的过程中,获得无有一切思所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空乐无二之法界”。
此处“乐”是远离一切迁变的光明本性,“空”即离一切戏论的本性,此二者无二无别的境界即为“乐空无二”。不然像有些人认为那样——“我非常非常快乐,这就是乐空无二”,倘若如此,乐的时候不空、空的时候不乐,又怎能称为乐空无二呢?真正的大乐是无有迁变的,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在显宗无法直接享受,密宗却并非如此,它可以直接享受到如来藏的本体空性与自性光明。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诸多教证,以及释迦牟尼佛《大鼓经》对第三转*轮着重赞叹的原因,就是其中所宣讲的光明相当接近密宗。因此希望有智慧的人对密宗所说的“乐”能够善加理解,也就是说,无有痛苦之故远离无常,远离无常的如来藏本体光明可以暂时理解为乐。《大幻化网》将“空”称为本来清净,“乐”称为等性,也即抉择正见时常说的“等净无二”。
这种境界一般显宗很难接受,麦彭仁波切说:凡夫人依靠加行喻智慧可以认知自心本体,可称之为现量见到,它属于一种喻智慧。一般真正见到心性本体需要到一地,但现在以比喻方式可以通达自心本性、万法本性,因此称为喻智慧。虽然称其为现量见到,也只是名言说词,真正现量见到唯到一地之后才可以。
现明觉性此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
对此,很多上师都有迥然不同的讲法。上师如意宝对此解释为:玛哈约嘎是现空无二、阿努约嘎是明空无二、阿底约嘎是觉空无二,实际就是大乐智慧的异名。
正如前文所讲,如来藏光明无有迁变解释为大乐智慧的异名也可以。或者说,显宗将如来藏本性叫做现空无二,外续及阿努约嘎以下称为明空无二,阿底约嘎称为觉空无二,实际就是密宗所说“大乐智慧”的异名。但这样的智慧在显宗仅以“现”来代替,明与觉并未体现,中观经常说“现空无二”,《般若经》中只讲到现,可现是怎样现的呢?现的比喻及现的道理并未进行清晰抉择,越来越上到玛哈约嘎、阿努约嘎时,现空无二已经抉择为明空无二,至大圆满时通过上师的窍诀已经真正觉悟了。有时名词上的“现”、“明”、“觉”有一层层增上的不同窍诀,如若说大圆满与显宗窍诀完全相同肯定不行的,从显的角度的确有天壤之别。
以此现分之色身,乃至世间依利乐,
救护一切诸有情,究竟大悲之自性。
密法抉择光明现分的见解极其重要,其实它就是色身,也即如来藏的光明,比如离戏空性属于法身,而现分是色身,只不过众生未能认识,若对其有所了认,现分实际就是化身与报身,但这一点显宗抉择的不是很圆满。《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有些上师说“佛陀的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显现为人的形象来度化众生,这就是化身”,一般《现观庄严论》中智慧与身解释为一味一体,并未分开,虽说是能依所依的关系,究实而言其实是一体的。因此,化身就是现分,依靠此现分,乃至世间界中一直存在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就是究竟的大悲自性,从因地来讲,大悲与空性也是无二无别的。
《札嘎山法》中说:现空无二中,现就是大悲心的意思,所谓的现空无二也可称为空性大悲藏。现也即大悲,大悲之本性就是色身,色身之本性就是如来藏光明这一分。但显宗对此并未很好地抉择,密宗依靠上师窍诀以及各种修法可以抉择出来,因此对这一点千万不能轻视。如果这一点不具足,那大悲之现分能否抉择也十分困难,对法身空性部分,依靠显宗密宗怎样抉择都可以,但成佛以后,不论自己还是其他众生,利益众生的大悲现分这一点,现在因地时依靠何种方法进行抉择?这一点在显宗《般若经》中也只是说:心无有心,心之自性即光明。仅仅以隐藏方式而未明显宣说,后学者如果不具足上师窍诀确实很难通达。
是故依照自本性,不住有寂大智慧,
于本基中如是住,修持空乐智慧道,
甚至仅于即生中,亦能现前双运果。
每一个众生或一切法,按大圆满说法——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或不住轮回也不住涅槃的智慧,在每个众生相续中圆满具足。十分可惜的是,人们对此并未察觉,虽依靠显宗空性法门进行抉择,但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也即法身这一分可以抉择,对现分的色身没能涉及,需要通过无数劫的积累资粮才可以显现。而密宗通过自身安住、上师窍诀等方便道,顷刻就…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